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类 世界王牌特種部隊實錄   》 第63節:以色列特種部隊(8)      王軍校 Wang Junjiao

  於是,營長吉奧拉留在艾坦的機動司令部(設在一輛裝甲車上)等待任務。副營長約尼?內塔尼亞鬍和穆基等軍官帶着約100名官兵在納法村裝甲師師部待命。第二天清晨,偵察營哨兵在晨霧中發現3架敘利亞軍用直升機從北方飛來,立即發出了警報。開始大傢還以為這些直升機是運送給養過路的,但不一會兒,三架直升機在納法村東北方向約兩公裏處降落,消失在小山背後。約尼和穆基立刻回過味兒來——敘軍機降部隊!目的很明顯,納法村的以軍師部!他倆當即命令全體官兵緊急出動。
  偵察營部隊在山背後下了裝甲車,徒步嚮一山之隔的機降點發起進攻。偵察兵完全沒有利用地形掩護,而是扣住扳機邊打邊迅速衝嚮被敘利亞突擊隊員占據的山頭。離山頭很近的地方,偵察兵同時投出手榴彈,隨着爆炸的煙霧衝上了山頂。沒有給敵人半點喘息之機,迅速消滅了山上還沒來得及散開的敘利亞突擊隊。然後,約尼和穆基各帶一個分隊在山上搜索戰場,在一個反坦剋壕中,發現了敘利亞突擊隊的殘部,將其全殲。敘利亞突擊隊的少校指揮官投降。據這位指揮官交待,敘利亞突擊隊共有42名。經打掃戰場發現,敘軍突擊隊41人被擊斃,1人被擒。偵察營僅亡2人,幾人輕傷。
  納法村戰鬥後,偵察營的一支分遣隊配合裝甲部隊參加了對敘利亞的反攻,另一部則參加了戈蘭旅反攻敘利亞境內赫爾蒙山的戰鬥,攻剋了赫爾蒙山主峰。還有一支偵察營的分隊在戰爭後期轉到了南綫,配屬給了沙竜的裝甲師。
  在這場戰爭中,偵察營從始至終沒有接到過明確的任務,當然也沒有發揮特種部隊的獨特作用,基本上被打散了分給各部隊當步兵使用。戰後,偵察營針對這個問題,對部隊的職能定位進行了重新的思考,並進行了一係列改革,主要是研究特種部隊在戰爭中的角色和作用,平時如何在訓練和裝備方面做準備。在這次改革中,偵察營建立了一支“翠鳥”預備役偵察分隊,準備在戰時配合空軍作戰。穆基?貝策爾上尉擔任了“翠鳥”的第一任部隊長。這支分隊後來脫離了偵察營,被劃歸空軍。
  儘管偵察營努力使自己嚮配合常規戰爭的方向發展,但形勢似乎註定這支部隊要在非常規戰場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從1974年開始,巴勒斯坦的一些激進派別開始在以色列境內發動一連串以劫持人質為手段的恐怖活動。這使得偵察營必須回過頭來,認真面對這個問題。
  1974年5月13日晚,3名屬於巴解“民陣”的恐怖分子從黎巴嫩潛入以色列。第二天,他們在公路上掃射了一輛過路的坐滿紡織工人的卡車,打死兩名婦女,打傷司機,車失控後帶着其他乘員墜入山𠔌。當夜,3人又潛入距邊境約8公裏的馬阿洛特村,在殺死一名市政廳工人後闖入村民科恩傢,殺死了科恩夫婦和他們3歲的孩子。次日清晨,這些殺手又闖入村裏一座3層樓的學校,將100多名中學生和教師扣押在2樓,要挾以色列釋放20多名巴解“民陣”人員。北部軍區駐軍和警察迅速包圍了學校。但未采取行動,等待總參偵察營到場。
  偵察營趕到現場後立即製定營救計劃並進行部署,首先是安排狙擊手從遠處先擊斃一名恐怖分子(狡猾的恐怖分子從不3人同時露面),然後由連長阿姆拉姆?列文率領一組從樓梯嚮二樓進攻,穆基率另外一組架梯子從窗口進攻。但是,偵察營當時雖然是全軍最有特種作戰經驗的部隊,但卻從未進行過專門的營救人質訓練。下午5點,政府批準了武力營救人質的計劃。於是一連串的失誤開始了:首先是狙擊手為求準確沒有瞄準恐怖分子的頭部,而是瞄準胸部。被擊傷的恐怖分子嚮同夥發出了警報。這樣,從窗口突擊的小組被警覺了的恐怖分子投出的手榴彈所阻擋。從樓梯進攻的那一組居然在忙亂中錯跑到了3樓,耽誤了寶貴的時間。折回2樓後,一名隊員又錯投了發煙彈,致使室內什麽也看不見,突擊隊員不敢開槍。而喪心病狂的恐怖分子卻立即嚮擁擠在教室裏的學生開槍掃射,並投擲手榴彈,造成20多名人質死亡,50餘人受傷。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央編譯出版社
第1節:英國特種部隊(1)第2節:英國特種部隊(2)第3節:英國特種部隊(3)
第4節:英國特種部隊(4)第5節:英國特種部隊(5)第6節:英國特種部隊(6)
第7節:英國特種部隊(7)第8節:英國特種部隊(8)第9節:英國特種部隊(9)
第10節:英國特種部隊(10)第11節:英國特種部隊(11)第12節:英國特種部隊(12)
第13節:英國特種部隊(13)第14節:英國特種部隊(14)第15節:英國特種部隊(15)
第16節:英國特種部隊(16)第17節:英國特種部隊(17)第18節:英國特種部隊(18)
第19節:英國特種部隊(19)第20節:英國特種部隊(20)第21節:英國特種部隊(21)
第22節:英國特種部隊(22)第23節:英國特種部隊(23)第24節:英國特種部隊(24)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