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思考 》 文學史 》
第六章 西遊記
遊國恩 You Guoen
第一節 西遊記的成書過程和作者
《西遊記》是繼《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後出現的又一群衆創作和文人創作相結合的作品。它的成書,醖釀了七百多年。無數民間藝人和無名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勞動,為吳承恩的《西遊記》提供了深厚的創作基礎。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註:《廣弘明集》捲二十五載玄奘《請御制三藏聖序表》稱貞觀元年開始西行,今從《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定在貞觀三年。)玄奘不顧禁令,偷越國境,費時十七載,經歷百餘國,前往天竺取回佛經六百五十七部,震動中外。歸國後,玄奘奉詔口述所見,由門徒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介紹西域諸國的歷史人情、宗教信仰、地理資源,打開了人們的眼界。以後門徒慧立、彥琮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為了神化玄奘,在描繪他突破艱險,一意西行的同時,還穿插了一些神話傳說,如獅子王劫女産子,西女國生男不舉,迦濕羅國"滅壞佛法"等。它們雖還遊離於取經故事之外,卻啓發後來作者創作出更多的有關取經的神話。
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開始把各種神話與取經故事串聯起來,形式近乎寺院的"俗講"。書中出現了猴行者的形象。他原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化身為白衣秀士,自動來護三藏西行。他神通廣大、足智多謀,一路殺白虎精、伏九馗竜、降深沙神,使取經事業得以"功德圓滿"。這是取經故事的中心人物由玄奘逐漸變為猴王的開端。我國古代的稗史、志怪小說如《吳越春秋》、《搜神記》、《補江總白猿傳》等,都寫過白猿成精作怪的故事。而《古嶽瀆經》中的淮渦水怪無支祁,他的"神變奮迅"和叛逆特色同取經傳說中的猴王尤為相近。《取經詩話》雖然粗糙簡單,某些細節如蟠桃變幻、虎精破腹等都不近情理;但已比較清楚地顯示了取經故事的輪廓。從深沙神、鬼子母國、女人國的描寫上,也多少可以看到《西遊記》某些章回的雛形。
取經故事在元代已經定型。元時磁州窯的唐僧取經枕上已有唐僧、孫悟空、豬八戒等沙僧師徒四人的取經形象。《永樂大典》一三一三九捲"送"韻"夢"條,引有一千二百餘字的"夢斬涇河竜",標題作《西遊記》,內容和世德堂本《西遊記》第九回"袁守誠妙算無私麯,老竜王拙計犯天條"基本相同。可以想見,至遲在元末明初曾有過一部類似平話的《西遊記》。此外,古代朝鮮的漢、朝語對照讀本《樸通事諺解》也載有取經故事的梗概。註云:"詳見《西遊記》。"我們雖還不能斷定《永樂大典》及《樸通事諺解》所引出自一書,但從它們時代的相近與規模的相當來看,卻完全可以肯定在吳承恩著《西遊記》之前,取經故事的主要內容已基本具備。《樸通事諺解》復述了"車遲國鬥聖"的梗概,和《西遊記》第四十六回"外道弄強欺正法,心猿顯聖滅諸邪"十分相似。從書中有關的八條註裏,還可以窺見元末明初取經故事的輪廓。