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 写在时空缝隙里的感悟:人在时空之间   》 第63节:也谈“何时有了沙尘暴”      葛剑雄 Ge Jianxiong

  当地球上多数地方人满为患时,当人类不断面临现代化、城市化的挑战时,荒原展示了它们无可替代的魅力:有的储存着最后的天然财富,有的维系着地球正常的运转,有的是珍稀生物仅有的乐土,有的是洪荒时代的再现,有的是理想的实验室,有的是自然的竞技常人类终于认识到,为了地球,为了自己,为了今天,为了未来,荒原应该受到珍惜,得到保护。但也有人出于贪婪、无知或无奈,正对荒原实行着最后的疯狂,想在他们消失前尽可能多地掠夺和榨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如GPS(全球定位系统)、卫星遥感遥测、卫星电话、夜视器、高速摄影摄像、高速宽带网络、直升飞机、高性能越野车、各类野外用品,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进入荒原和在荒原的生存能力已经大为加强,并且在不断提高。
  对荒原的破坏当然必须制止,但人类应该如何对待荒原,却存在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可以有限度地利用,否则也是浪费;有人主张绝对保持原状,即使发生灾害也只能由它自生自灭;有人反对任何人进入,科学考察和探险也不能例外;有人以为适度亲近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少量人进入不会造成破坏。就是对挑战人类极限的态度,也见仁见智,或主张应适可而止,或以为永无止境,或认为不妨在人造环境中进行,或坚持非荒原莫属。
  争论还不会停止,但无论如何,热爱荒原、拥抱荒原的人已经有了共识:现存的荒原是不可替代的,要像爱护自己的身体那样爱护它们。当你进入时,尽可能少惊动那里的一切;当你离开时,除了你产生的垃圾废物外,请什么也别带走。
  4也谈“何时有了沙尘暴”
  读了思晨先生《何时有了沙尘暴》(《笔会》2006年6月2日)一文,我不能不提出一些商榷意见。我手头没有《报刊文摘》,不知道思晨先生所引的那段文字是从哪里摘来的,原作者是谁。但7年前我就写过一篇短文《二千多年前的大尘暴记录》,发表于1999年3月30日的《新民晚报》,以后又收入拙著《临机随感》(天津古籍出版社),在此前似乎没有人提到过这条史料或作为沙尘暴的记录,有关内容是这样写的:这种方式现象(指沙尘暴)早已引起了古人的注意,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在《五行志》中记载了二千多年前的一次大尘暴:
  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四月辛丑(初八)夜,西北有如火光。壬寅(初九)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
  所谓“西北有如火光”,可能是远处空中的尘土造成月光变色所致。第二天早上开始,强大的西北风就挟带着尘土,搅得天昏地暗,到处弥漫着黄色的尘雾,并在地面积下厚厚的一层黄土。
  这条史料没有具体说明尘暴波及的范围,但这样的记载一般应包括当时的首都在内,所以至少已经影响到今西安市一带。由于这条史料中并没有出现“黄雾”二字,所以思晨先生没有注意,但它恰恰最具体地记录了一场相当严重、持续时间很长的沙尘暴。由此也可证明,《汉书》中所记的“黄雾”,大多也与沙尘暴有关,不过没有那么严重罢了。
  思晨先生认为《晋书》中提到的6处“黄雾四塞”“远不是今天意义上的沙尘暴”,也未免失之偏颇。试举《晋书·五行志》两条为例:
  元帝太兴元年(318年)正月癸巳,黄雾四塞,埃氛蔽天。
  穆帝永和七年(351年)三月,凉州大风拔木,黄雾下尘。
  特别是351年这一次,发生的地点是凉州(今甘肃一带),时间是春末,明确记载所谓“黄雾”就是“下尘”(尘土随风降落)。
  所以思晨先生认为“汉时已经有沙尘暴很难成立”,“沙尘暴首次出现应该说是在南北朝”;显然与史实不符,也与史料内容矛盾。
  其实,沙尘暴的出现早在地质年代,因为沙土尘的形成只需要两个条件——地面裸露的沙土,由北向南或由西向东的大风。前者是沙土的来源,中国西北的戈壁沙漠早就存在。后者决定了沙尘暴的波及范围,如果风向改变,沙尘就不会刮到中原来。沙土的面积越大、堆积越厚,沙尘暴的源头就越广。而风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加上沙土越细越轻,沙尘暴波及的范围也越远。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第1节:中国的形成(1)第2节:中国的形成(2)
第3节:中国的形成(3)第4节:从天下到世界(1)
第5节:从天下到世界(2)第6节:从天下到世界(3)
第7节:从天下到世界(4)第8节:中国与世界(1)
第9节:中国与世界(2)第10节:秦朝的疆域 西汉的疆域
第11节:“中兴”和动荡:东汉的疆界变迁第12节:舟车万里同:唐前期疆域图
第13节:四海混一远逾汉唐:元朝疆域的形成第14节:空前的疆域空前的统一:清朝的疆域
第15节:唐朝的长安和洛阳第16节:大汗之城中国首都:大都
第17节:尊重历史,立足现实(1)第18节:尊重历史,立足现实(2)
第19节:尊重历史,立足现实(3)第20节:对中国历史疆域的叙述应该严格按照历史事实
第21节:古地图何以绝迹 地图是谁用的第22节:中国在地图上的位置 来自外国的制图知识
第23节:得天下与治天下第24节:杯酒释兵权之后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