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 宋元學案   》 第061 捲六十一 徐陳諸儒學案(全氏補本)      黃宗羲 Huang Zongxi

  徐陳諸儒學案(全祖望補本)
  徐陳諸儒學案表
  徐誼 趙希錧
  (永嘉、金溪同丁黼
  調。)(父泰亨。)
  黃中
  彭仲剛(別見《麗澤諸儒學案》。)
  錢文子喬行簡(別見《麗澤諸儒學案》。)
  (永嘉同調。)丁黼(見上《宏父門人》。)
  曹豳
  湯程
  陳葵
  (附師魏益之。)
  (金溪同調。)
  徐陳諸儒學案序錄
  祖望謹案:三陸先生講學時,最同調者,平陽徐先生子宜、青田陳先生叔嚮也。陸氏之《譜》竟引平陽為弟子,則又謬矣!述《徐陳諸儒學案》。(梓材案:是捲為謝山所特立。《序錄》原底作《徐陳二先生學案》。定刊本則稱《徐陳諸儒》,蓋忠文後益以錢白石,故易其稱。又案:一本作《平陽學案》。)
  忠文徐宏父先生誼
  徐誼,字子宜,一字宏父,溫州平陽人。幹道八年進士,由池州教授歷清要,事孝、光、寧三宗。入為刊部侍郎,出為寶謨閣待製、江淮製置使。移鎮隆興府而卒,謚忠文。中忤韓侂冑,貶南安軍,婺州流離十年後得釋。葉水心志其墓曰:「諸儒雖爭為性命之學,然而固滯於語言,播流於偏末,多茫昧影響而已。及公,以悟為宗,懸解昭徹,近取日用之內,為學者開示。修證所錄,至於形廢心死,神視氣聽,如靜中震霆,冥外朗日,無不洗然,自以為有得也。參玩茲語,似亦近禪,而當時諸儒學術亦因可見矣。封信安郡公。趙希館,其門人也。
  (梓材謹案:先生傳,黃氏原本列《金溪學案》。其傳云:「先生稟學象山,有省同赴南宮試,論出天地之性人為貴。象山視其文曰:『某欲說底,卻被子宜道盡。但某所以自得受用底,子宜卻無。』先生謂象山曰:『與晦翁月餘說話,都不討落着。與先生說話,一句即討落着。』」是說猶沿《象山年譜》,故以先生為陸氏門人,而謝山不以為然。)
  附錄
  舒廣平答先生書曰:「吾人平生所志,期不負所學。中都臭味,頗熏炙人。造道如子宜,知不可汩。要須惟日孳孳,簡易明白,以滌盡利祿境,庶此志獲申。」
  謝山《奉臨川帖二》曰:「陸子之教,大行於浙、河以東,顧一時稱祭酒者,必首四明四先生。《慈》湖之祭徐忠文也,自言其見陸子,實因忠文之力。水心作《忠文墓志》,言公『以悟為宗』雲雲。此忠文有合於陸學之實錄,而《宋史》略而不書,得閣下表而出之,善已。然忠文之為陸學,固也;其竟為陸氏弟子,則書傳未有明文。《黃氏日鈔》謂忠文見陸子天地之性人為貴論,因令慈湖師陸子,與慈湖祭文合。然則忠文未嘗師陸子矣。而《年譜》有『忠文侍學』之語,恐未可據。」
  ◆永嘉同調
  少卿錢白石先生文子
  錢文子,字文季,樂清人也。幹、淳之際,永嘉諸儒林立,先生從之遊,而於徐忠文公宏父尤契。入太學,有盛名。嘉定後,諸儒無一存者,先生巋然為正學宗師,以太學兩優釋褐,仕至宗正少卿。學者稱為白石先生。所著有《白石詩傳》。(雲濠案:「謝山《札記》:「《白石詩傳》二十捲。」)其門人曰:喬行簡、丁黼、曹豳、湯程。
  ◆金溪同調
  縣令陳叔嚮先生葵(附師魏益之。)
  陳葵,字叔嚮,處州青田人。自少篤學,至老不倦。舉隆興進士,知平陽縣,居官廉介。師事魏益之。水心志其墓曰:「君既與魏益之遊,每恨志慮昏而無所明,記憶煩而不足賴,益之因教以盡弃所懷,獨立於物之初。未久,忽大悟,洪纖大小,高下麯直,皆仿若有見焉。自是以師道歸益之,且疑呂伯恭誦書徒多,朱元晦修方不療。時呂公已下世矣。朱公雖論未合,然重其辭直無隱,士有比君所者,必使往從之,曰:『可以寡過也。』昔孔子稱憤啓悱發,舉一而反三,而孟子亦言充其四端,至於能保四海,往往近於今之所謂悟者。然仁必有方,道必有等,未有一造而盡獲也。一造而盡獲,莊、佛氏之妄也。叔嚮掊包蒙之鑰,遊於廣大,而常自言用功益難,進道愈遠,古人今人皆未可輕議,其厲志勇猛,蓋不以悟自足也。」然則先生之學,亦或有異於其師者與。(從黃氏補本錄入。)