一條註說:"法師往西天時,初到師陀國界,遇猛虎毒蛇之害,次遇黑熊精、黃風怪、地涌夫人、蜘蛛精、獅子怪、多目怪、紅孩子兒怪,幾死僅免。又過棘釣洞、火炎山、薄屎洞、女人國及諸惡山險水,怪害患苦不知其幾。"可見取經故事本身已十分豐富復雜。註中還提到了住在花果山水簾洞鐵板橋下"號齊天大聖"的老猴精,它偷得仙園蟠桃、老君丹花,又竊王母仙衣"來設慶仙衣會"。李天王奉命"引領天兵十萬及諸神將","與大聖相戰失利"。終賴二郎神捕獲,被觀音押入石縫,"饑食鐵丸,渴飲銅汁"。唐僧取經,路過此山,將他放出,"收為徒弟,賜法名悟空,改號孫行者"。寫孫悟空的來歷和鬥爭歷史已和吳氏《西遊記》大體相同。註中還提到另兩名護法弟子:一個是從《取經詩話》中的深沙神演變而成的沙和尚;一個是《取經詩話》中不曾提到的黑豬精朱八戒。但是他們的神通都不及孫悟空。可見這時百回本《西遊記》的重要情節早已定型,為吳承恩後來的創作提供了主要的素材,打下了相當的基礎。
和取經故事在話本中逐步定型的同時,類似的戲麯創作也産生了。金院本《唐三藏》和元代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均已失傳。現存元末明初人楊訥所著《西遊記》雜劇,(註:按《錄鬼簿》載:吳昌齡有《西天取經》,題目正名為"老回回東樓叫佛,唐三藏西天取經";又有《鬼子母揭鉢記》,相當於楊本《西遊記》雜劇第三捲"鬼母皈依"。天一閣鈔本《錄鬼簿續集》載:"楊景賢,名暹,後改名訥,號汝齋。"名下有《西遊記》劇目,當即今存《楊東萊批評西遊記》。)以敷演唐僧出世的"江流兒"故事開場,這同樣是後來《西遊記》小說的一個重要內容。
取經故事的最後完成者是吳承恩(1510?-1582?)。(註:劉修業《吳承恩年譜》將生年定為弘治十三年(1500)左右。今按吳承恩《石鼎聯句圖題詞》雲:"因憶少小時,侍客談此,僕率爾對曰......回思此對,二十餘年矣!"自署"丙午秋日"。丙午即嘉靖二十五年(1546),距此"二十餘年"尚雲"少小",則吳承恩生年最早當在正德初年(1510頃)。)他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山陽(江蘇淮安)人,出身於一個從"兩世相繼為學官",終於沒落為商人的家庭,"髫齡即以文鳴於淮",卻"屢睏場屋",直到嘉靖二十三年(1544),三十多歲時,始補歲貢生;後因母老傢貧,作過短期的長興縣丞。但他長期度過的,卻是一種賣文自給的清苦生活。這固然銷磨了他"少年人謾比終軍"的銳氣和壯志,卻也激發他"迂疏漫浪,不比數於時人"的憤慨和狂傲,使他比較容易接受當時廣大人民迫切要求變革的思想感情。而他的"善諧劇"的風趣,酷愛野史奇聞的癖好,一旦和那種深沉的憤滿情緒結合,便很自然地引起他繼承"志怪"傳統,諷刺社會黑暗的創作動機。他的《禹鼎志》就是寓有鑒戒意味的短篇志怪小說。他的詩如《瑞竜歌》、《二郎搜山圖歌》等,也都表現了藉神話傳說,寄托掃蕩邪魔、安民保國的願望。所謂"坐觀宋室用五鬼,不見虞廷誅四兇;野夫有懷多感激,撫事臨風三嘆息:胸中磨損斬邪刀,欲起平之恨無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間豈謂無英雄",正是通過歌頌二郎神的搜山除妖來寄寓自己的理想的。它的浪漫主義風格,不僅可以和小說《西遊記》互相印證,而且也流露了他創作《西遊記》的旨趣。吳承恩雖處在前後七子"馳鶩天下"的時代,而他的詩文創作卻能獨出胸臆,不入藩籬。這種追求藝術獨創的精神,在小說《西遊記》中,則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
