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全面窺視全球反美圖景:美國的敵人 A comprehensive global anti-American spy picture: the enemy of the United States 》
第63節:蘇丹--美國口裏的"失敗國傢"(1)
李濤 Li Tao
第六章 蘇丹--美國口裏的"失敗國傢"
2000~2001年度的《世界發展報告》中對貧睏作出了明確的界定。按照該報告的說法,貧睏就是一種被剝奪福利的狀態,人們收入低,消費低,得不到足夠的醫療保障。還包括沒有房子,享受不到教育,沒有發言權,抗風險程度低,缺乏影響力。
蘇丹就像《世界發展報告》中"貧睏"定義的樣板,蘇丹人的生活和美國人的有天壤之別。就這樣一個被美國稱為"失敗國傢"的國傢,美國也不能無視它的存在。不為別的,就因為它有美國不能割捨的資源。美國的眼睛已經不能從這個"失敗"的國度移開了。
一 蘇丹:搭上了"恐怖快車" 1998年8月7日,美國駐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的大使館分別遭到汽車炸彈襲擊,兩次襲擊前後相差不過幾分鐘。炸彈威力巨大,炸死了200多人,其中包括不少美國人。爆炸發生兩小時後,剋林頓從國傢安全事務助理伯傑那裏得知了這一消息,在之後的媒體采訪中,剋林頓發誓要讓這兩起恐怖事件的製造者得到應有的懲罰。美國政府宣佈,美國會不惜一切代價,將事情查個水落石出。
經過10多天的調查,美國認定這兩起爆炸都和本·拉登有關。在剋林頓的命令下,駐紮在紅海的一艘美國戰艦拿蘇丹首都喀土穆附近的希法製藥廠開刀,當晚,在廠裏上班的工人沒有一個活着逃出來。該製藥廠周圍的居民也受到波及,很多人都受了傷。
美國很快對這次轟炸發表聲明,剋林頓將此次轟炸稱為"無限延伸行動"。美國國防部和國務院認為希法製藥廠和本·拉登大有聯繫,是一個研製化學毒氣的危險之所。美國炸希法不過是對襲擊美駐坦桑尼亞和肯尼亞大使館的恐怖分子進行報復,而打擊恐怖分子合情合理。
被報復的希法製藥廠是生産疫苗和藥品的,是蘇丹最大的製藥廠,和聯合國的一些組織還有生意上的往來。在得知美駐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大使館被炸後,蘇丹政府還扣留了兩名涉嫌製造該事件的外國人。
美國炸了這傢製藥廠顯然用意不在反恐,倒更像是對蘇丹的一種警告,蘇丹並不是一個聽美國話的國傢。美國的轟炸讓蘇丹非常憤怒,蘇丹政府當即就下令召回駐美大使。
其實,自從1989年蘇丹鐵腕人物巴希爾通過政變上臺後,美國和蘇丹的關係一直非常緊張。美國說蘇丹是"恐怖主義國傢""無賴國傢""失敗國傢",暗中幫助蘇丹南部的遊擊隊攻擊巴希爾政府。當美國人得知恐怖大亨本·拉登曾在蘇丹住過一段時間後,更看蘇丹不順眼。美國一度認為蘇丹被本·拉登"帶壞了",認為蘇丹正威脅着整個北非的安全。
美國需要盡可能將蘇丹掌握在手,蘇丹也是個藴含着豐富石油的國傢。從20世紀60年代,美國等西方大國就到蘇丹去勘探石油,但鑒於蘇丹的內亂,不少西方石油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無奈地撤離了蘇丹。在1998年美國駐坦桑尼亞和肯尼亞的大使館被炸時,蘇丹正忙着修建一條通嚮蘇丹港的石油管道。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目錄、美國霸權的世紀幻覺(序)(1) | 第2節:美國霸權的世紀幻覺(序)(2) | 第3節:美國霸權的世紀幻覺(序)(3) | 第4節:伊朗--從未被"淘汰出局"(1) | 第5節:伊朗--從未被"淘汰出局"(2) | 第6節:伊朗--從未被"淘汰出局"(3) | 第7節:伊朗--從未被"淘汰出局"(4) | 第8節:伊朗--從未被"淘汰出局"(5) | 第9節:伊朗--從未被"淘汰出局"(6) | 第10節:伊朗--從未被"淘汰出局"(7) | 第11節:伊朗--從未被"淘汰出局"(8) | 第12節:伊朗--從未被"淘汰出局"(9) | 第13節:伊朗--從未被"淘汰出局"(10) | 第14節:伊朗--從未被"淘汰出局"(11) | 第15節:伊朗--從未被"淘汰出局"(12) | 第16節:伊朗--從未被"淘汰出局"(13) | 第17節:伊拉剋--一場沒有結束的戰爭(1) | 第18節:伊拉剋--一場沒有結束的戰爭(2) | 第19節:伊拉剋--一場沒有結束的戰爭(3) | 第20節:伊拉剋--一場沒有結束的戰爭(4) | 第21節:伊拉剋--一場沒有結束的戰爭(5) | 第22節:伊拉剋--一場沒有結束的戰爭(6) | 第23節:伊拉剋--一場沒有結束的戰爭(7) | 第24節:伊拉剋--一場沒有結束的戰爭(8)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