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庄周的欢乐生活禅:人间庄子 》
第63节:聪明总被聪明误(2)
吴建雄 Wu Jianxiong
这便是龙王三个儿女的下场,我要借这个故事讲讲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小鲤鱼死在无奈,是对外物的无奈,远水解不了近渴,她只要斗升之水却不能得到,活活被气死;二王子死在自己的预估出错,一子错,全盘皆败;至于龙太子则死在自作聪明上,能够预见一而不能预见二,提前把自己逼上了绝境。
《外物》的思想主旨其实就是一句话:外在事物不可能有客观确定的标准。现实与理想始终有差距:一是客观事物本身是不确定的,人的活动受客观条件制约;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判断是非难定,对错难分;三是每个人对自己命运的判断也是各不相同,期望也不同。
现实总让人失望,历史上有无数冤案,忠良之士如关龙逢被斩杀,比干遭剖心,箕子被迫装疯。而谀臣恶臣同样不能免死,暴君夏桀和殷纣也会身毁国亡。国君无不希望他的臣子效忠于己,可是臣子尽管竭尽忠心也未必能取得信任,所以伍子胥被赐死且飘尸江中,苌弘被流放西蜀而死,当地人珍藏他的血液三年后竟化作碧玉。做父母的无不希望子女孝顺,可是子女竭尽孝心也未必能够受到怜爱,所以孝己愁苦而曾参悲忧。好的想法,善意的出发点,未必有好的下场。外在事物不可能有确定的标准,如果你还继续追逐利害得失,到头来只会精神崩溃。
对于这样的世道,庄子提出要容物。心胸要大些,才能承受无奈的羞辱。眼光敏锐叫"明",耳朵灵敏叫"聪",鼻子灵敏叫"膻",口感灵敏叫"甘",心灵透彻叫"智",聪明贯达叫"德"。大凡道德总不希望有所壅塞,壅塞就会出现梗阻,梗阻而不能排除就会出现相互践踏,各种祸害就会随之而起。物类有知觉靠的是气息,假如气息不盛,那么绝不是自然禀赋的过失。自然的真性贯穿万物,日夜不停,可人们常常堵塞自身的孔窍。内心不能游于自然,那么人体官能就会出现纷扰。森林山丘之所以适宜于人,也是由于人们内心促狭不爽比较出来的。简单来说,修身养性,摆脱驰世逐物的困局,要学习森林。广阔的森林里,植物繁密而错落有致;我们的内心也要有空虚,因为有空虚方能容物,方能排忧解难。
庄子在谈到世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时忍不住将道家和儒家作了番对比。孔子的行为及其宣传的仁义,被当成一种无耻的刻意。庄子不留情面地说:"不忍心一世的损伤却留下使后世奔波不息的祸患,是因为你孤陋蔽塞,还是才智赶不上呢?布施恩惠以博取欢心并因此自命不凡,这是丑恶的庸人的行径,这样的人往往用名声相互招引,用私利相互勾结。与其称赞唐尧而非议夏桀,不如将两种情况统统遗忘而堵住一切称誉。背逆事理与物性定会受到损伤,心性被搅乱就会邪念顿起。圣哲的人顺应事理稳妥行事,因而总是事成功就。执意推行仁义并以此自矜又将会怎么样呢?" 在庄子看来,仁义是无耻的幌子。难道懂得了仁义,世人就有理由追求他们认为好的东西而批判他们认为错的东西吗?庄子提议不用把对错归类,只需让世人根据本性去生存,生活简单点,思想单纯点。
在《外物》中,庄子恶搞了一下儒家弟子,这次他们真的下不了台了。一帮饱读诗书的儒生门去盗墓。大儒在上面向下传话:"太阳快升起来了,事情进行得怎么样?"小儒说:"下裙和内衣还未解开,口中还含着珠子。"大儒说:"古时候有这样的诗句:'青青的麦苗,长在山坡上。生前不愿周济别人,死了怎么还含着珠子!'挤压他的两鬓,按着他的胡须,再用锤子敲打他的下巴,慢慢地分开他的两颊,不要损坏了口中的珠子!"可笑啊!口口声声说着仁义道德,却见利忘义来盗墓;号称尊重世人,结果呢,为了盗取珠子用锤子鞭尸。在庄子看来,仁义是要不得的,是无用的。在此文中,庄子对无用与有用有了具体形象的解释。
庄子把人对世界的占有总结为"立足之地",立足所在那块地对人是有用的,其他地对人来说没有用。但如果只保留你脚下的那块地,把其他的多余土地都挖了,一直挖到黄泉,你不能动弹,那么脚下之地还有用吗?当然没用,因为你无法动弹了。也就是说,曾经我们觉得没有用的那部分土地其实也是有用的,只是它们的用处是间接的,不明显而已。身外之物也是如此,不能太执著。有用与无用永远是相对的,失去与获得也是相对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江苏文艺出版社 |
|
|
第1节:无挂无碍,自在而精彩(1) | 第2节:无挂无碍,自在而精彩(2) | 第3节:无挂无碍,自在而精彩(3) | 第4节:蝶舞翩跹幻亦真(1) | 第5节:蝶舞翩跹幻亦真(2) | 第6节:安时处顺不为哀乐所困(1) | 第7节:安时处顺不为哀乐所困(2) | 第8节:行器物之用必遭损杀(1) | 第9节:行器物之用必遭损杀(2) | 第10节:行器物之用必遭损杀(3) | 第11节:平常心是大智慧(1) | 第12节:平常心是大智慧(2) | 第13节:平常心是大智慧(3) | 第14节: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1) | 第15节: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2) | 第16节: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3) | 第17节:不强加于人便是善待自己(1) | 第18节:不强加于人便是善待自己(2) | 第19节:不强加于人便是善待自己(3) | 第20节:不强加于人便是善待自己(4) | 第21节:修剪矫作易伤身害命 | 第22节:管教而不能施暴(1) | 第23节:管教而不能施暴(2) | 第24节:智慧在纣即为虐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