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民国的才子佳人:现代作家的婚恋与创作   》 四、“我自信我能得到我所要的,也能拒绝(4)      Wang Mingjian

  沈从文生命中的第二个“偶然”(沈从文所说的他生命中第一个“偶然”和第二个“偶然”,可能是指结婚前后而言,笔者注。)用“另外一种形式存在”下来。抗战时期,沈从文与高青子在昆明重逢。沈从文在西南联大任教,高青子在图书馆任职。同处一校,张兆和又未在身边,昔日未了之缘,在校内蔓延开来。情与理争斗的结果,情感占了上风。沈从文备受争议的作品《看虹录》就是这种情感发酵的产物。小说用写意的手法,十分含蓄隐晦地描写作家在深夜去探访自己的情人。窗外雪花飘飞,室内炉火温馨。“战争中维持了十年友谊”,在这美妙气氛中开花结果了。含蓄的引诱和趋就,二人在氤氲中放纵自己,灵与肉融为一体。小说中的性描写和对女性身体的细致刻画,完全诗化,若隐若现。正因为如此,这篇小说晦涩难懂,朋友们也不理解,郭沫若甚至指责他在“作文字上的裸体画,甚至写文字上的春宫”。《看虹录》所描写的房间,据沈从文好友翻译家金隄证实,正是沈从文在昆明的家,其中的女子,在性情、服饰、举止等方面都取自高青子。参见金介甫著,符家钦译《沈从文史诗》,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95年版,第442页。沈从文在《水云》中说:“火炉边柔和的灯光中,是能生长一切的,尤其是那个名为‘感情’或‘爱情’的东西……总之,‘偶然’之一和我之友谊越来越不同了。一年余以来努力的趋避,在十分钟内即证明等于精力白费。”“我真业已放弃了一切可由常识来应付的种种,一任自己沉陷到一种感情漩涡里去。”《水云》,《沈从文自传》,第232页。1982年,金隄向沈从文夫妇打听《看虹录》的真实性时,沈从文笑而不答。张兆和则说,“沈当时不让她看《看虹录》”。这再次说明“小说中必定有某种程度的真实性”参见《凤凰之子·沈从文传》,第404页。。或许沈从文与张兆和对婚姻的尊重和共同的坦诚,“那个失去了十年的理性”,又回到了沈从文身边,沈从文写道:“因为明白这事得有个终结,就装作为了友谊的完美……带有一点悲伤,一种出于勉强的充满痛苦的笑……就到另一地方去了。走时的神气,和事前心情的纷乱,竟与她在某一时写的一个故事完全相同。”同注①。沈从文在这里提到的故事自然使人联想到高青子写的小说《紫》。《紫》的结尾,写璇青像流星匆匆划过天空,不知所终,现在,高青子也永远离开了。高青子的离开(时间大约在1942年),却使沈从文心有不舍,他满怀遗憾地说:“自从‘偶然’离开了我后,云南就只有云可看了。”同上书,第263页。
  跟沈从文有过缠绵缱绻之情的第三位“偶然”,是一位自然造就的安琪儿:身材匀称、风姿绰约,唯一不足之处是修饰过分了些。她给沈从文的印象:“毫无情欲,只有艺术。”沈从文以一个艺术鉴赏家的身份,“从一个人的肉体认识了神与美”。并在音乐声中感受这种超越性爱的美丽情感:“一个轻微的叹息,一种目光的凝注,一点混合爱与怨的退避,或感谢与崇拜的轻微接近,一种象征道德极致的素朴,一种表示惊讶的呆……”同上书,第234页。如在《新摘星录》里,沈从文以玄思冥想的笔触,通过一个26岁的女子,陷入情感中两种力量(即小说中老朋友和大学生)对峙的困惑(面对“过去”或“当前”,“古典”和“现代”,“自然”与“活人”,她不知如何做人才好?)来揭示人生的遭际,是过去一时的习惯和自己性格上的弱点共同形成的传奇,而这种传奇不过是“偶然中翻阅了些不应道及的篇章”同上书。罢了。
  正当沈从文在疑惑中,知道了对“人生”还须学习时,他又掉进了他生命中第四个“偶然”的“颦笑中和这类颦笑取舍中了”。沈从文在这次与“偶然”的相遇中,“失去了‘我’后却认识了‘神’,以及神的庄严”。嵌入他记忆和印象中都“有了神性,成为一种神迹了”。沈从文在“经验了些极纤细微妙的感觉”后,静默自身与宇宙微妙关系时,他“感觉到生命的庄严”,并“产生了伟大的宗教,或一切形式精美而情感深致的艺术品”。《长河》就是沈从文“用这种‘从深处认识’的情感来写”的“故事”。《水云》,《沈从文自传》,第259页。老水手、夭夭和三黑子等人物在面对人生大患(社会急剧变动)时的反应上,就寄予了他对人生的理性思考。老水手面对社会剧变(蒋介石提倡的“新生活运动”)虽有忧患,但并不恐惧,面对“新生活”带来的精神压力和保安队长的蛮横霸道,滋生的却是与命运抗争的倔强。夭夭身上所拥有的对人生忧患的从容与镇定,更是基于沈从文在情与理的搏击中的透彻感悟。经历过内在情感的痛苦磨炼,外界的风雨侵袭只能使人更加镇静。因为在情感发炎中,有“看不见的轻微的妒忌,无端的忧虑,有意的间隔,和那种无边无际累人而又闷人的白日梦。尤其是一点眼泪,来自爱怨交缚的一方,一点传说,来自得失未明的一方,就在这种人与人,‘偶然’与‘偶然’的取舍分际上,我似乎重新接受了一种人生教育。”沈从文看到的是:“眼目所及都若有神迹在其间,且从这一切都可发现有‘偶然’的友谊的笑语和爱情芬芳。”同上书,第260页。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团结出版社
苏雪林:“精神贞操之重要,更在肉体之上”一、“你想我的心么?我愿意将这个给你”:秦风(1)
一、“你想我的心么?我愿意将这个给你”:秦风(2)一、“你想我的心么?我愿意将这个给你”:秦风(3)
一、“你想我的心么?我愿意将这个给你”:秦风(4)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1)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2)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3)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4)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5)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6)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7)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8)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9)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10)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11)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12)一、“成功的花,人们惊慕她现时的明艳!”(1)
一、“成功的花,人们惊慕她现时的明艳!”(2)一、“成功的花,人们惊慕她现时的明艳!”(3)
二、“爱在右,同情在左”(1)二、“爱在右,同情在左”(2)
二、“爱在右,同情在左”(3)三、“爱了一个人,即永久不改变”(1)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