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才華橫溢的薄命君王:李煜傳   》 第四章天教心願與身違(18)      田居儉 Tian Jujian

  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訊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似春草,更行更遠更生。
  然而,李煜的眼淚和愁情豈能軟化趙匡胤進軍江南、統一天下的鐵石心腸?趙匡胤正是抓住李煜這個致命弱點,纔處處尋釁,步步進逼,強迫他最後自獻金甌的。
  開始,趙匡胤對南唐並不想兵戎相見,他希望通過優厚禮遇,促使李煜像吳越王錢那樣納土歸降。為使李煜及其妃嬪降後生活舒適,樂不思蜀,趙匡胤詔令工部先在熏風門外皇城南、汴水濱大興土木,營建一幢儼若皇傢宮苑的花園式府第,賜名“禮賢宅”,虛苑以待。他又特殊關照經辦官員,這幢府第規模要超過當朝相府,相當李煜在金陵的宮室,外觀既要精美考究,又要雄偉莊嚴;建築樣式必須充分體現江南園林特色,尤其是後苑,要鑿池堆山,修渠引水,築造亭臺水榭,移植奇花異石,再現南國山色空蒙、波光瀲灧、小橋流水、麯徑回廊的景觀,好讓李煜賞心悅目,徘徊留連,忘卻傢山故國。
  禮賢宅竣工之後,趙匡胤遂命從善連續修書,規勸李煜盡早納土入朝。李煜雖說懦怯庸弱,但也深知降王生活的艱難。他對“入朝”事宜,時刻存有戒心。任趙匡胤有千條妙計,他卻有一定之規,就是絞盡腦汁,拖延“不朝”。而趙匡胤則是一計不成,再生一計,想方設法非使李煜就範不可。
  北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趙匡胤遣使兩下江南,以“禮”相邀,敦促李煜前往汴梁觀禮。第一次是派門使梁迥口傳聖諭,謂“天子今鼕行柴燎禮,國主宜往助祭。”這裏所說的“助祭”,就是要李煜以降王的身份親赴汴梁,陪同北宋天子去南郊舉行祭天大典,並藉此機會強迫李煜對天盟誓,滯留京師,永做趙匡胤的不叛之臣。梁迥動身之前,又與隨從策劃調虎離山之計:假如李煜婉言謝絶,“邀請”不能順利成行,便乘李煜到渡口登船送行之機,強製載其北渡,挾至汴梁。幸虧南唐君臣對此種危言早有耳聞,並事先製訂了防範措施,從而挫敗了梁迥的陰謀,使他碰壁而歸。
  第二次是派知製誥李穆為國信使,持詔再赴金陵,特邀李煜“同閱”祭天犧牲。這次會晤,是安排在專門接見各國使臣的清輝殿進行的。由於李煜同第一次一樣,執意“抱病”,反復強調難以從命,遂使雙方談得很僵。李煜雖然誠惶誠恐,以禮相待,李穆卻傲慢無禮,不可一世。他先是鄭重宣讀趙匡胤的一道異常簡短的詔令:“朕將以仲鼕有事圜丘,思與卿同閱犧牲。卿當着即啓程,毋負朕意。”接着,李穆便頤指氣使地訓斥李煜:“古訓曰,識時務者為俊傑。依本使之見,國主入朝,勢在必行,衹是時間早晚而已。既然如此,又當宜早而不宜遲。不然,天子發怒,則將揮師渡江。到那時,國主將悔之晚矣!”
  李煜雖然不敢發作,卻以柔對剛,針鋒相對地回答:“臣事大朝,冀全宗祀,不意如是,今有死而已。”言外之意是,我李煜;對你趙匡胤稱臣納貢,惟命是從,無非是要保住江南唐僅有的半壁將江山和李傢的社稷宗廟,倘若你連這一點都不能容忍,還要再以武力相逼,那我就衹好鋌而走險,橫下心來同你拼命了!
  作為“天朝”使臣的李穆,對李煜的答話漫不經心,他以目空一切的口吻警告李煜說:“國主入朝與否,理當自裁,本使不便多言。不過,朝廷兵甲精銳,物力雄富,南徵北戰,所嚮披靡,迄今尚無一國能擋其鋒芒。眼下,天子正命用兵有方的曹彬挂帥有南徵,且已在江北精心布陣,戰事大有一觸即發之勢,但願國主明智,切莫以卵擊石,還是權衡輕重,及早入朝為好。”
  李煜忍無可忍,用平和的語氣堅定地回敬道:“煩請尊使轉奏聖上,臣年來體弱多恙,不禁風寒,眼下更難於長途跋涉,無力入朝。”至此,雙方不歡而散,結束了這次劍拔弩張的談判。
  李穆當即回船,翌晨解纜啓航,趕回汴梁復命。趙匡胤聽罷李穆面奏這次出使始末,决計出兵南唐,生擒“倔強不朝”的末代君主李煜。
  李煜則與臣下發誓:“他日王師見討,孤當躬擐戎服,親督士卒,背城一戰,以存社稷。如其不獲,乃聚寶自焚,終不做他國之鬼。”此話傳到汴梁,趙匡胤對左右說:“徒有其口,必無其志。渠能如是,孫皓、叔寶不為降虜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目錄引言: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1)引言: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2)
引言: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3)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2)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3)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4)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5)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6)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7)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8)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9)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0)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1)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2)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3)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4)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1)第二章花月正春風(2)第二章花月正春風(3)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4)第二章花月正春風(5)第二章花月正春風(6)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