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股票 貨幣戰爭   》 第63章      宋鴻兵 Song Hongbing

  2.國際清算銀行:中央銀行傢的銀行
  著名的貨幣專傢弗蘭茲.皮剋曾經說:“貨幣的命運最終也將成為國傢的命運。”
  同樣,世界貨幣的命運,最終也决定着世界的命運。
  儘管國際清算銀行實際上是世界最早成立的國際銀行組織,但它卻刻意保持着低調,幾乎不被公衆所註意,因此學術界對它的研究工作非常不足。
  除了8月和10月,每年有10次來自倫敦、華盛頓和東京的一批衣冠楚楚神秘人士來到瑞士的巴塞爾,然後悄然住進尤拉賓館(Euler Hotel)。他們來參加的是世界上最秘密、最低調,但影響重大的定期會議。這十幾個人每人都有自己的辦公室和秘密的專綫電話通往各自的國傢。300多人的固定團隊為他們提供從司機、廚師、警衛、信差、翻譯、速記、秘書和研究工作的全套服務,同時配備給他們的還有超級計算機,全封閉的鄉村俱樂部,網球場、遊泳池等設施。
  能夠加入這個超級俱樂部的人有嚴格限製,衹有那些製定各國每日利率、信貸規模、和貨幣供應的中央銀行傢纔有資格加入。他們包括美聯儲、英格蘭銀行、日本銀行、瑞士國傢銀行和德國中央銀行的董事們。這個機構擁有400億美元的現金,各國政府債券,和相當於世界外匯儲備總量10%的黃金,其黃金擁有量僅次於美國國庫。僅出藉黃金所帶來的利潤就可以完全支付銀行的全部開銷。每月的秘密會議的目的旨在協調和控製所有工業國的貨幣活動。
  國際清算銀行的總部大樓擁有能抵禦核襲擊的地下建築,完備的醫院設施,三套冗餘的防火係統,即使在發生大火的情況下,也不必動用外來的救火人員。大樓的最高層是一個豪華的餐廳,僅供這十幾個參加“巴塞爾周末”的超級貴賓使用。站在餐廳的巨大玻璃望臺上極目四望,德國、法國和瑞士三個國傢的美麗景色盡收眼底。
  在大樓的計算機中心,所有計算機都有專綫直接連接各個國傢中央銀行的網絡,國際金融市場的數據可以實時顯示在大廳的屏幕上。18個交易商不間斷地處理着歐洲貨幣市場上的短期貸款交易。另一層的黃金交易商則幾乎就是永遠在電話上交割着中央銀行間的黃金頭寸。
  國際清算銀行在各種交易中間幾乎沒有任何風險,因為所有的貸款和黃金交易都有各傢中央銀行的存款作為抵押,在交易中國際清算銀行收取高額的手續費。問題是,為什麽這些中央銀行願意把這些並不復雜的業務呢交給國際清算銀行來做,並任由它賺取極高的手續費呢?
  答案衹有一個:秘密交易。
  國際清算銀行成立於1930年,席捲世界的大蕭條正處在最嚴重的時期,而國際銀行傢們已經開始構思一個美聯儲的放大版,建立一個中央銀行傢的銀行。根據1930年的海牙協議,它的運作完全獨立於各國政府,無論戰爭或和平時期完全免於嚮各國政府繳稅。它衹接受各國中央銀行的存款,並對每一筆交易收取可觀的費用。當世界經濟嚴重衰退和動蕩的30和40年代,歐洲各國的中央銀行紛紛把自己的黃金儲備存放在國際清算銀行,相應地,各種國際支付和戰爭賠償也都經由國際清算銀行來進行結算。
  整個計劃的策劃者是德國的雅爾瑪?沙赫特(Hjalmar Schacht),就是這個沙赫特曾於1927年與紐約美聯儲的斯特朗和英格蘭銀行的諾曼共同密謀策劃1929年的股市暴跌。他在1930年開始追隨納粹信仰。他所設計的國際清算銀行其目的就是提供一個可供各國中央銀行傢為了一些秘密的資金調動提供難以追蹤的平臺。實際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和美國的國際銀行傢正是通過這個平臺為納粹德國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扶持,以幫助德國將戰爭盡可能拖得更長一些。
  在德國對美國宣戰之後,大批美國的戰略物資打着中立國的旗號,先運往法西斯的西班牙,再轉運德國。其中的金融業務很多都是經由國際清算銀行結算的。
