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类 《詩經》心得   》 第63節:第六章(4)      劉緒義 Liu Xuyi

  衹不過場景由北國換到了江南,燕子還是那衹燕子,離宮還是那種離宮,而衹不過是把“黍離之悲”換成了另一個詞“亡國之痛”。
  我讀《黍離》之時,惜哉已不是春天,窗外的寒風和冷雨不時敲打着我的書窗,不禁冒出一身戰粟:
  風也奇,雨也奇,風雨之中話黍離。風也真,雨也真,至今仍憶盧溝橋。
  君子於役:女人天生的母性
  君子於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於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雞棲於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於役,苟無饑渴?
  ——王風·君子於役
  有道是,兒行千裏母擔憂。女人天生具有一種母性,不管是兒子遠行在外,還是夫君行役在外,女人的母性總在這個時候表露無遺,即便是丈夫,也會被當成了不懂事的兒子。具有母性光輝的女人,總是最溫馨最動人的。
  有過牽挂經歷的人們,應該知道,一年之中,思念一個人最厲害的時候是在春天或秋天,春色撩人,秋景迷人,這樣的季節最容易撩起兩情相悅之間的互相牽挂,撥動男女之間的那根驛動的心弦;而一天之中,最容易激起相思和牽挂的時候不是早晨,也不是晚上,而是日暮時分。
  日暮時分,一切由喧囂開始歸於寧靜。太陽的餘暉仍在,黑夜還沒有完全降臨,在那隱約的光影中間,雞們狗們都開始回傢,牛羊也從山上下來,悠悠地往傢趕,在外勞作的人們都拖着一身疲憊、披着一層日影走嚮傢門,傢的感覺在這個時候最明顯最強烈。倘若回到傢,看到的是冷冷清清的竈臺,那人一定會生出一股凄清;倘若平時該回來的人沒有回來,那心裏自然陡生一種惆悵。日暮時分,最煩心的是,又是一天過去了,欄桿不知又望斷了幾根。
  在唐詩宋詞的國度裏,“日暮”一詞在詩詞中出現的比率是那麽的高,令人吃驚。我搜檢了一下,有136首宋詞、496首唐詩寫的都是日暮時分詩人的感慨。原來在遊子的眼裏,日暮時分也是他們最思念故鄉、思念朋友、思念親情的時候。
  日暮天寒,激起了遊子浪跡天涯的凄涼和苦楚,“日暮飛鳥還,行人去不息”。飛鳥尚且知還,遊子卻欲歸不能,怎能不生出“不如牛與羊,猶得日暮歸”的長嘆?而那份悠長的牽挂,更令人愁腸百結。“垂天翼,飄然萬裏,愁日暮、佳人未歸。”“扁舟日暮笑聲遠。對此令人腸斷。”“旅行雖別路,日暮各思歸。欲下今朝淚,知君亦濕衣。”“日暮無人伴幽獨。光陰雙轉轂。可惜許、等閑愁萬斛。世間種種,衹是榮和辱。念足又願足。意足心足。忘了眉頭怎生蹙。”
  這樣一種“日暮情結”,怎一個愁字了得?
  而《詩經》中的這首《君子於役》偏偏開了這種情結的先河。全是日常景緻,字裏行間卻是滿懷的思念和牽挂,濃得化不開。後人把它歸入“思婦詩”,大概看到了詩中的“君子”二字。
  其實,這種思婦不同於別的詩裏的思婦,要麽有一種清怨,如深宮似的,要麽有一種香豔,如春愁似的。而《君子於役》卻是另一番景緻。詩中充滿着一種旖旎寧靜的田園幽情,仿佛身處青山隱隱、緑水迢迢的桃源世界。這就讓人堅信這首詩是一首民歌。
  連《朱子語類》都說:“大率古人作詩,與今人作詩一般,其間亦自有感物道情,吟詠情性,幾時盡是譏刺他人。”這話深入現代人之心。然而,這不過是把古人作詩的背景置換在現代。依我看,古人作詩倒確實與今人不一般。今人為作詩而作詩,古人作詩則自有用途。古人作詩沒有詩的概念,之所以作成這樣的四字句、五字句,不是現代人那樣故意把長句截成短句,在一個字一個詞之間反復雕琢,而實實是他們的日常用語,實實是為了合樂可歌。
  把它當成民歌也未嘗不可,然而,有一點必須明白,三千年前雖然有了都、城、郊的區分,但在那樣一個農耕社會,即便是在都城,也不過是農耕社會的聚居區。那裏的人們生活一如鄉村,衹不過多了些貴族的氣息、多了些貴族的禮節。那裏沒有後世城市的店鋪林立、鶯歌燕舞,燈火通明。一到日暮,不過燃起幾堆篝火,吊起幾塊打獵打來的野味,任其烤得油水直冒。一傢人圍爐嚮火,看小兒打鬧,聽蛩音低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第一章(1)第2節:第一章(2)第3節:第一章(3)第4節:第一章(4)
第5節:第一章(5)第6節:第一章(6)第7節:第一章(7)第8節:第二章(1)
第9節:第二章(2)第10節:第二章(3)第11節:第二章(4)第12節:第二章(5)
第13節:第二章(6)第14節:第二章(7)第15節:第二章(8)第16節:第三章(1)
第17節:第三章(2)第18節:第三章(3)第19節:第三章(4)第20節:第三章(5)
第21節:第三章(6)第22節:第三章(7)第23節:第三章(8)第24節:第三章(9)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