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中國古代社會   》 十、社會危機的孕育和發展 引言      何茲全 He Ciquan

  東漢二百年間,和、安之際是一分界綫,和帝以前,可謂東漢的前期。前期的社會政治是比較安定的,經濟大體上是穩定繁榮的。安帝開始,進入後期,後期的社會經濟政治,都走嚮衰落。這樣分為兩期,范晔已經說到。他在《和帝紀》後論曰:“自中興以後,逮於永元,雖頗有弛張,而俱存不擾。是以齊民歲增,闢土世廣。偏師出塞,則漠北地空;都護西指,則通譯四萬。豈其道遠三代,術長前世,將服叛去來,自有數也。”
  範嘩一方面肯定和帝時的繁榮和武功,一方面也看到一些問題,提出所以能如此,大概是運氣,他慨嘆說,“自有數也”。
  他在《安帝紀》的論曰中說:“孝安雖稱尊享禦,而權歸鄧氏。至乃損撤膳服,剋念政道。然令自房帷,威不逮遠。始失根統,歸成陵敝。遂復計金授官,移民逃寇。……既雲哲婦,亦惟傢之索矣。”
  範嘩的分期,是有道理的。我們也是沿着這條分綫,來談東漢後期社會危機的孕育和發展的。對蔚宗的一些史識,我是越來越佩服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言壹 由部落到國傢 一、早期國傢的出現 (一)殷商社會和經濟
(二)周人的早期生活(三)滅商後商周兩族的關係
二、階級分化和演變 (一)貴族(二)國人
(三)衆、庶、民(四)私徒屬
(五)隸臣妾(六)《詩經》中所見各階級的生活
三、井田和土地制度 (一)土地公有製的史影(二)周王、諸侯、貴族土地所有製
(三)公田和私田(四)國與野的不同田製
(五)農業生産工具和技術四、早期國傢形式 (一)王廷和群僚
(二)城邦國傢(三)國(地緣)與傢(血緣)兩係的合一
(四)禮、刑、兵、稅、役貳 古代社會 一、春秋戰國之際的經濟社會變化 引言
(一)農業生産力的飛躍發展(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1.交換和商人的活躍
(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2.貨幣和城市興起(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3.交換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