  (梓材謹案:此傳黃氏補本亦附金溪捲末,以謝山■底佚此,據以補之。)
  ◆宏父門人
  少保趙畤隱先生希館
  趙希館,字君錫,太祖九世孫也。南渡後,居常山。少從父官衡陽,嘗有聞於陳文節公止齋,而卒受業於徐忠文公宏父。雅以寒素自居,力貧苦學,藉書鈔誦,成慶元二年進士,釋褐汀州司戶。時峒寇李元礪出沒汀、贛閑,軍且至,寮佐集議守城,先生下坐無一語,守異之,曰:「不言,得無有見乎﹖」先生曰:「守城非策也。距城三十裏,有關曰古城,若扼其衝,賊不足慮矣。」守曰:「即以付君。」時先生以宗子初入官,皆為危之。至關,審形勢,明斥堠。賊遣諜至,先生得諜,縱其舉火相示,而贏師以誤之。夜半,賊數百銜枚至,先生嚴兵以待。賊至,矢石雨下,無一免者。餘黨聞風而遁。軍還,老幼羅拜相屬,先生由他道避之。論功,即拜本州推官,調夔州運司屬官,掌大寧????井事,清積負,卻羨餘。知玉山縣,召對,首言「民力睏於貪吏,軍力睏於僨帥,國傢之力則外睏於歸附之卒,內睏於浮瀋之費」;次論四蜀銓註科舉之敝;次論大寧????井本末。寧宗嘉納。除大理丞,遷大宗正丞,權工部郎。宗姓多貧,而始生有訓名,為人後有過禮,吏受賕無藝,莫敢自陳,先生白其長,推行之。已而以宗室換班授吉州刺史、提舉宮觀。輪對,首論:「今日多事之際,而未有辦事之人。朝紳,清選也,以緘默為鄭重,以刻薄為舉職,以無所可否為得體。閫寄,重任也,以大言為有志,以使過為知恩,以不待指授於朝廷為有纔。臣非敢厚誣天下,所憂在選擇未得其道,器使未當其纔。」次論:「宗學之建,朝廷美意也,校定法不視太學,而視武學,外捨優校,必待公試中選而後升,一請一免而不得援永免例,已升內捨冑監前名而不得註諸州教授,名為重之,實則薄之,恐非風厲之本旨也。」纍遷安德軍承宣使。引對,言:「初政在明君道,總治統,收人心。」理宗動容曰:「卿所陳,於初政所係尤切。」次年論祠祭不蠲,禁衛不肅。晉節度使,封信安郡公。以足疾臥傢,纍歲而卒,贈少保、信安郡王。先生風姿凝重,胸抱魁壘,揚人之善,不記人之過。急人之難,沂不忘人之恩。其仕夔也,安沂公丙一見異之,解佩玉以贈,且欲舉之。先生辭以及格。公曰:「然則使我有失士之恨,盍貤諸所親。」曰:「有母黨可,然不敢專。」沂公曰:「君謂之可則可矣。」竟舉而貤之。時人兩賢之。既換班,自號畤隱居士,祁寒盛暑,未嘗謁告。或以為太自苦,曰:「吾乃愧報稱之難也,如並廢之。」若此心何﹖衣食僅足,不置妾侍,故訓詞有雲:「爵祿褒嘉,不改儒生之習。威儀謹飭,蔚為朝着之華。」蓋實錄也。(從蔣氏所藏■底錄入。)
  恭愍丁延溪先生黼(父泰亨。)
  丁黼,字文伯,故徐州人也,漢說《易》大師、將軍寬之後。世居沛、碭閑。南渡後,徐為戰地,先生曾大父執中卜居青陽,尋遷石埭。傢世忠孝,雖南遷三世,時望歸故土,不治産業。其大父嘗夢神告之曰:「若死,葬於延溪寺右,三紀之後必昌。」又三十年而生先生,年十四已知為學之要。父泰亨,宿儒也,自教之。已而平陽徐忠文公誼教授池州,父挈先生共往從焉。忠文以老友待之,留與共訓後進,而授先生以《語》、《孟》、《學》《庸》大旨,聖賢修己治人之學。永嘉錢宗正文子亦碩儒,先生由忠文以見之,得其經學。先生氣竦神悟,誦言觀行,遂忠文門下第一,成淳熙進士。枋臣當國,賢士多瀋下僚。時天下所稱為正學直道者,鶴山、平齋、西山皆重先生,而鶴山尤契,嘗曰:「忠肝義膽,霜明玉潔,足以廉頑立懦也。」