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书评论 》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
第63节:第十四章 太初之道
林语堂 Lin Yutang
第十四章 太初之道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 (1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2 )。
[语译]
看不见的叫做"夷",听不见的叫做"希",摸不着的叫做"微"。道既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又何从去穷究它的形象呢?所以它是混沌一体的。
这个混沌一体的道,按高处说,它并不显得光亮;按低处说,它也不显得昏暗。只不过是那样的幽微深处而又不可名状,到最后还是归于无物。这叫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也可称它为恍惚不定的状态。
你想迎着它,却看不到它;想随着它,也望不见它。乘着这亘古就已存在的道,就可以驾驭万事万物。能够了解这亘古就存在的道,就知道"道"的规律了。
本篇所谈更玄了。相信道不能名、不能解、不能述、不可知的人,对天地之美,及其变化之莫测,怀着敬畏、虔诚的态度。然而,对道绝望的人,却深信道是虚幻不定的。它企图逃避我们所有的探究和努力,恰似生命最深远、最基本的问题一样,也以同样的方式避开了生物学家。
在明白生命是如何进入"有"之后,正是我们即将发现它的秘密时,然而我们面对的却是空白。神秘主义者往往以神秘的术语谈到天地之道及其幻象。但是要知道,这种探索的责任不应单由神秘主义者来担当,而是所有的科学家都应负起这种使命才对。
我相信这种对不知的虔敬态度,将是导致科学家走向接受宗教道路的主因。
而今,敬道的一方把自己投入有形无形的问题,及看不见的因果关系中;绝望的一方只有强迫自己想象一个从未被证实、看见、感觉、听到的"根"--一个原始的原则,一种力量的泉源,及一个决定性始因。
道家口中的道,是不言不行,又无时不运行的寂静行列;是外在活动及寂静的循环,也是万物复归为始与出之有形、入之无形的循环。
如此寂静、透彻的道之"象",形成了道家(希望保持本性又不违反道性)的典范。因此,谦卑、寂静、忘私、无誉等学说,被散播在多变的宇宙中。
一、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
光耀问无有说:"你是有呢?还是没有?"
光耀得不到回音,便仔细地看了看无有的容貌,但是他所看到的只是黑暗和空虚。于是他利用整天的工夫来审视无有,其结果仍然是看不见,听不到和摸不着。
最后光耀只好叹息道:"这就是最高的境界了。还有谁能达到这个地步啊?我能够做到无,却没有办法达到完全没有,等到要做到完全没有的时候,反而变成了有。他到底是如何达到这种境界的呢?"(《庄子》外篇第二十二章《知北游》)
我们看见万物的生长,却没有看见赋予它生命的本根;看见它出现,却不知它从何出现。人们重视的只是他所知的事物,而事实上他却是一无所知;惟有那依靠他所不知而得知的人,才是真知。这不是个大疑惑吗?算了吧!人是不能避免这种情形发生的。这也就是人们(哲学家)常说的:"想是这样吧!可是真的这样吗?"(《庄子》杂篇第二十五章《则阳》)道是看不见形体,听不到声音的,一般人说它深不可测。但是像这样被议论的道,并不是真的道。(《庄子》外篇第二十二章《知北游》)
庄子在下面这段寓言中,以一连串相对的形式,来说明"无形是最有力"的真理。
二、动物、风、和心的寓言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代序 中国文化的左膀右臂 | 第2节:想象的孔老会谈(1) | 第3节:想象的孔老会谈(2) | 第4节:想象的孔老会谈(3) | 第5节:第一章 导言(1) | 第6节:第一章 导言(2) | 第7节:第一章 导言(3) | 第8节:第一章 导言(4) | 第9节:第一章 导言(5) | 第10节:第一章 导言(6) | 第11节:第一章 导言(7) | 第12节:第一章 导言(8) | 第13节:第一章 导言(9) | 第14节:第一章 导言(10) | 第15节: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 | 第16节: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2) | 第17节: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3) | 第18节: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4) | 第19节: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5) | 第20节: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6) | 第21节: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7) | 第22节: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8) | 第23节: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9) | 第24节: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0)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