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书类 》  論語講義     》
顔淵第十二(1)
    
李裏 Li Li
  
  《顔淵》篇是孔子和弟子一起談仁論政,多是一問一答的形式,針對性很強。孔子對仁政最精深的論述即在這一篇中。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仁,“一日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而實現仁政的根本就是統治者完成自己的淨化,衹有統治者自己做到剋己復禮,天下纔會歸順,纔會安寧。所謂“子率以正,孰敢不正”。統治者的模範表率作用,孔子認為是為政之關鍵的關鍵。雖然通篇是講仁政,但由於發問的弟子資質各不相同,所以孔子的回答也大不相同,各有側重,結合起來就全面地展示了孔子的仁政理想。
   顔淵問仁。子曰:“剋己復禮為仁。一日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顔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顔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孔子最贊賞顔回,所以顔回問仁的時候,孔子講了他對仁德的最高詮釋。顔回問仁,孔子說,“剋己復禮”就叫仁。“剋己”,剋製住自己的私欲偏性;“復”當“返”講,即返回的意思。這句話最重要的就是這個“禮”字。禮者,理也,禮就是天理、天道。禮製是用來規範人的行為,使之符合天道的,所以天道是內容,禮製是形式。比如春、夏、秋、鼕四季的服裝,服裝衹是形式,其所反映的內容是四季溫度的變化。四季變化為天道,服裝變化則為禮製。“剋己復禮”就是要人剋製住自己的私欲偏性,使人心返回到符合天道的禮製、道路上,能夠如此,那就叫仁德了。孔子接着又說,人們做事一旦能剋製私欲,符合天道,那麽天下就進入仁德之境了。“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為仁是靠自己,哪能靠別人呢?因為要戰勝自己的私心和偏性都必須靠自己,戰勝自己是最難的。顔回又“請問其目”,實行仁德的條目。顔回是深深膺服孔子說的道理的,所以他根本沒有問剋己復禮是怎麽一回事,衹問要怎麽樣才能剋己復禮,實現仁德。孔子說,不符合禮的,你不要看;不符合禮的,你不要聽;不符合禮的,你不要說;不符合禮的,你不要做。顔回說,我雖然不聰敏,但我要好好地身體力行這幾句話。“事斯語”,身體力行這幾句話,也就是孔子講的剋己復禮的四條綱目。
   孔子的整個學說是以仁為本體,以禮為功用,如果每一件事情都能按照禮節去做,也就是按照天道去做,那就是仁德了。不符合禮節的就不做,那麽不做的和做了的都是合禮的,合禮的就是仁德的。禮是用來約束人以達到仁德的一種方法和途徑。在朱子集註裏對這一段的註釋中有一段程子的四箴,“箴”就是格言,四段關於視聽言動的格言。這四箴非常好,所以我把這四箴給大傢講解,以幫助大傢進一步理解孔子的仁德。
   《視箴》曰:“心兮本虛,應物無跡。操之有要,視為之則。蔽交於前,其中則遷。製之於外,以安其內。剋己復禮,久而誠矣。”就是說,一個人的心本來是很虛無的,就像一面鏡子,鏡子自己並不能造像,必須有對應物體才能産生影像。心對事物的反映也是如此,心中並沒有物體,心中有月,心中有水,心中有人,那都是心反映的水、月與人的像,而不是心自己造的。心中的像從哪裏來的呢?是從看開始的,所以守住本心的要領以“視為之則”,就是以看為原則。如果一開始就看不清楚的話,內心就要遷移,本心就會受蒙蔽。所以要使自己的心安,首先要從約束外部的看開始。不該看的看了,本心就要受到誘惑。開始的時候從外邊用功,目的是以安其內,該看什麽,不該看什麽,這都是為了安自己的心。一個人要剋製住自己的欲望、私心,從哪裏開始呢?就從看開始。不合禮的不看,久而久之養成習慣,以後叫你看你都不會看了,心也就安了。
   《聽箴》曰:“人有秉彝,本乎天性。知誘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覺,知止有定。閑邪存誠,非禮勿聽。”人有一種美好的稟性,人的美好稟性從哪裏來呢?是從天性當中來的,天賦予了人這些善良的本性。可是人的本性往往容易被外物所誘惑,從而銷蝕了它原本正直的稟性。那些卓越的、先覺悟了的聖人,他們知止有定,他們知道應該在哪裏停止,於是就在哪裏定下來。拋去那些邪念、雜念,保持住誠心,不該聽的就不要聽,不合禮的就不要聽。比如某某又在說某某的壞話了,你不要聽;某某又在對學校表示不滿了,你不要聽;某某又在對國傢、政府表示不滿了,你也不要聽。凡是不合禮的都不要去聽。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惡。這是聽的標準。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序一 | 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1) | 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2) | 序三 讀《〈論語〉講義》 |  | 序論(1) | 序論(2) | 序論(3) | 學而第一(1) |  | 學而第一(2) | 學而第一(3) | 學而第一(4) | 學而第一(5) |  | 學而第一(6) | 學而第一(7) | 學而第一(8) | 學而第一(9) |  | 學而第一(10) | 學而第一(11) | 學而第一(12) | 學而第一(13) |  | 學而第一(14) | 為政第二(1) | 為政第二(2) | 為政第二(3)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