拿《西遊記》與以前一切取經故事相比,吳承恩再創造的功績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在主題思想上,衝淡了取經故事固有的濃厚的宗教色彩,大大豐富了作品的現實內容;把一個以宣揚佛教精神、歌頌虔誠教徒為主的故事,改造為具有鮮明的民主傾嚮和時代特徵的神話小說。
(二)在人物處理上,原來備受贊揚的聖僧玄奘受到某些嚴格的批判,退居次要地位;而體現人民理想的孫悟空卻成為全書最突出的中心人物。
(三)將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提到捲首來開宗明義。又把許多人所熟知的神話人物、神話故事有機地組織到取經題材之中,賦予它們以新的意義和新的生命。這些人物、故事,不僅有佛教的,也有道教的;不僅有一般民間傳說,也有作者本人在現實生活啓示下的新創。因此故事內容也越加豐富多采。
(四)以諷刺、幽默的筆調,渲染有關取經故事的神話傳說,賦予作品以獨特的藝術風格。
這就使《西遊記》成為神話小說中最優秀的作品。
第二節 西遊記的思想內容
吳承恩《西遊記》以整整七回"大鬧天宮"的故事開始,突出了全書戰鬥性的主題,同時把孫悟空的形象提到全書首要的地位。
孫悟空原係破石而生的美猴王,無父無母。他縱身一跳,在那水簾洞中、鐵板橋下發現了一個"洞天福地",領着群猴過着"不伏麒麟轄、不伏鳳凰管、又不伏人間王位所拘束"的自在生活。這就在社會關係上"絶對自由"。他衹身泛海,訪師求道,學得七十二般變化,一個跟鬥十萬八千裏。這纔嚮竜宮強索得寶盔金箍捧,去冥府硬勾掉生死簿上名,終於也超越自然規律的局限,而"絶對自由"。這一美妙的遐想,不消說,體現着苦難深重的人民企圖擺脫封建壓迫,要求徵服自然,掌握自己命運的強烈願望。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說,《西遊記》的主題思想早在前七回就已經奠定了。而歷史上風起雲涌、此伏彼起的農民戰爭,則構成這一幻想情節的現實基礎。孫猴子打亂了"三界"的秩序,竜王、閻王上告天廷。玉帝"遣將擒拿"不成,又來"降旨招安",進行欺騙,反被孫悟空識破詭計,一叛再叛,直"打得那九曜星閉門閉戶,四天王無影無形",定要玉帝讓出天宮,"若還不讓,定要攪攘,永不清平"!一方面是追求自由的"妖界"英雄在鬥爭中不斷成長,另一方面是等級森嚴的神權統治以鎮壓來維持秩序。這正是封建現實社會的基本矛盾在神話中的再現。孫悟空生氣勃勃的反抗鬥爭,在廠衛橫行、民不聊生的嘉靖朝代,無疑是黑暗中的一綫光明,給了人們意味深長的啓示;同時也體現了作者憎恨秦漢以來的專製王朝,並把希望深深寄予"豪傑之士"的思想(參看《秦璽》)。
但是,宗教勢力維護着封建統治,如來的掌心保全了玉帝的皇位,孫悟空的大鬧天宮最後仍以失敗告終。它寓言般地概括了封建社會人民鬥爭失敗的歷史悲劇,表現了"佛法無邊"和封建皇權的神聖不可侵犯的思想;同時也反映了作者的思想還不能突破封建正統思想的束縛。
第八回至十二回寫如來說法,觀音訪僧,魏徵斬竜,唐僧出世等故事,交代取經的緣起。
從十三回到全書結束,寫孫悟空被迫皈依佛教,保護唐僧取經,在八戒、沙僧協助下,一路斬妖除怪,到西天成了"正果"。作品也轉入了另一個主題。唐僧取經本來是《取經詩話》和《西遊記》雜劇的本事。作者在小說中利用它來作為描寫剋服八十一難的一條引綫。在作品的實際描寫中,取經這個目的,遠不如達到這一目的而表現出的頑強鬥爭精神來得重要。在取經路上,孫悟空和妖魔的鬥爭不衹是為了保護唐僧,而且也是為民除害。這些妖魔一個個張牙舞爪,面目猙獰,它們不僅是害人的自然力量的化身,還象徵是封建社會的邪惡勢力,給下界百姓帶來無限禍害與災難。