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全面窺視全球反美圖景:美國的敵人 A comprehensive global anti-American spy picture: the enemy of the United States   》 第62節:利比亞--黑名單上的無賴(10)      李濤 Li Tao

  在人質危機成功解决後,法德立馬改變了從前對利比亞的怒目相視,換之笑臉相迎。
  這兩個國傢的外長不止一次公開贊揚利比亞的偉大人道主義精神,並對卡紮菲的努力表示感謝。要知道,卡紮菲為了這次斡旋花了多大的工夫,菲律賓政府衹需要答應阿布沙耶夫組織,讓他們在南部穆斯林人口衆多的地區實現有限的自治就可以了,而利比亞則承諾會提供經濟援助給這個地區的發展,可能數額比贖金少一點,但也少不到哪去。
  卡紮菲藉此機會順利與法德建立了外交關係,這點讓美國人很不爽。本來美國準備看法德怎麽手忙腳亂地處理危機,卻被利比亞給攪黃了。不服氣的美國指責不該答應恐怖分子的任何條件,更不應該讓利比亞參與進來,這都是對恐怖主義的妥協。
  然而美國餘怒未消,阿布沙耶夫武裝就抓了一名美國人質。美國人這下安生了,吵鬧也沒底氣了,衹能趕快安排營救事項。由於被抓的美國人質本身是個武器走私者,菲律賓政府根本沒有搭救的意願。到最後,還是利比亞出面化解了危機。
  利比亞用錢換來了外交關係的緩和,這筆賬還是比較划算的。
  在此之後的幾年中,西方諸多國傢開始陸續與利比亞建交,這其中也包括對卡紮菲深惡痛絶的英國。當然了,這些國傢基本上是衝着利比亞豐富的石油資源來的,過去沒有行動,是因為國際輿論對利比亞不利,誰都不敢在那個時候跟利比亞扯上關係。當卡紮菲開始轉變的時候,這些國傢便釋放出壓製已久的渴望,嚮利比亞猛撲過來。
  利比亞在一次恐怖事件中成功轉型,不管好壞,似乎都與恐怖主義脫不開幹係。另一次外交上的重大突破也是恐怖襲擊所賜,那就是著名的"9·11"事件。這場讓美國人刻骨銘心的慘痛經歷,卻使利比亞與美國的關係出現了轉機。
  在"9·11"事件發生之後,卡紮菲立即對美國表示了同情,儼然有種切膚之痛。而且表示利比亞支持美國反恐,並可以提供應有的幫助。"9·11"事件對利比亞來說的確是個契機,卡紮菲表現出的對美國堅定不移的支持,讓美國人不好意思再對着利比亞發指眥裂。
  當時的國際環境十分明朗,幾乎所有的恐怖分子都熱衷於在美國身上搞個什麽爆炸性新聞出來。有些問題卡紮菲看得十分透徹,他認為"9·11"衹是個開始,隨着美國對阿拉伯世界的攻擊,拉登將會有更多的追隨者,到時候等待美國的就是更為慘烈的恐怖事件。
  儘管這話讓美國聽着不舒服,但卻是個事實。
  不管怎麽樣,卡紮菲的主動還是為利比亞贏得了不少機會。為了表明誠意,利比亞特地宣佈放棄違禁武器的發展,並在國際上呼籲其他國傢都能效仿利比亞,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推動世界和平。2004年,利比亞正式批準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以示决心。
  此後不久,美國代表團的海軍軍用飛機35年來第一次降落在了利比亞領土。卡紮菲所做的這一切努力,除了希望有一個穩定的國際環境外,更希望得到美國的全面解禁令。美國方面也表示了,衹要利比亞努力搞好兩國關係,取消製裁指日可待。2004年可以說是利比亞幾十年來,外交最輝煌的時期,英國首相曾親自到的黎波裏訪問卡紮菲,並且進行了一次"歷史性的握手"。
