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记录 西藏游记:女人上路   》 第63节:喀-塔什库尔干-喀什(1)      李彦 Li Yan

  第四章 喀什----塔什库尔干----喀什
  2004年9月17日—19日
  帕米尔高原雄伟的雪山,深邃的湖泊,绚烂的塔吉克人,浓烈的高原阳光,再次勾起对自然的向往。
  9月17日 喀什休整 心情指数:享受
  屈指算来已经从北京跑出来将近6000公里了,于是找个修理厂去换三滤,工人们也是维族,好多蓝眼睛围着观看,一来没见过这样自动挡的213——当地对切诺基的称呼,二来没见过居然还是女人开过来的。
  喀什的面孔
  大约有两年了,每天伴随我入梦的,常常是斯文赫定的那本《我的探险生涯》。他每一次的亚洲腹地探险的起点都是喀什噶尔,这个充满了神秘的西域之地。斯文赫定发现丹丹乌里克古城,尼雅古城,楼兰古城,在他有生之年,亲眼目睹了罗布泊的漂移,从而揭开了罗布泊之迷,穿越西藏“尚未勘察”的空白地带,找到印度河源头,将喜马拉雅山安置在地图上,这一系列的壮举,无一不是从这南疆的明珠喀什噶尔开始。每当想到新疆,都会使我想到赫定,想到喀什噶尔。事实上,这次新疆之旅,包括后来要去的额济纳旗,很大的部分是在重复赫定曾经的路途,然而,我们毕竟无法与探险家相比,我们有先进的汽车,沿途可以加油补给,而探险家曾经的路却要艰辛得多。
  在赫定的书中,喀什噶尔是个丰饶富足之地,旅行家的中转站,探险家在这里带上一切探险需要的物资:食品,水,骆驼,羊,金钱,以及维族的随从们,开始他一次次亚洲腹地的冒险。多少个晚上,我在这撩人的探险中入梦,梦想着那个探险的时代再次来临。
  很多年来,喀什都是南疆的中心,这个古老的城市,始终保持着他朴实的维族特色,在我们这些远离他的汉人眼里,这里才是真正的新疆,从这里,似乎能够窥见更遥远的西域,那神秘的天方夜谭的世界的一角。
  回味着阿图什无花果的清甜,和乡村巴扎上烤包子的浓香,我们终于来到了喀什,这个真正的南疆的中心,并不是想象中的样子,看上去喀什和其他城市似乎没有很大区别,除了,除了,除了…
  插入图片:清甜好吃的无花果不能不尝,健康而好吃,当天采摘必须当天卖光,要拍扁了吃才更好吃,用无花果叶子托着,哎呀!现在想都流口水。 反转片15#
  照着旅行指南找了很久,又问了很多人,终于来到色满宾馆那漂亮的院子里。绘满花纹的长廊下,漂亮的维族姑娘来来往往在忙碌,很多欧洲面孔混杂其中,我们两个汉人一下子找到了身在异乡的感觉。
  好象要特意奖赏一下自己,我们挑了150元一间的民族房,用风声的话叫老巴依的家,木制雕花大床,浅蓝色的墙面,满墙满顶的石膏花饰,还有繁花似锦的纯羊毛地毯,为什么要去住那和内地任何一个旅馆房间一样的房间呢?当一回天方夜谭里的公主不是更好吗?兴奋之余我跟随《壁虎漫步》的音乐模仿哈韩舞蹈,把风声笑得躺在床上起不来。
  喀什真正的面孔在哪里?我们开始在艾提尕尔清真寺附近寻找,是那拥挤的巴扎吗?是那散发着香气的炸鱼摊吗?还是那老旧的街道……
  艾提尕尔清真寺比想象的要小,也在意料之中,黄色的外墙显得很幽雅,广场上坐满了形形色色的维族人,老的,小的,男的,女的,穷的,富的,都在这里停留和穿行,乞丐,穿着破旧的无业游民在晃悠,有人把套鞋脱下来拿在手里,有人穿着极烂的旧鞋,却手拿新鞋不舍得穿上,坐在马路牙子上发呆,当地的摄影师在给穿着象阿凡提的老者摆拍,在南疆也难以见到穿袷袢,靴子,戴头巾的传统打扮,只要是这样的人我们统称之为阿凡提,也有戴着厚厚的面纱,穿着绣花的阿拉伯式长袍的女人,老年的妇女多戴一种棕色棉线钩织的面罩,而年轻些的女人则戴不透明的面纱,和她们的袍子配套,最起码也要戴上头巾,连BB女也不例外。
  插入图片:艾提尕尔清真寺广场 反转片7#
