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类 《诗经》心得   》 第63节:第六章(4)      刘绪义 Liu Xuyi

  只不过场景由北国换到了江南,燕子还是那只燕子,离宫还是那种离宫,而只不过是把“黍离之悲”换成了另一个词“亡国之痛”。
  我读《黍离》之时,惜哉已不是春天,窗外的寒风和冷雨不时敲打着我的书窗,不禁冒出一身战粟:
  风也奇,雨也奇,风雨之中话黍离。风也真,雨也真,至今仍忆卢沟桥。
  君子于役:女人天生的母性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王风·君子于役
  有道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女人天生具有一种母性,不管是儿子远行在外,还是夫君行役在外,女人的母性总在这个时候表露无遗,即便是丈夫,也会被当成了不懂事的儿子。具有母性光辉的女人,总是最温馨最动人的。
  有过牵挂经历的人们,应该知道,一年之中,思念一个人最厉害的时候是在春天或秋天,春色撩人,秋景迷人,这样的季节最容易撩起两情相悦之间的互相牵挂,拨动男女之间的那根驿动的心弦;而一天之中,最容易激起相思和牵挂的时候不是早晨,也不是晚上,而是日暮时分。
  日暮时分,一切由喧嚣开始归于宁静。太阳的余晖仍在,黑夜还没有完全降临,在那隐约的光影中间,鸡们狗们都开始回家,牛羊也从山上下来,悠悠地往家赶,在外劳作的人们都拖着一身疲惫、披着一层日影走向家门,家的感觉在这个时候最明显最强烈。倘若回到家,看到的是冷冷清清的灶台,那人一定会生出一股凄清;倘若平时该回来的人没有回来,那心里自然陡生一种惆怅。日暮时分,最烦心的是,又是一天过去了,栏杆不知又望断了几根。
  在唐诗宋词的国度里,“日暮”一词在诗词中出现的比率是那么的高,令人吃惊。我搜检了一下,有136首宋词、496首唐诗写的都是日暮时分诗人的感慨。原来在游子的眼里,日暮时分也是他们最思念故乡、思念朋友、思念亲情的时候。
  日暮天寒,激起了游子浪迹天涯的凄凉和苦楚,“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飞鸟尚且知还,游子却欲归不能,怎能不生出“不如牛与羊,犹得日暮归”的长叹?而那份悠长的牵挂,更令人愁肠百结。“垂天翼,飘然万里,愁日暮、佳人未归。”“扁舟日暮笑声远。对此令人肠断。”“旅行虽别路,日暮各思归。欲下今朝泪,知君亦湿衣。”“日暮无人伴幽独。光阴双转毂。可惜许、等闲愁万斛。世间种种,只是荣和辱。念足又愿足。意足心足。忘了眉头怎生蹙。”
  这样一种“日暮情结”,怎一个愁字了得?
  而《诗经》中的这首《君子于役》偏偏开了这种情结的先河。全是日常景致,字里行间却是满怀的思念和牵挂,浓得化不开。后人把它归入“思妇诗”,大概看到了诗中的“君子”二字。
  其实,这种思妇不同于别的诗里的思妇,要么有一种清怨,如深宫似的,要么有一种香艳,如春愁似的。而《君子于役》却是另一番景致。诗中充满着一种旖旎宁静的田园幽情,仿佛身处青山隐隐、绿水迢迢的桃源世界。这就让人坚信这首诗是一首民歌。
  连《朱子语类》都说:“大率古人作诗,与今人作诗一般,其间亦自有感物道情,吟咏情性,几时尽是讥刺他人。”这话深入现代人之心。然而,这不过是把古人作诗的背景置换在现代。依我看,古人作诗倒确实与今人不一般。今人为作诗而作诗,古人作诗则自有用途。古人作诗没有诗的概念,之所以作成这样的四字句、五字句,不是现代人那样故意把长句截成短句,在一个字一个词之间反复雕琢,而实实是他们的日常用语,实实是为了合乐可歌。
  把它当成民歌也未尝不可,然而,有一点必须明白,三千年前虽然有了都、城、郊的区分,但在那样一个农耕社会,即便是在都城,也不过是农耕社会的聚居区。那里的人们生活一如乡村,只不过多了些贵族的气息、多了些贵族的礼节。那里没有后世城市的店铺林立、莺歌燕舞,灯火通明。一到日暮,不过燃起几堆篝火,吊起几块打猎打来的野味,任其烤得油水直冒。一家人围炉向火,看小儿打闹,听蛩音低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第一章(1)第2节:第一章(2)第3节:第一章(3)第4节:第一章(4)
第5节:第一章(5)第6节:第一章(6)第7节:第一章(7)第8节:第二章(1)
第9节:第二章(2)第10节:第二章(3)第11节:第二章(4)第12节:第二章(5)
第13节:第二章(6)第14节:第二章(7)第15节:第二章(8)第16节:第三章(1)
第17节:第三章(2)第18节:第三章(3)第19节:第三章(4)第20节:第三章(5)
第21节:第三章(6)第22节:第三章(7)第23节:第三章(8)第24节:第三章(9)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