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评论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 第62節:第十三章 榮辱      林語堂 Lin Yutang

  有一天,舜問丞說:"道可以占有嗎?"
  丞說道:"你的身體都不是自己的,怎能占有道?"
  舜奇怪地說:"我的身體不是我的,是誰的?"
  丞答道:"是天地藉給你的。不但如此,你的生命也不是你的,是天地藉給你的衝和之氣;本性也不是你的,是天地藉給你的自然法則;子孫更不是你的,是天地藉給你的蛻變(若蛇或蟬)。所以動則不知去嚮,止則不知何為,食也不知其味。這一切的一切,乃是天地運行的陽氣所形成,你怎麽能占有它啊?"(《莊子》外篇第二十二章《知北遊》)
  從以上的觀點,道傢産生了"至人無我"的學說:人應"藏天下於天下",不應在家庭的某個角落裏尋找安全和舒適。所以,人該在道中忘記自己,就好像魚在水中忘記自己一樣。(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大宗師》)。
  三、至人無我
  在小水澤中的 雀譏笑大鵬說:"它想飛到哪裏去啊?我飛騰起來、不過幾十丈高就落卞,然後在蓬蒿之間翺翔,這樣不是也飛得很自在嗎?它到底要飛到哪兒去呢?"這就是小和大的區別吧!
  試看那些智能可以擔任一官之職,行為能夠號召一鄉群衆,德性可以合乎國君要求的人,不是和小澤中的 雀一樣的見識嗎?宋榮子對這些人衹有恥笑,又豈會贊同?
  然而,宋榮子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假如社會上所有的人都稱贊他,他不會特別得意;世上的人都恥笑誹謗他,他也不會沮喪。因為他能認定內外的分際,辨別榮辱的境界。這種人在世上已經很少見了,可惜的是他還不能達到至德的地步。
  那列子 (9 )乘風而行,真是輕妙極了,過了十五天他纔回來,得此風仙之福的人,世上少有。但是,他雖乘風而去,免於步行,卻還要乘風才能飛行,畢竟還得依靠某物 (10 )。
  至於那掌握天地樞紐、適應六氣變化、遨遊於無窮的宇宙、不受時間空間限製的人,還須倚恃什麽呢?所以說:"至德的人,忘去自己,無心用世;神明的人,忘去立功,無心作為;聖哲的人,忘去求名,無心勝人。"(《莊子》內篇第一章《逍遙遊》)
  聖人的教化,就象形和影、聲和響那樣密切。有問的時候,他必盡自己所知道的去答復。他休息時,寂寥無聲;行動時,又隨物變化無跡可尋。他提挈萬物復歸於自然的本性,遨遊於沒有涯際的境界,往來於無邊無際的地方,與時俱化,無終無始。
  以他的形體而論,他和萬物化合玄同,既與萬物同體,就已達到無己的境界。已經無己,哪裏還會有物的存在?認為有物存在的,是古代的君子;認為無物存在的,纔是自然的朋友。(《莊子》外篇第十一章《在宥》)
  四、藏天下於天下
  把船藏在山𠔌,把山藏在深澤,應該算是很可靠了。可是半夜裏,有個大力士把山𠔌和深澤都背走了,那藏的人竟還不知道呢!無論收藏大的物件或小的物件,雖然都可以找到合適的地方,但卻不能使它們沒有變化。如果一味地把小東西藏在大東西裏面,結果還是會丟掉的。
  天下的理不是一人可以私定的,若將天下的理付給天下,把屬於天下的藏之於天下,所藏的也就不會丟失了。因為這本是萬物的法則。
  如果衹具有人形,就高興得不得了,那麽世界上像人一樣具有形體,又能千變萬化的,其歡樂可就無法名之了。所以聖人將心寄托在沒有變化而永遠存在的大道中,無啥歡喜,也無啥悲哀。
  能順着壽命的長短、生死的變化而為的人,儘管他還不能忘去生死的觀念,但也足夠為人的典範;何況那混合萬物,齊一變化,主宰萬物的道呢?(《莊子》內篇第六章《大宗師》)
  註釋
  (1)因為它的變化而賦生命予萬物。
  (2)相當重要的道傢用語。
  (3)嬰兒是純潔的象徵。莊子也以"小犢"為喻。
  (4)陰是消極、敏悟、寂靜的。請參閱第六章的"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5)按字義解,為"提防"的意思。
  (6)此地的"腹"是內在的自我、無意識及本能等意;"目"為外在的自我或感覺上的世界。
  (7)譯作生死。莊子原文特別強調這個解釋。
  (8)按字義作"身體"解。
  (9)哲學家,生平不詳。有關《列子》一書,據傳為後世所編幕的。
  (10)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代序 中國文化的左膀右臂第2節:想象的孔老會談(1)第3節:想象的孔老會談(2)
第4節:想象的孔老會談(3)第5節:第一章 導言(1)第6節:第一章 導言(2)
第7節:第一章 導言(3)第8節:第一章 導言(4)第9節:第一章 導言(5)
第10節:第一章 導言(6)第11節:第一章 導言(7)第12節:第一章 導言(8)
第13節:第一章 導言(9)第14節:第一章 導言(10)第15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
第16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2)第17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3)第18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4)
第19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5)第20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6)第21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7)
第22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8)第23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9)第24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0)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