四书类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   》 第63节:论人(23)      李鍌 Li Xian

  2. 处人伦之变,应如何善尽孝友之道?
  (十五)
  季康子①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②,于从政乎何有③?"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④,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⑤,于从政乎何有?"(《雍也》第六·八)
  章旨
  孔子答季康子之问,说明子路、子贡、冉有的才学各有所长,足以从政。
  注释
  ① 季康子即春秋时鲁卿季康肥,其氏为季孙,名肥,谧康。
  ② 果果敢决断。
  ③ 于从政乎何有对于从政有什么困难呢?乎,语气助词。何有,何难之有。
  ④ 达通达事理。
  ⑤ 艺多才艺。
  析论
  孔门四科中,子路与冉有都长于"政事",子贡则长于"言语"。其实,子贡除了娴于辞令之外,更有宏远的襟抱,并且精于货殖。这三位孔门高弟足以出任公卿大夫,从事政治事业,那是毫无疑问的。
  子路为人笃实刚果,忠信明决,性情豪迈,处事干练,不但善于治军,而且善于治民,至于他能片言折狱,尤其脍炙人口。像这样才德兼备而能任事的君子,自然足以从政了。
  子贡天资颖敏,通达事理,他曾请示孔子"博施济众"之道,由此可知其襟抱宏远。此外,子贡还娴于外交辞令、精擅买卖、货殖的特长。像这样才德兼备而能明事的君子,自然足以从政了。
  冉有为人"好学博艺"(《孔子家语·弟子行》),他在孔门,素以多才多艺著称。鲁哀公三年(公元前四九四年),季康子在鲁国执政,命冉有自陈返鲁,以为辅佐。冉有担任季氏家臣,为时颇长,是季康子得力的幕僚长。他曾率军击退犯鲁的齐军,深受季康子赏识。像这样多才多艺而能治事的君子,自然足以从政了。
  执政用人,贵在取其所长,因才器使。孔子借着与季康子的一番对话,一方面说明其弟子各有所长,皆足以从政;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执政用人之道。细玩本章,更可知政治家应该具备果、达、艺等人格特质或才德学识,才足以从政、执政,而道济天下。某些动辄玩弄权诈、自以为是的政客,实在应该善读本章,从而改弦易辙,效法子路、子贡、冉有所体现的光明俊伟的政治家风范。
  (十六)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①,可使治其赋②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③、百乘之家④,可使为之宰⑤也。不知其仁也。""赤⑥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⑦,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长》第五·七)
  章旨
  孔子答孟武伯之问,说明子路、冉有、公西华各有所长,而不许之以仁。
  注释
  ① 千乘之国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邦国。乘,音shèng,一车四马。
  ② 赋指军事。古代依田赋之多寡,出车徒以供给兵役,故称军事为赋。
  ③ 千室之邑卿大夫之邑,有千户人口的县邑。
  ④ 百乘之家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
  ⑤ 宰指邑宰或家臣。
  ⑥ 赤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弟子,小孔子四十二岁。
  ⑦ 束带立于朝穿上礼服,束着大带,服装整齐,在朝为官。束带,束紧衣带,指穿着整齐的朝服。立于朝,位于朝。立,同"位"。
  析论
  仁是诸德之总称。仁包含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温、良、恭、俭、让……所有的德行。必须将此孝、悌、忠、信等所有的道德项目都作百分之百的实践,才算是孔子心目中"仁"的完美而最高的体现,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因此,仁的境界是无限的。
  孔门弟子中,只有颜渊是"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他的弟子则仅仅是"日月至焉而已矣"。这一方面是孔子给予弟子的品评等第,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完美的仁是多么不易体现呀!
  孔子是不轻易许人以仁的。孔子对于弟子知之甚深,了解他们虽各有所长,却都未曾体现仁的最高境界。因此,孟武伯请问孔子他的三位弟子是否"仁乎"时,孔子不加轻许,只是针对弟子的优点加以评述说明而已。
  子路、冉有都怀着政治、军事的长才,本单元前几章已加阐述,可与本章相印证。至于公西华,则年少知礼,孔子许其"束带立朝,可使与宾客言",其仪表、辞令,和外交才华,都可以想见。
  成就"仁"固然不易,但是"为仁之方",却是每一个人随时随地即可实践的,我们若能时时处处体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美德,假以时日,自会透过实践,愈益接近仁的境界,为孔子"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篇)这番话作最好的诠释与见证。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第1节:序第2节:论道德(1)第3节:论道德(2)第4节:论仁爱(1)
第5节:论仁爱(2)第6节:论仁爱(3)第7节:论仁爱(4)第8节:论仁爱(5)
第9节:论仁爱(6)第10节:论孝友(1)第11节:论孝友(2)第12节:论孝友(3)
第13节:论孝友(4)第14节:论孝友(5)第15节:论修养(1)第16节:论修养(2)
第17节:论修养(3)第18节:论修养(4)第19节:论修养(5)第20节:论修养(6)
第21节:论修养(7)第22节:论修养(8)第23节:论修养(9)第24节:论修养(10)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