  國際清算銀行的董事會竟然是由交戰雙方的銀行傢所組成,美國的托馬斯.麥奇立剋(Thomas McKittrick)與納粹德國工業托拉斯I.G.Farben的首腦人物赫曼.施密茨(Hermann Shmitz),德國銀行傢馮.剋特.施羅德男爵,德國帝國銀行的沃塞.方剋(Walther Funk)和埃米爾.普爾(Emil Pauhl)一起擔任董事,後兩位甚至是希特勒親自提名的。
  1938年3月,當德軍占領奧地利後,大肆洗劫了維也納的黃金,這些黃金與後來在捷剋和被德國占領的其它歐洲國傢所搶劫的黃金一起被存放在國際清算銀行的金庫之中。納粹德國的董事禁止在清算銀行的董事會上討論這一議題。其中,捷剋的黃金在德國占領之前已經被轉移到英格蘭銀行,納粹占領軍迫使捷剋銀行嚮英格蘭銀行索取這筆黃金,英格蘭銀行的諾曼立刻照辦了,這批黃金被德國用來購買了大批戰略物資。
  當消息被一名英國記者披露出來,立刻引起了輿論的關註。美國財政部長亨利.麥金薩親自給英國財政部長約翰.西蒙打電話核實情況,西蒙百般推諉。後來首相張伯倫被問及此事時,張伯倫的回答是,沒有的事。原來,張伯倫乃是帝國化學工業公司(Imperial Chemical Industries)的大股東,而該公司和納粹德國的I.G.Farben是密切的商業夥伴。
  美國財政部派到國際清算銀行核查情況的科剋然(Cochran)是這樣描述國際清算銀行敵對國傢的董事之間的關係的:
  “巴塞爾的氣氛完全是友好的。大多數中央銀行傢彼此熟識已經多年,大傢的重聚是一件令人愉快和有很高利潤的事。他們有人提出應該放棄彼此的相互詰難,大傢或許應該和羅斯福總統一起去釣釣魚,剋服大傢的驕傲和復雜的情緒,而進入一個良好的狀態,這樣才能使當前復雜的政治關係簡單化。”[6.13]
  後來英格蘭銀行被迫承認捷剋黃金被轉交德國的事實,他們的解釋是,那衹是技術上的操作,黃金實物從來就沒有離開過英國。當然,由於國際清算銀行的存在,輸送黃金給納粹德國衹需要在清算銀行的賬目上改動幾個數字就可以了。人們不得不佩服雅爾瑪?沙赫特在1930年就能設計出如此巧妙的金融平臺來支持德國未來的戰爭。
  1940年,美國人麥基垂剋(Thomas H.McKittrick)被任命為國際清算銀行的總裁,他畢業於哈佛大學,曾任英美商會主席,精通德語、法語和意大利語,與華爾街關係密切,曾對德國進行過大量貸款業務。他上任後不久曾到柏林和德國中央銀行和蓋世太保舉行過秘密會議,討論一旦美國與德國進入戰爭狀態,銀行業務應該如何繼續進行。
  1941年5月27日,美國國務卿赫爾在財政部長莫金撒的要求之下,給美國駐英國大使發電,詳細調查英國政府和納粹控製下的國際清算銀行之間的關係。調查結果讓莫金撒大為光火,英格蘭銀行的諾曼一直是國際清算銀行的董事。其實,美國、英國和法國的銀行機構與他們在戰場上的死敵德國人在清算銀行的董事會裏確是友好而親切的,這種古怪的關係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
  1942年2月5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2個月,美國已經全面進入對德戰爭,奇怪的是德國中央銀行和意大利政府同意由美國人麥基垂剋繼續擔任國際清算銀行的總裁直至戰爭結束,而美聯儲仍然與國際清算銀行保持業務來往。
  英國工黨一直對英格蘭銀行與國際清算銀行的不清不白的關係持懷疑態度,多次敦促財政部有個說法,財政部解釋說:“這個國傢在國際清算銀行擁有多種權利和利益,這些安排都是基於各國政府之間的協議。切斷與該銀行的關係不符合我們的最佳利益。”在一個烽火連天硝煙彌漫的戰爭時代,連國傢之間的互不侵犯條約都隨時可以廢棄的時代,英國財政部卻嚴守各國銀行傢之間的協議,讓人不能不“佩服”英國人對法律的“認真態度”。問題是,在1944年人們最終發現了德國獲得了清算銀行絶大部分紅利,英國的大方又不禁讓人生疑。
  1943年春天,麥基垂剋“不顧個人安危”往來於各交戰國之間。儘管他既不是意大利公民又不是美國外交官,意大利政府仍然給予他外交簽證,並由希姆萊的秘密警察全程護衛着來到交戰國首都羅馬,然後經由裏斯本搭乘瑞典船衹回到美國。4月,他來到紐約與美聯儲官員進行磋商,然後他手持美國護照前往德國首都柏林嚮德國中央銀行的官員傳達機密的金融情報和美國高層的態度。
