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國學基本教材·論語捲   》 第63節:論人(23)      李鍌 Li Xian

  2. 處人倫之變,應如何善盡孝友之道?
  (十五)
  季康子①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②,於從政乎何有③?"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④,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⑤,於從政乎何有?"(《雍也》第六·八)
  章旨
  孔子答季康子之問,說明子路、子貢、冉有的才學各有所長,足以從政。
  註釋
  ① 季康子即春秋時魯卿季康肥,其氏為季孫,名肥,謐康。
  ② 果果敢决斷。
  ③ 於從政乎何有對於從政有什麽睏難呢?乎,語氣助詞。何有,何難之有。
  ④ 達通達事理。
  ⑤ 藝多才藝。
  析論
  孔門四科中,子路與冉有都長於"政事",子貢則長於"言語"。其實,子貢除了嫻於辭令之外,更有宏遠的襟抱,並且精於貨殖。這三位孔門高弟足以出任公卿大夫,從事政治事業,那是毫無疑問的。
  子路為人篤實剛果,忠信明决,性情豪邁,處事幹練,不但善於治軍,而且善於治民,至於他能片言折獄,尤其膾炙人口。像這樣纔德兼備而能任事的君子,自然足以從政了。
  子貢天資穎敏,通達事理,他曾請示孔子"博施濟衆"之道,由此可知其襟抱宏遠。此外,子貢還嫻於外交辭令、精擅買賣、貨殖的特長。像這樣纔德兼備而能明事的君子,自然足以從政了。
  冉有為人"好學博藝"(《孔子傢語·弟子行》),他在孔門,素以多才多藝著稱。魯哀公三年(公元前四九四年),季康子在魯國執政,命冉有自陳返魯,以為輔佐。冉有擔任季氏傢臣,為時頗長,是季康子得力的幕僚長。他曾率軍擊退犯魯的齊軍,深受季康子賞識。像這樣多才多藝而能治事的君子,自然足以從政了。
  執政用人,貴在取其所長,因纔器使。孔子藉着與季康子的一番對話,一方面說明其弟子各有所長,皆足以從政;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執政用人之道。細玩本章,更可知政治傢應該具備果、達、藝等人格特質或纔德學識,纔足以從政、執政,而道濟天下。某些動輒玩弄權詐、自以為是的政客,實在應該善讀本章,從而改弦易轍,效法子路、子貢、冉有所體現的光明俊偉的政治傢風範。
  (十六)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①,可使治其賦②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③、百乘之傢④,可使為之宰⑤也。不知其仁也。""赤⑥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⑦,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長》第五·七)
  章旨
  孔子答孟武伯之問,說明子路、冉有、公西華各有所長,而不許之以仁。
  註釋
  ① 千乘之國擁有千輛兵車的諸侯邦國。乘,音shèng,一車四馬。
  ② 賦指軍事。古代依田賦之多寡,出車徒以供給兵役,故稱軍事為賦。
  ③ 千室之邑卿大夫之邑,有千戶人口的縣邑。
  ④ 百乘之傢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之傢。
  ⑤ 宰指邑宰或傢臣。
  ⑥ 赤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孔子弟子,小孔子四十二歲。
  ⑦ 束帶立於朝穿上禮服,束着大帶,服裝整齊,在朝為官。束帶,束緊衣帶,指穿着整齊的朝服。立於朝,位於朝。立,同"位"。
  析論
  仁是諸德之總稱。仁包含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溫、良、恭、儉、讓……所有的德行。必須將此孝、悌、忠、信等所有的道德項目都作百分之百的實踐,纔算是孔子心目中"仁"的完美而最高的體現,纔是仁的最高境界。因此,仁的境界是無限的。
  孔門弟子中,衹有顔淵是"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他的弟子則僅僅是"日月至焉而已矣"。這一方面是孔子給予弟子的品評等第,另一方面也顯示了完美的仁是多麽不易體現呀!
  孔子是不輕易許人以仁的。孔子對於弟子知之甚深,瞭解他們雖各有所長,卻都未曾體現仁的最高境界。因此,孟武伯請問孔子他的三位弟子是否"仁乎"時,孔子不加輕許,衹是針對弟子的優點加以評述說明而已。
  子路、冉有都懷着政治、軍事的長纔,本單元前幾章已加闡述,可與本章相印證。至於公西華,則年少知禮,孔子許其"束帶立朝,可使與賓客言",其儀表、辭令,和外交才華,都可以想見。
  成就"仁"固然不易,但是"為仁之方",卻是每一個人隨時隨地即可實踐的,我們若能時時處處體現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美德,假以時日,自會透過實踐,愈益接近仁的境界,為孔子"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篇)這番話作最好的詮釋與見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第1節:序第2節:論道德(1)第3節:論道德(2)第4節:論仁愛(1)
第5節:論仁愛(2)第6節:論仁愛(3)第7節:論仁愛(4)第8節:論仁愛(5)
第9節:論仁愛(6)第10節:論孝友(1)第11節:論孝友(2)第12節:論孝友(3)
第13節:論孝友(4)第14節:論孝友(5)第15節:論修養(1)第16節:論修養(2)
第17節:論修養(3)第18節:論修養(4)第19節:論修養(5)第20節:論修養(6)
第21節:論修養(7)第22節:論修養(8)第23節:論修養(9)第24節:論修養(10)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