它們與神佛的關係十分微妙:神下凡可以為魔,魔升天仍能作神。如黃袍怪是"二十八宿"之一,金角、銀角大王是李老君的守爐二童,黃眉大王是彌勒佛的司磬童子,九頭獅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騎......它們的法寶又都是從神佛那兒來的。它們得以私自逃入人間,正說明神佛統治的腐朽和天界秩序的紊亂。有時,神佛也有意無意地驅遣妖魔下界,其目的固然為了考驗取經四衆的虔心,強調"正果"的來之不易;同時卻也常包含着不少自私的目的:或為報私仇、逞私欲,得血食,或者通過一縱一擒贏得下界人民的虔信。神佛之所以要幫助除妖,一來因為取經事業在根本上符合上天的利益,二來也是為了在悟空棒喝之際庇護各種傢妖,免得這些侍從爪牙既喪失性命,又丟掉各種法寶。值得註意的是,死在棒下的衹是些沒有後臺的野怪。而最有意思的是,孫悟空大戰牛魔王,即將得勝,各種神佛卻一反前例,不請自來,以唾手之勞將牛魔王收上天去,擴充自己的力量。這一切都可以歸結為神佛對妖魔的需要。《西遊記》裏的多數妖魔都和神佛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孫悟空的抗魔鬥爭,也可以看作是對神佛的間接鬥爭。就在這無數充滿鬥爭的幻想情節中,意味深長地寄寓了廣大人民反抗惡勢力,要求戰勝自然、剋服睏難的樂觀精神,相當麯折地反映了封建時代的社會現實。
至於如何對待妖魔,取經人也各持不同態度:孫悟空要求針鋒相對、徹底剿滅;唐僧總想避開鋒芒、妥協苟安;豬八戒後顧之憂最多,事到臨頭纔勉強背城一戰。作者既肯定他們目的的基本一致,卻也明白地揭示了彼此的尖銳矛盾。在一係列大大小小的具體描繪中,表現出鮮明的與惡勢力鬥爭的傾嚮,其鑒戒意味是很深的。
作者還別出心裁地安排下九個人間國度,明顯地針對時事進行嘲諷。明世宗崇尚道教,方士擅權,"幹撓政事,牽引群邪"(張翀《論時政疏》)。他們已成為無惡不作的特權階層,因而在《西遊記》中也就沒有好道士。例如寫烏雞國道士奪位,車遲國佞道滅佛,比丘國妖道惑亂,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現實。但作者也和明代一般士大夫一樣,僅僅把鋒芒直接指嚮道士,對皇帝,則旨在規勸;所以書中的那些昏君暴帝一經事實教訓,便都能翻然悔悟。這就十分清楚地暴露了作者的階級局限。
孫悟空是全書中最光輝的形象。"大鬧天宮"突出他熱愛自由、勇於反抗的品格。"西天取經"表彰他見惡必除、除惡務盡的精神。孫悟空大鬧天宮失敗後,經過五行山下五百年的鎮壓,被唐僧放出,同往西天。他已不再是一個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個頭戴緊箍,身穿虎皮裙,專為人間解除魔難的英雄。作者在承認這種處境變化的前提下,從另一方面,即抗魔鬥爭中,歌頌了他的戰鬥精神。在重重睏難之前頑強不屈,隨機應變,就是鎮魔者孫悟空的主要特徵。紅孩兒捏緊拳頭,口吐"三昧真火",燒得他九死一生;他依然抖擻精神,強行索戰。小雷音群神被擒,孫悟空卻孤軍深入,仍舊與惡魔相鬥。他又善於變化,以假為真,把妖精愚弄得不知所以。他經常變作蟭蟟蟲、小蠅子鑽到妖洞裏去摸底,或者化為妖精的母親、丈夫去欺騙它們。他好幾次運用鑽腸入肚的方法反敗為勝。例如獅魔張口來吞,他立時順水推舟,在它肚子裏"跌四平、踢飛腳","打鞦韆、竪晴蜓",疼得獅魔滿地打滾,滿口求饒。等他决定鑽出來時,知道妖精乘機要咬,便機警地先用金箍棒探路,反叫它迸碎了門牙。他跟妖精糾纏得越久,經驗也越豐富,鬥志也越昂揚。比起八戒、沙僧來,孫悟空是最得力的護法弟子。
