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类 》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63節:多難興邦,霸權轉移常在晉(5)
劉緒義 Liu Xuyi
晉獻公一死,內亂接踵而至。晉獻公還沒來得及下葬,獻公的托孤大臣荀息也剛剛把奚齊立為國君,早有怨憤的大夫們就聯合起來,衝進靈堂殺死了幼君奚齊和驪姬。荀息又立了驪姬妹妹所生的兒子卓子為君,大夫們又衝進去殺死了卓子。荀息眼看無法完成先君囑托,也悲憤自殺了。晉國陷入了無君局面。
這什麽原因使剛剛從內亂中喘過氣來的晉國再一次陷於內亂呢?
史上都歸諸於驪姬之亂。
驪姬是什麽人?驪姬是晉國附近的鄰居驪戎首領的女兒。晉獻公十五年,出兵擊敗驪戎,驪戎求和,以國君的兩個女兒作為見面禮獻給晉獻公。長女就叫驪姬,給獻公生了個兒子叫奚齊;次女叫少姬,也給獻公生了個兒子,叫卓子。天姿國色的驪姬獲得了獻公的專寵,甚至於到後來,晉獻公一天都離不開這驪姬。
那麽她真有那麽大的能量可以左右整個晉國甚至是一代雄主晉獻公嗎?
我認為在這場內亂中,驪姬固然是一個極為關鍵的角色,但更為關鍵的因素還在晉獻公身上。
歷史上對晉獻公其人的評價,也是毀譽、功過參半。他是麯沃代晉後第二代國君,對日後晉國百餘年的霸業確實起到了奠基人的作用。他西伐驪戎、北徵臯落狄、滅霍、魏、耿、虞、虢,兼併了今山西中、南部多數國傢,沒有晉獻公在軍事上的赫赫功業,晉國日後會是怎樣的結果,那是人們無法想象的。周惠王甚至還一度想組建周、鄭、晉、楚四方聯盟。在他執政的二十六年間,無論晉國內部存在多少權力爭奪,也不論晉獻公殺了多少人,這些事都是上層統治集團內部的問題,於國傢整個的發展走嚮沒有多大關係。晉國在此期間在國力上實實在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奠定了大國強國的地位。但是,晉獻公為了權力的鞏固殺盡親族;為了廢長立幼逼死太子、逼走兒子,這無論是與周季宗法傳統還是整個中國的文化傳統來說都是背道而馳的,都是犯罪。倘若說完全是為美色所惑的結果也於理不通。那麽,深層的原因何在?我分析,晉獻公的為人處事,始終衹是圍繞着他的政治目標,也就是要打破傳統的宗法製。因為在晉國這樣一個特殊的諸侯國,宗法製確實有不適宜生存的土壤。
晉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在於汾水流域,非常狹窄,又處在戎狄雜居的邊境,但卻使其遠離中原,尤其是遠離齊、楚這兩個當時的超級大國。這使得晉國在齊桓公圖霸中原的過程中沒有受到多少外界力量的影響,可以關起門來一心一意搞建設。晉國的周邊大都又是實力弱小的國傢,甚至是是經濟文化都相當落後的遊牧部落,這一點晉國和秦國有着許多相通的地方,北方的遊牧民族的存在其實是為邊疆國傢的壯大所準備的食物,晉國和秦國一樣都是靠與這些遊牧民族的長年徵戰過程中發展壯大起來的,逐漸形成了這些諸侯國的虎狼性格,時過境遷,分封之初看似並不理想的地理位置到後來反而成了先天優勢。一方面迫使他們走上以武力手段對外擴張的道路;一方面又使得他們為求生存,果斷地拋棄傳統的包袱,建立起適合自己國情的政策制度。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和戎狄打交道,顯然就不能采用西周那種"鬱鬱乎文哉"的禮製。因此可以說,晉獻公的所作所為,也是被環境所逼出來的。當然這並不能掩蓋他性格上的缺陷。
前面說過,早先晉獻公與他父親的老婆齊薑通姦,生下了一兒一女,兒子就是申生,女兒後來嫁給了秦穆公,史稱秦穆夫人。反過來,後來秦穆公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穆公夫人的兄弟晉文公,"秦晉之好"就是這麽來。申生作為嫡長子理當就是太子。
有了驪姬之後,獻公便想立驪姬為夫人。按當時的習慣,要占卜。但占卜的結果是不吉利;不死心,又占筮,占筮的結果卻吉利。獻公就很高興,但占卜的人告訴他,占筮常常不靈,而占卜則要靈得多。況且占卜的卜辭說:"專之渝,攘公之羭。一熏一蕕,十年尚猶有臭。"什麽意思呢?就是說專寵會使人心生不良,很可能會偷走你的公羊。香草和臭草如果放到一起,十年之後還有臭氧。所以這件事萬萬行不得。獻公哪裏肯聽。驪姬便立為夫人。
接着,獻公又想廢掉太子申生,另立奚齊為太子。公元前661年,晉一軍擴編為二軍,晉獻公統領上軍,太子申生統領下軍。魯閔公二年(公元前660年),獻公派太子申生領兵去攻打東山臯落氏。這時大臣裏剋便進諫說:"太子是事奉宗廟祭祀的,國君外出就守護國傢,如有別人守護就要跟隨國君,跟隨在外就叫撫軍,守護在內就叫監國,這是古製。統兵打仗,戰略决策,發號施令那是國君和正卿的事,不是太子的事。太子領兵,如果遇要都要請示,就失去了威嚴,如果不請示,那就是不孝,所以國君在太子是不能帶兵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 | 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 | 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 | 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 | 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 | 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 | 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 | 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 | 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 | 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 | 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 | 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 | 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