  1943年3月26日,加州衆議員傑瑞.沃裏斯(Jerry Voorhis)在衆議院提出調查國際清算銀行的提案,試圖搞明白“一個美國公民擔任由軸心國設計和運作的銀行總裁的原因”,美國國會和財政部都沒有興趣進行調查。
  到了1944年1月,另一個“好事”的衆議員約翰.考斐憤怒地表示:“納粹政府有8500萬瑞士金法郎存在國際清算銀行。大多數董事都是納粹官員,而我們美國的金錢卻在一直流嚮那裏。”[6.14]
  人們一直不理解為什麽瑞士能在四面戰火的環境下保持着“中立”,而同樣弱小的比利時、盧森堡、挪威、丹麥即使想保持中立,也難逃納粹的鐵蹄。其實問題就在於國際清算銀行位於瑞士,它的實際功能就包括美英的銀行傢嚮德國提供戰爭融資以便使戰爭打得更長一些。
  1944年7月20日,在布雷頓森林會議上,廢除國際清算銀行的議題終於擺到了桌面上。凱恩斯和懷特(Harry Dexter White)這兩位總設計師考慮到國際清算銀行在戰爭中的種種可疑行為,開始都曾支持廢除該銀行,但他們的態度很快久發生了變化。當凱恩斯敲開美國財政部長莫金撒的房門時,莫金撒吃驚地看着平素態度和風範都無可挑剔的凱恩斯情緒激動,滿臉漲紅,他用盡可能平和的口氣說他認為國際清算銀行應該繼續保持運作直到新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成立,凱恩斯夫人也在一邊遊說莫金撒。當覺察到莫金撒承受了要求解散國際清算銀行的巨大政治壓力時,凱恩斯退一步承認該銀行應該關閉,但是關閉的時機也很重要。莫金撒則堅持“越快越好”。
  沮喪的凱恩斯回到自己的房間,立刻召集了一個英國代表團的緊急會議,會議開到凌晨2點,凱恩斯親筆草擬了一封緻莫金撒的信,要求國際清算銀行繼續運作。
  第二天的會議上,莫金撒的代表團令人吃驚地通過瞭解散國際清算銀行的决議。當得知這一决定時,麥基垂剋立即給莫金撒和英國財政大臣寫信,強調戰爭結束後國際清算銀行仍然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他同時又表示國際清算銀行的賬目不能公開。事實上它的賬目從1930年到現在的76年中從未嚮任何政府公開過。
  儘管麥基垂剋在戰爭中的種種可疑行徑,他卻備受國際銀行傢們的欣賞,他後來被洛剋菲勒任命為大通曼哈頓銀行的副總裁。而國際清算銀行最終也沒有被解散。
  戰後,國際清算銀行的活動更加隱秘。它是由一個被稱之為“核心俱樂部”的六七個中央銀行傢組成,其中有美聯儲、瑞士國傢銀行、德意志聯邦銀行、意大利銀行、日本銀行、英格蘭銀行的董事們,法國銀行和其它國傢的中央銀行被排除在核心圈子之外。
  “核心俱樂部”最重要的理念就是要把各國政府堅决排除在國際貨幣决策過程之外。瑞士國傢銀行本來就是私有銀行,完全不受政府控製。德意志聯邦銀行幾乎和瑞士銀行一樣我行我素,在利率變動這樣重大的决策上也完全不和政府打招呼,它的總裁普爾甚至不願坐政府安排的飛機到巴塞爾開會,他寧願自己座他的豪華轎車到瑞士。美聯儲雖然受政府一定程序的製約,但是在貨幣問題决策上白宮和國會完全無緣緻啜。意大利銀行在理論上必須接受政府控製,但它的總裁從來就是和政府不咬弦,1979年政府甚至威脅要逮捕意大利銀行總裁帕羅.巴非(Paolo Baffi),在國際銀行傢們的壓力之下,政府卻沒之奈何。日本銀行的情況較為特殊,但在80年代日本房地産泡沫崩潰之後,大藏省對日本中央銀行的幹預被形容成罪魁禍首,日本銀行趁此機會掙脫了政府的鉗製。英格蘭銀行被政府看得很緊,但他的總裁都是手眼通天的大人物,所以也被算作核心成員。
  法國銀行就沒有這樣幸運了,它被看成是政府的傀儡,被堅决排除在核心之外。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信出版社
第1章第2章第3章第4章第5章第6章第7章第8章
第9章第10章第11章第12章第13章第14章第15章第16章
第17章第18章第19章第20章第21章第22章第23章第24章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