然而孫悟空的性格仍有其前後一致的地方。這除了抗魔的英勇頑強外,還表現在他對神佛的桀驁不馴上。參加取經,他先講條件,觀音菩薩纔答應他"叫天天應,叫地地靈"。取經途中,他經常驅遣山神土地、四海竜王、值日功曹前來效勞,稍有拂逆,那就要"伸過孤拐來,各打五棍見面,與老孫散散心"!僅僅為欺騙兩個小妖,他便要玉帝閉天,"若道半聲不肯,即上靈霄殿動起刀兵"!所以連玉帝也無可奈何地"衹得他無事,落得天上清平是幸",終於答應他"犯上"的要挾。對慈悲的觀音,孫悟空敢駡她"憊懶",咒她"一世無夫";對莊嚴的佛祖,他敢說是"嬌精的外甥"。而他那種斬盡殺絶的鬥爭風度,更直接抵觸了佛教的戒律。這位"西天取經"的孫悟空還屢屢以"大鬧天宮"的歷史為榮,但最忌諱別人提起"弼馬溫"的舊名。因此可以認為,孫悟空前後的命運是互相矛盾的,然而在性格上卻自有一致之處。
《西遊記》中的唐僧保留着歷史人物玄奘虔誠苦行的一面。他為了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真理,明知西行途中"渺渺茫茫,吉兇難定",仍毅然束裝前進。女人國逼配,滅法國受阻,地靈縣齋僧......九九八十一難沒有挫敗他取經的信念,美色與富貴也不能動搖他西行的决心。惟其如此,那三個桀驁不馴的徒弟才能一意同行,沒有拆散這小小的取經隊伍。
但是吳承恩筆下的唐僧,比歷來取經故事中的形象更有創造性的發展。在唐僧身上,封建儒士的迂腐和佛教信徒的虔誠,諷刺性地得到了統一。他一碰上妖魔,就嚇得滾下馬鞍,涕淚交流;離開徒弟,連一餐素飯也無法撈到,以致悟空時時稱他是"膿包"。遇到大小神佛,他一概頂禮膜拜,不問真假;朝見各國君王,他統統山呼萬歲,無論賢否。八戒在天竺國好心好意高聲唱喏,驚了王子;唐僧就板起面孔教訓:"'物有幾等物,人有幾等人',如何不分個貴賤!"對那些口口聲聲要吃唐僧肉的妖魔,他也想慈悲相待。可是保護他的孫悟空,衹要主動尋妖除怪,就被他駡作"無心嚮善之輩,有意作惡之人"。原來他自己害怕妖精,又怕別人去鬥,去殺,會惹出禍來。為了阻撓孫悟空抗魔,他動輒閉起眼睛大念緊箍咒,結果使悟空受盡痛苦,自己也反而招來災殃。然而這位對"頑徒"很有辦法的高僧,在妖精面前卻總是毫無辦法。"玄英洞唐僧供狀"一回寫他在妖精威逼下,被諕得"戰兢兢的跪在下面,衹叫'大王,饒命,饒命'"!他有問必答,毫不遲延,大泄悟空的底。為了討好妖精,他甚至當場駡悟空"不知好歹"。正是通過這種性格對比,作者大大肯定了孫悟空的戰鬥精神,批判了唐僧嚮惡勢力屈服的軟弱態度。這一思想高度,是以前任何取經故事所無法企及的。
豬八戒是全書最重要的陪襯人物,他的出現總是伴隨着引人發笑的東西。這一夯漢,保存着不少小私有者的特色。他的優缺點都在粗魯憨直的形態下暴露無遺。取經途中的重活、髒活都由他幹。挑行李,背死屍,埋人頭,清除稀柿衕沒他不行。這一切,卻正是那位"秉性高傲"的哥哥不屑一顧的。對妖精,他從不求情,即使挂在牛皮袋裏等死,也照樣駡不絶口。這一點,又勝過唐僧。
然而豬八戒身上的缺點還是十分明顯的。他好吃貪色、喜愛財禮,多次因此幾誤取經大事。甚至在路上,他還攢私房,央銀匠煎塊四錢六分重的銀子,塞在耳朵眼裏,到底被行者化成勾命鬼詐了出來。他能勞動,卻極懶惰,讓他巡山,他偷睡大覺;因此在許多場合,總是弄巧成拙。他有時也愛弄玄虛,耍耍鬼,扯扯謊;但那種豬八戒式的聰明,卻往往一下就露了相,給作品增添了不少滑稽場面。像"三藏不忘本,少聖試禪心"一回便是典型的例子:豬八戒女婿沒作成,反被"綳巴吊拷"在大樹上。正因孫悟空經常使他當衆出醜,所以他心懷不滿,幾次不顧大局,挑唆師父驅逐"潑猴子"。可是一遇到妖精逞威,唐僧被擒,自己對付不了時,他又衹得請求悟空回來。這種種嚴重缺點不使他成為取經四衆中最不堅定的人。他可以在激烈的戰鬥裏,假藉出恭,逃避鬥爭;然而戰局將定的時候,他又怕孫悟空獨占頭功,連忙趕來築上幾耙;一旦形勢險惡,鬧着分行李散夥的是他,要回高老莊找渾傢的也是他。但因他生性憨直,作者在大力批判之後,仍讓他走完取經的路,成了"正果"。