  插入图片:艾提尕尔清真寺外廊天花藻井 反转片6#
  插入图片:绣花的维族女人。反转片8#
  插入图片:牙科诊所的照片总是画着牙齿分布的解剖图 反转片9#
  那热闹的食物巴扎后面,还有旧旧的手工铜器店子,一个老工匠在修铜壶,几个老哥们围在旁边,旧旧的铜壶上,错着细密的花纹,简直不是人能做出来的精彩,老工匠在给它做一个盖子,连底座好象也是重新做过的,它的主人,一位更上年纪的老人笑着说:你看:一千年的东西了,盖子,底座都坏了,要修啊。
  街边的小店里,女店主在绣台布,玫瑰花的图案,就在这光阴里点点滴滴地流到白色的布上面,她只是不经意的抬抬头,不过是因为阳光刚刚被云彩遮住罢了;有人在路边摆个床,床上一张小桌,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坐下来喝茶聊天了,好象他生来就是如此,可以一直到老甚至到死也会如此似的;街道里有不少小清真寺,很多阿凡提就聚在那里闲聊,而女人们和孩子们则是聚在各自的门口,穿着花花绿绿的衣裙,戴着更好看的头巾,孩子们都有着大大的眼睛和超长超翘,气死模特的眼睫毛,还有纯净如水的笑颜;小学徒就在街边上敲打着铜片,铜锅,铜勺,铜盘就叮叮当当的出世了;手艺好一点的,就在埋头在铜壶上刻花,恍然间似乎就是三年前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丽江的小天台上,一个长发少年也是这样埋头刻着木盘子,有时会抬头笑笑,笑容自然就融化在那阳光里……
  插入图片:敲铜少年 DSC01079
  插入图片:制作铜器的作坊 反转片10#
  不,这里是喀什:那堆得高高的,是香脆好吃的馕,比起北京的馕不知要好吃多少倍,弱女子如我,强女子如风声,都能空口吃下一个刚出馕坑的馕去;地上堆成山的是西瓜,凭风声那象维族洋岗子的大眼睛,长睫毛,白皮肤,花头巾和洋泾浜的维语,很容易和卖瓜的老汉以及周围众老汉大妈打成一片;老人们在木雕花装饰的回廊上闲坐喝茶,明明象咖啡厅的小楼,却挂着三种行业管理处的牌子,让人觉得这管理不过是个玩笑而已,任何事情和生活本身相比,都微不足道。
  当喀什噶尔在字里行间跳动着时,可望而不可及的他是那么神秘而充满诱惑,而当这一切近在眼前,反而让我憧憬的翅膀失去了飞翔的能力,不过,眼前的喀什噶尔是欢快而轻松的,当我们两个汉族‘洋岗子’开着车在街上晃荡的时候,引来的无疑是新鲜艳羡的目光,英俊潇洒的维族武警军官为我们指路,并且亲自驾摩托车带我们到最后的岔口,特意下车走到车窗边,告诉我们:往那边直直地下去,就是香妃墓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出版社
第1节:前言第2节:旅行简历第3节:北京——泽当(1)
第4节:北京——泽当(2)第5节:北京——泽当(3)第6节:泽当—果杰—纳木错(1)
第7节:泽当—果杰—纳木错(2)第8节:泽当—果杰—纳木错(3)第9节:泽当—果杰—纳木错(4)
第10节:泽当—果杰—纳木错(5)第11节:泽当—桑耶寺—拉萨(1)第12节:泽当—桑耶寺—拉萨(2)
第13节:泽当—桑耶寺—拉萨(3)第14节:泽当—桑耶寺—拉萨(4)第15节:泽当—桑耶寺—拉萨(5)
第16节:泽当—桑耶寺—拉萨(6)第17节:泽当—桑耶寺—拉萨(7)第18节:泽当—桑耶寺—拉萨(8)
第19节:北京—成都—拉萨(1)第20节:北京—成都—拉萨(2)第21节:拉萨—日喀则—定日(1)
第22节:拉萨—日喀则—定日(2)第23节:拉萨—日喀则—定日(3)第24节:定日—扎西宗—樟木(1)
第   [I]   II   [III]   [IV]   [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