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索性做了和尚:李叔同作品及墨宝集   》 第63节:应和沪上名妓      Li Shutong

  二月,北上天津探望家人。抵津后适逢其兄赴豫,叔同本欲再赶往河南,但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道路阻滞,未能成行,遂在津滞留两月有余。其间曾入京看望名伶杨翠喜,回津后作词《菩萨蛮·忆杨翠喜》以为纪念。叔同此次北上留有多首诗词佳作,如《南浦月·北行留别海上同人》、《轮中枕上闻歌》、《到津愁不成寐》等,返沪后将之辑成《辛丑北征泪墨》,该书面世后,在沪获得各界人士高度评价。
  九月,考入位于上海徐家汇的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特班,改名李广平。该校总教习为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他倡导民主、提倡新学,开设英语、国际法等诸多新学课程。同学中有黄炎培、邵力子等后来的著名人士。叔同与师生们相互切磋,获益颇多。
  是年秋,叔同曾赴河南开封参加乡试,未取。
  一九零二年继续在南洋公学特班学习。
  秋季,与袁希濂同以"嘉兴府平湖县监生"资格赴杭州参加乡试,因在文章中大倡维新,再次落第。
  八月,在上海访名妓谢秋云,作《七月七日在谢秋云妆阁诗以谢之》诗以留念。
  在南洋公学与同学合演新剧《六君子》等。
  年底,因南洋公学校方禁止学生阅读《民报》一类进步书报,压制学生的言论自由,特班学生在蔡元培的带领下掀起我国近代史上首次学潮,随即愤而退学。十一月,二十几名退学学生全部加入由蔡元培任总理、吴稚晖任学监的"爱国学社"继续学习。叔同在课余还参加《苏报》的编辑工作。
  一九零三年与黄炎培、许幻园等青年进步分子创建"沪学会",以"兴学"和"演说"为主要活动内容,向贫苦大众开办补习学校。叔同在夜校里特设"乐歌课",开中国音乐教育之先。
  在蔡元培的指导下,翻译《法学门径书》、《国际私法》,交开明书店出版。
  一九零四年三子李端出生。
  与沪上名妓朱慧百、李苹香等有诗词应和。
  经常参加票友演出,曾饰黄天霸等武生角色。
  李叔同手书之横披
  一九零五年沪学会演出新戏《文野婚姻》,叔同写作剧本,并作诗《沪学会〈文野婚姻〉新戏册撰成感赋》以资纪念。
  二月,选曲并作词写成《祖国歌》,此曲抒发了叔同满腔的爱国热诚,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与号召力,迅速风靡全国。
  四月,生母王氏病故,终年四十五岁。叔同偕妻儿护送母亲灵柩回津,破除旧习,举行新式追悼会,亲写悼词并唱《挽歌》。
  治丧之后,叔同改名李哀,字哀公,以示对母亲的追念。将妻儿安置在天津,叔同独自返沪。
  六月,叔同取得南洋公学文凭,决定东渡日本留学,临行前作《金缕曲·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叔同到东京后,入上野美术专科学校专攻西洋画,改名李岸。同时关注歌曲创作,编辑《国学唱歌集》,收歌二十余首,交上海中新书局出版。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前言第2节:我到了虎跑寺第3节:到灵隐寺去受戒了第4节:和慧明法师时常见面
第5节:寡言此事最为紧要第6节:人生最后一段大事第7节:命终后一日第8节:敬三宝
第9节:放生与杀生之果报第10节:得子第11节: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第12节:好的东西没有胆量受用
第13节:凡事自己动手去做第14节:南闽十年之梦影第15节:当时很赞美他们第16节:品行道德要在俗家人之上
第17节:忽然生了一场大病第18节:二一老人第19节:南闽十年之梦影第20节:佛法大意
第21节:佛法十疑略释第22节:佛法非违背于科学第23节:佛法非能灭种第24节:佛法宗派大概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