《西遊記》除了這幾個主要形象之外,還用大筆勾勒出一個井然有序的天上世界,一片莊嚴神聖的西天佛土和一批各具體態的神魔形象。像玉帝、太白金星、太上老君等,明顯地反映出現實社會統治者的某些特點:色厲內荏、暴虐詭譎,千方百計地鎮壓、欺騙反抗自己的人。對西天的諸佛菩薩,作者的基本態度是肯定的;但是並不妨礙他在捲末對佛教的一片贊頌聲中,特意安排下阿儺、迦葉"要人事"的場面,把神聖不可侵犯的佛祖寫成一個創業守成、傳子傳孫的老財主。在一個宗教題材的故事裏,居然諷刺教主,這又是作者相當大膽的嘗試。至於妖魔鬼怪雖衹有幾筆漫畫,依然輪廓鮮明:青獅怪的愚蠢兇狠、大鵬怪的陰險狡猾、九頭蟲的殘忍粗暴都各具特色。這些形形色色的"大王"、"將軍",或潛伏水府,或盤踞山洞,或幻化人形,大都稱霸一方,殘害生靈。紅孩兒把一批窮神剝削得"裩無襠,褲無口",手下的小妖還要"常例錢"。通天河的金魚怪要吃一個童男一個童女,又須豬羊供醴,否則就給村民降禍生災。它們固然給取經事業增添許多障礙,同時也使人聯想到封建社會中土豪惡霸的種種罪惡。
唐僧取經原是宣揚佛教功德的講經故事,雖在民間流傳與作傢創作過程中逐步加入了很多進步內容。然而在《西遊記》裏仍有不少贊頌佛祖功德無量,法力無邊,宣揚宿命論的思想內容。一難方除,幾乎總有個神佛下來講"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的道理。九九八十一難的定數,少了還得補。至於作者在明代三教並峙的現實影響下,為調和教派衝突而提出的"三教合一"的主張,衹能起麻痹人民的作用。由於這種思想起了消極作用,藝術上也出現了敗筆:在八十一難中已有強拼硬湊的情節。到西天日近之時,連孫悟空的性格也起了相應的變化:不僅信口談禪,甚至在鳳仙郡求雨之際,還大肆宣傳"人有善念,天必從之"的教條,對玉帝表現了反常的虔敬。
第三節 西遊記的藝術成就
《西遊記》所描寫的幻想世界和神話人物,大都有現實生活作基礎,同時在神奇的形態下體現了作傢與人民的某些美好願望。八十一難、七十二變、各種神魔的本領都充滿幻想色彩,他們使用的武器法寶都具有超自然的驚人威力:孫悟空的金箍捧淨重一萬三千五百斤,縮小了可以藏在耳內;"芭蕉扇"能滅火焰山上的火,縮小了能夠噙在口裏。而且"一生必有一剋",任何武器法寶都有厲害的對手:孫悟空的金箍棒可以一變千條、飛蛇走蟒一般打嚮敵人;可是青牛怪卻能用白森森的"金鋼琢"一古腦兒套去。"芭蕉扇"能將人搧出八萬四千裏,孫悟空噙了"定風丹",就能在漫天蓋地的陰風前面巍然不動。這些五花八門、奇光異彩的寶貝,顯然是人們為了徵服自然或戰勝敵人才假想出來的。在這些美麗絢爛的幻想背後,既隱現着朦朧的現實目的;而為了證明這些神物的確鑿可信,又相應地神化了使用它們的人物和環境。花果山水簾洞裏有孫猴子,枯鬆澗火雲洞裏有紅孩兒,羅剎女住在風光秀麗的翠雲山芭蕉洞,老鼠精卻伏在黑氣氳氳的陷空山無底洞。這就使神話人物、神話環境和各種神奇的魔法都顯得和諧自然。從而構成了《西遊記》浪漫主義的基本藝術特徵。