  很快,美國便宣佈取消對利比亞的部分製裁,恢復兩國的大部分商業活動和貿易投資,美國將在不久的將來在利比亞進行一係列的投資,並不反對利比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此决定後的幾天,美國宣佈準備將利比亞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傢"黑名單中刪除,幫助利比亞融入國際社會,不過這一切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考驗。
  美國的這些聲明足以證明卡紮菲的外交能力,然而,是不是真的能化敵為友,恐怕利美雙方都沒這個信心。不管信心是否十足,功夫都不得不下,卡紮菲既然邁出了和解的第一步就得繼續走下去。
  同樣是2004年,卡紮菲特地拜訪了歐盟在布魯塞爾的總部,普羅迪主席特地安排了非洲風情的歡迎儀式,熱烈歡迎卡紮菲的到訪。似乎誰都沒有覺察到卡紮菲是個率性的人,他有時理智得可怕,但有時卻會被情緒左右,做出一些不合時宜或是出人意料的事情。本來普羅迪等着卡紮菲用熱情洋溢的語氣來表達他有多麽興奮,可是等來的卻是卡紮菲底氣十足的抱怨。卡紮菲承認在解放運動蓬勃發展的時候為不少國傢的解放戰士提供了幫助,但他認為這無可厚非,而那些殖民國傢卻把支持恐怖主義的帽子扣在了利比亞身上,這不公平。
  在卡紮菲看來,所有的鬥爭都是為了和平,利比亞所呈現出的固執、驕傲、偏激都是為了世界和平,過去利比亞怎樣領導第三世界國傢的獨立運動,今後就怎樣領導世界和平運動,衹要那些強權國傢不再咄咄逼人,也能主動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世界和平就會實現。
  顯然,卡紮菲將矛頭指嚮了美國,他的意思很明白,如果美國還繼續以前的行事作風,利比亞不敢保證會不會回到過去的狀態。
  其實卡紮菲很努力,他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妥協來嚮世界傳遞一個信息,利比亞渴望正常的國際環境,對和平的嚮往沒有國界。然而,在美國看來,這些日子以來的緩和都不是兩國由敵人變成夥伴的保證,卡紮菲自始至終都在影響着美國的中東利益以及其他地區的計劃。
  美國需要的不是夥伴,而是聽話、可供魚肉的奴僕,卡紮菲強烈的民族自尊和自我意識是美國人無法接受的。除非卡紮菲離開政治舞臺,否則美國將永遠不會放鬆戒備,更不可能與利比亞化敵為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目錄、美國霸權的世紀幻覺(序)(1)第2節:美國霸權的世紀幻覺(序)(2)
第3節:美國霸權的世紀幻覺(序)(3)第4節:伊朗--從未被"淘汰出局"(1)
第5節:伊朗--從未被"淘汰出局"(2)第6節:伊朗--從未被"淘汰出局"(3)
第7節:伊朗--從未被"淘汰出局"(4)第8節:伊朗--從未被"淘汰出局"(5)
第9節:伊朗--從未被"淘汰出局"(6)第10節:伊朗--從未被"淘汰出局"(7)
第11節:伊朗--從未被"淘汰出局"(8)第12節:伊朗--從未被"淘汰出局"(9)
第13節:伊朗--從未被"淘汰出局"(10)第14節:伊朗--從未被"淘汰出局"(11)
第15節:伊朗--從未被"淘汰出局"(12)第16節:伊朗--從未被"淘汰出局"(13)
第17節:伊拉剋--一場沒有結束的戰爭(1)第18節:伊拉剋--一場沒有結束的戰爭(2)
第19節:伊拉剋--一場沒有結束的戰爭(3)第20節:伊拉剋--一場沒有結束的戰爭(4)
第21節:伊拉剋--一場沒有結束的戰爭(5)第22節:伊拉剋--一場沒有結束的戰爭(6)
第23節:伊拉剋--一場沒有結束的戰爭(7)第24節:伊拉剋--一場沒有結束的戰爭(8)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