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 寫在時空縫隙裏的感悟:人在時空之間   》 第63節:也談“何時有了沙塵暴”      葛劍雄 Ge Jianxiong

  當地球上多數地方人滿為患時,當人類不斷面臨現代化、城市化的挑戰時,荒原展示了它們無可替代的魅力:有的儲存着最後的天然財富,有的維係着地球正常的運轉,有的是珍稀生物僅有的樂土,有的是洪荒時代的再現,有的是理想的實驗室,有的是自然的競技常人類終於認識到,為了地球,為了自己,為了今天,為了未來,荒原應該受到珍惜,得到保護。但也有人出於貪婪、無知或無奈,正對荒原實行着最後的瘋狂,想在他們消失前盡可能多地掠奪和榨齲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物質條件的改善,如GPS(全球定位係統)、衛星遙感遙測、衛星電話、夜視器、高速攝影攝像、高速寬帶網絡、直升飛機、高性能越野車、各類野外用品,無論出於什麽目的,進入荒原和在荒原的生存能力已經大為加強,並且在不斷提高。
  對荒原的破壞當然必須製止,但人類應該如何對待荒原,卻存在不同意見。有人認為可以有限度地利用,否則也是浪費;有人主張絶對保持原狀,即使發生災害也衹能由它自生自滅;有人反對任何人進入,科學考察和探險也不能例外;有人以為適度親近有利於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少量人進入不會造成破壞。就是對挑戰人類極限的態度,也見仁見智,或主張應適可而止,或以為永無止境,或認為不妨在人造環境中進行,或堅持非荒原莫屬。
  爭論還不會停止,但無論如何,熱愛荒原、擁抱荒原的人已經有了共識:現存的荒原是不可替代的,要像愛護自己的身體那樣愛護它們。當你進入時,盡可能少驚動那裏的一切;當你離開時,除了你産生的垃圾廢物外,請什麽也別帶走。
  4也談“何時有了沙塵暴”
  讀了思晨先生《何時有了沙塵暴》(《筆會》2006年6月2日)一文,我不能不提出一些商榷意見。我手頭沒有《報刊文摘》,不知道思晨先生所引的那段文字是從哪裏摘來的,原作者是誰。但7年前我就寫過一篇短文《二千多年前的大塵暴記錄》,發表於1999年3月30日的《新民晚報》,以後又收入拙著《臨機隨感》(天津古籍出版社),在此前似乎沒有人提到過這條史料或作為沙塵暴的記錄,有關內容是這樣寫的:這種方式現象(指沙塵暴)早已引起了古人的註意,成書於公元1世紀的《漢書》,在《五行志》中記載了二千多年前的一次大塵暴:
  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四月辛醜(初八)夜,西北有如火光。壬寅(初九)晨,大風從西北起,雲氣赤黃,四塞,終日夜下,著地者黃土塵也。
  所謂“西北有如火光”,可能是遠處空中的塵土造成月光變色所致。第二天早上開始,強大的西北風就挾帶着塵土,攪得天昏地暗,到處彌漫着黃色的塵霧,並在地面積下厚厚的一層黃土。
  這條史料沒有具體說明塵暴波及的範圍,但這樣的記載一般應包括當時的首都在內,所以至少已經影響到今西安市一帶。由於這條史料中並沒有出現“黃霧”二字,所以思晨先生沒有註意,但它恰恰最具體地記錄了一場相當嚴重、持續時間很長的沙塵暴。由此也可證明,《漢書》中所記的“黃霧”,大多也與沙塵暴有關,不過沒有那麽嚴重罷了。
  思晨先生認為《晉書》中提到的6處“黃霧四塞”“遠不是今天意義上的沙塵暴”,也未免失之偏頗。試舉《晉書·五行志》兩條為例:
  元帝太興元年(318年)正月癸巳,黃霧四塞,埃氛蔽天。
  穆帝永和七年(351年)三月,涼州大風拔木,黃霧下塵。
  特別是351年這一次,發生的地點是涼州(今甘肅一帶),時間是春末,明確記載所謂“黃霧”就是“下塵”(塵土隨風降落)。
  所以思晨先生認為“漢時已經有沙塵暴很難成立”,“沙塵暴首次出現應該說是在南北朝”;顯然與史實不符,也與史料內容矛盾。
  其實,沙塵暴的出現早在地質年代,因為沙土塵的形成衹需要兩個條件——地面裸露的沙土,由北嚮南或由西嚮東的大風。前者是沙土的來源,中國西北的戈壁沙漠早就存在。後者决定了沙塵暴的波及範圍,如果風嚮改變,沙塵就不會颳到中原來。沙土的面積越大、堆積越厚,沙塵暴的源頭就越廣。而風越大,持續時間越長,加上沙土越細越輕,沙塵暴波及的範圍也越遠。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第1節:中國的形成(1)第2節:中國的形成(2)
第3節:中國的形成(3)第4節:從天下到世界(1)
第5節:從天下到世界(2)第6節:從天下到世界(3)
第7節:從天下到世界(4)第8節:中國與世界(1)
第9節:中國與世界(2)第10節:秦朝的疆域 西漢的疆域
第11節:“中興”和動蕩:東漢的疆界變遷第12節:舟車萬裏同:唐前期疆域圖
第13節:四海混一遠逾漢唐:元朝疆域的形成第14節:空前的疆域空前的統一:清朝的疆域
第15節:唐朝的長安和洛陽第16節:大汗之城中國首都:大都
第17節:尊重歷史,立足現實(1)第18節:尊重歷史,立足現實(2)
第19節:尊重歷史,立足現實(3)第20節:對中國歷史疆域的敘述應該嚴格按照歷史事實
第21節:古地圖何以絶跡 地圖是誰用的第22節:中國在地圖上的位置 來自外國的製圖知識
第23節:得天下與治天下第24節:杯酒釋兵權之後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