《西遊記》這一藝術特徵也反映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各色神魔身上,既有社會化的個性,又有超自然的神性,甚至被賦予了某些動物的特性。孫悟空的樂觀大膽、敢於戰鬥的叛逆性格,與神的變幻不測、猴的急躁敏捷十分和諧地融為一體。豬八戒原是天蓬元帥,因酒醉調戲仙女獲譴,錯投豬胎;所以他的粗夯莽撞、好吃懶做具有豬的特色,他的貪圖美色又似有"前世"淵源。獅魔能一口吞下十萬天兵,象精能用鼻捲人,老鼠精刁鑽狡猾,牛魔王蠻橫好鬥......作者結合了原形動物的各種特點,把這些妖魔的兇惡本性寫得姿態不同,面目各異。而這些神話人物間的戰鬥也往往真幻參半,奇正相生。僅以"二調芭蕉扇"為例,孫悟空一調不成,就趁着牛魔王別寵新歡,羅剎女思夫心切的空隙,搖身變作牛魔王,將"芭蕉扇"輕易地騙到手中。而牛魔王卻又反對來鑽了孫悟空得扇後勝利衝昏頭腦、毫不警惕的空子,變作豬八戒,更為輕易地將扇子騙了回來。這種知己知彼的戰術完全有社會的心理依據;同時又在變化不測的"神通"中達到了勝利的目的。就這樣,作者把奇特的神話題材和生動的現實內容熔鑄在一起,使作品既充滿浪漫主義的奇思遐想,又具有細節的合理真實。
《西遊記》不僅集取經故事之大成,而且有不少加工創造:如大鬧天宮、偷吃人參果、車遲國鬥法、大戰紅孩兒、三調芭蕉扇、誤入小雷音等精彩章回,有些沿自傳統的取經故事,有些則是取經故事以外的民間傳說,但經作者精妙的藝術加工,就使它們面目一新,精神迥異。"平話"中的"車遲國鬥聖"之於小說中的"外道弄強欺正法";雜劇中的"過火焰山"之於小說"三調芭蕉扇"都是明顯不過的例子。
"觀音大士收善財童子"本來是一段民間佛教傳說,雜劇中的"鬼母皈依"和小說中的"大戰紅孩兒"都以它為創作基礎,然而小說則更見工力。雜劇把主要矛盾放在鬼母與神佛之間,而且與全劇缺乏前後照應;小說則把紅孩兒與取經人的衝突當作主綫,又將紅孩兒改成牛魔王、羅剎女之子,如意真仙之侄,為後來藉扇、取水之事安下伏筆。因而情節內容更豐富,結構也更謹嚴。雜劇中的紅孩兒沒有寫出個性,本領也不大;小說中的紅孩兒卻能說會道、兇惡急躁,以"三昧真火"慘敗大聖。這就在增加取經睏難的同時,突出了孫悟空頑強不屈的性格。雜劇裏也寫了唐僧以"仁者愛之本"的教條逼迫悟空背負紅孩兒,但沒有將矛盾展開;小說則照應了前面"屍魔三戲"的師徒衝突,進一步揭示了取經人的內部矛盾和孫悟空的內心衝突,使人物更加有血有肉。因而這段情節就更為生色。
《西遊記》中,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和嚴峻的批判藝術地結合起來,使不少章回妙趣橫生,完滿地表達了深刻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鮮明愛憎。豬八戒的塑造,就此而論,最為典型。他那些明顯的缺點:好吃懶作,貪財愛色,弄巧進讒,都受到輕重不同的嘲諷。同為說謊,一牽涉到取經的根本利害,作者的態度就由善意的嘲笑急轉為嚴峻的批判。所以就連他那過分的"老實",也沒有被輕易放過:好幾回,他死在臨頭卻按捺不住那股天生的傻勁兒,一聲大笑,就泄了悟空的機密;結果耽誤了救師父,還自討苦吃。豬八戒"邪心"最多,如意算盤也最多,作者越是誇張地描寫他那種愚蠢的想法,他的事與願違也越發引人發笑。對唐僧的無能,作者衹是譏笑;但當他無情地誦念緊箍咒時,作者卻通過行者的無辜受苦,八戒的幸災樂禍,妖精的逞威行暴,以及唐僧本人的自罹險難,毫不容情地進行尖銳的批判。孫悟空是作者大力歌頌的中心人物,是詼諧、幽默和樂觀主義的化身;但對他"秉性高傲"的缺點,作者也不時安排一些局部的失敗,給予善意的嘲諷。例如"二藉芭蕉扇"時,作者故意讓他沒學到縮小扇子的口訣,結果就出現這樣一副姿態:一個身長不滿三尺的漢子,竟趾高氣揚地扛着把一丈二尺的大扇。這種不成比例的形體對比,藝術地譏諷了孫猴子的自滿。
但是對那些在生活中原本就是醜惡、畸形的東西,作者卻衹有一片強烈的憎恨。竜婿九頭蟲身為惡賊,害人不淺,作者就為竜子竜父安排下斬盡殺絶的下場。楊老兒寬厚好善,並不能抵消強盜兒子人頭落地的厄運;銅臺府地靈縣的一場官司,諷刺和揭發了刺史、禁子的貪婪兇暴;取經"要人事"則暴露了莊嚴法相後面隱藏着的醜惡世俗。類似這許多含意深刻的諷刺,使人很自然地在笑駡聲中聯想到當時社會的惡濁和腐敗。
《西遊記》的語言有散文,有韻語,它汲取了民間說唱和方言口語的精華。敵我交鋒,經常用韻語各自表明身分;交手後,又以此渲染氣氛的熾烈和緊張。在人物對話中,官話的簡單明確和淮安方言的生動活潑相互融匯。如"不當人子"、"活達"、"了帳"、"斷根"、"囫圇吞"、"一骨辣"這些詞語,聯繫上下文,固然不難理解,而且別有風趣。作者寫人物往往寥寥幾筆便神采煥發,揭示出微妙的心理活動。如豬八戒吃人參果、獅陀國三妖設謀、孫悟空以金箍棒指揮風雲雷電的描寫,都十分明顯地表現出作者駕馭語言的才能。
在結構上,《西遊記》以取經人物的活動為中心,逐次展開情節。"大鬧天宮"首先介紹了取經人物孫悟空,又埋伏下他後來取經的命運;"江流兒"的故事交代唐僧出世和取經緣起;九九八十一難所包含的四十一個小故事也都通過僧徒、神佛、妖魔間的錯綜關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地展示出來;各個小故事都相對獨立,錯落有緻,而又因果分明:沒有紅孩兒的被擒就沒有後來取水、調扇的戰鬥,沒有羅剎被棄、牛魔赴宴,就演不出孫悟空變化牛魔,騙取神扇的情節。此外如佛祖給觀音三個神箍而各有着落,老黿馱經落水也早有伏筆,女人國檢閱文牒,補書三徒姓名,再重述前歷國名:凡此種種,無論是某段故事之內,無論是各段故事之間,都經緯分明,表現出作者在結構結織上的匠心。《西遊記》問世以後,流傳甚廣,影響不小。朱鼎臣刪節成《唐三藏西遊釋厄傳》、楊緻和仿作《西遊記傳》;又有各種續書紛紛出現,互競文采。但是像《後西遊記》、《續西遊記》等終難追步吳氏,自創格局;惟《西遊補》一書尚有驚人之筆。
此外,《西遊記》還引起人們對神怪題材的廣泛興趣,於是有藉歷史事件寫神魔戰鬥的小說出現。如《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封神演義》等。它們雖也有可取之處,但大抵缺點乏先進思想作指導,人物形象也不算鮮明,沒有一部能與《西遊記》相比。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一編 上古至戰國的文學 第一章 上古文學 | 第二章 古代詩歌總集--詩經 | 第三章 先秦歷史散文 | 第四章 先秦諸子散文 | 第五章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楚辭 | 第二編 秦漢文學(公元前221-公元189年) | 第一章 秦及西漢前期的散文和辭賦 | 第二章 偉大的歷史傢、散文傢司馬遷 | 第三章 西漢後期及東漢的散文和辭賦 | 第四章 漢代樂府民歌 | 第五章 五言詩的起源和發展 | 第三編 魏晉南北朝文學(公元190-589年) | 第一章 建安和正始文學 | 第二章 西晉文學 | 第三章 陶淵明 | 第四章 南北朝樂府民歌 | 第五章 南北朝詩人 | 第六章 南北朝的駢文和散文 | 第七章 魏晉南北朝的小說 | 第八章 魏晉南北朝的文學批評 | 第四編 隋唐五代文學 (公元581-978年) | 第一章 隋及初唐詩歌 | 第二章 盛唐山水田園詩人 | 第三章 盛唐邊塞詩人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