曰:「吾交文伯二十年,真端人也。」嘗聞張行父之賢,亟求見之,叩以南軒之學。以爭濟邸事幹宰相怒,被逐。宰相死,召還,纍官軍器監。數上封事,言大臣不法事,纍進纍蹶。以直秘閣知信州、吉州,皆有聲。西山為江西安撫,薦之。詔遷提刑,尋充四川夔州路安撫使,兼知夔州。時崔菊坡方帥四川,聞先生至,喜贈詩,所云「同志晨星少,孤愁暮雨多」者也。先生夔,疏上十事,夔大治,乃以右文殿修撰充廣西副製置使,守靜江。尋以四川副製置使守成都。自嘉定、端平以來,諸碩儒講學者,亦閑或得大用於朝,然率不久輒去,至是零落且盡,而先生獨存,又棄之岩疆以陷之死。時蜀事已極壞,先生延李微之於幕,力行寬大之政,蜀人戴之如父母。而知事之必不可支也、,乃遣其傢屬南歸,曰:「無以老子為念。」嘉熙三年,北兵自新井大入。先生乃守大小城,飛山移屯,盡撥隸文竜帳犀牌,丁不滿七百。北兵詐用宋將旗職,城中以為潰兵也,以榜招之。已而知其非。或勸先生以自全計,先生笑不答,曰:「吾為副元帥,死其分也,不可使丁氏無後,且留館甥以收吾骨。」整兵夜出城南,遂戰於石筍街。衆散且盡,先生入城,率其親信侍從數十人巷戰,寮屬惟參議官楊大異一人。力竭,皆死之。大異復蘇,得免。事聞,賜祠贈恤如製,謚恭愍。所著有《延溪集》、《六經辯正疑問》、《諸史考》。
  祖望謹案:先生以平陽高弟,候諸儒,伯仲真、魏之閑。晚年埋血沙場,大節凜然,而《宋史》附之《忠義傳》末,不詳籍裏,不志其生平,讀者茫然,荒略未有如此之甚者。予少有志於改正《宋史》,曾從《永樂大典》鈔得先生別傳一篇。十年以來,忽忽失去。昏志不能追憶,僅約略其大概,列之《學案》,而其言行之詳,不復能舉矣。又嘗見先生作《範文正公祠記》,其中謂:「池州實有長山,文正之母,晚適朱氏,實為池人,未可竟指為淄州之長山。」其文亦朗朗有法。
  附錄
  吳鶴林曰:「恭愍生平忠雅端靖,持論侃然。寧避烏臺之官,而不肯有一毫詐欺之事;寧嬰黃閣之怒,而未嘗少怠其呵護善類之心。於義利界限,辨之尤明。死國未幾,製府參謀□翊雍容就義,文南守相劉銳、趙汝薌慘忱,血戰而死,皆其英風義魄所風厲也。」
  修撰黃先生中
  黃中,字仲庸,平陽人也。成紹熙進士,為館職,肆力於學。時徐忠文公方起平陽,於永嘉諸儒中又別為一傢,先生從之遊。嘗與朱子往復論學,欲實地用功,不徒托之空言而已。學禁方嚴,先生校藝漕闈,發策雲:「平居不以利祿入其心,培植涵養,如木有根,水有源,用之則回既倒之狂瀾,不用則唱和寂寞之濱,亦足名世,任此責者誰與﹖」朱子見之,嘆曰:「近年此等議論,令人嘆服。」纍遷起居捨人,兼侍講,敷陳剴切。寧宗曰:「朕正倚毗卿。」前後三十餘疏,當路不喜。出知袁州,徙泉州,進右文殿修撰卒。平陽弟子以先生為第一。
  提舉彭先生仲剛(別見《麗澤諸儒學案》。)
  ◆白石門人
  文惠喬孔山先生行簡(別見《麗澤諸儒學案》。)
  恭愍丁延溪先生黼(見上《宏父門人》。)
  文恭曹東畝先生豳
  曹豳,字西士,瑞安人,文肅公叔遠族子也。少從錢白石學。登嘉泰二年進士第,授安吉州教授。調重慶府司法參軍,郡守度正欲薦之,辭曰:「章司錄母老,請先之。」正敬嘆。改知建昌縣,復故尚書李公擇山房,建齋捨,以處諸生。擢秘書丞兼倉部郎官。出為浙西提舉常平,面陳和糴折納之敝;建虎丘書院,以祀尹和靖。移浙東提點刑獄,寒食放囚歸祀其先,囚感泣,如期至。召為左司諫,與王萬、郭磊卿、徐清叟俱負直聲,當時號「嘉熙四諫」。上疏言:「立太子,厚倫紀,以弭火災。」又論餘天錫、李明復之過,迕旨,遷起居郎。進禮部侍郎,不拜,疏七上,進古詩以寓規正。久之,起知福州,再以侍郎召,為臺臣所沮而止。遂守寶章閣待製致仕,卒,謚文恭。(參史傳。)
  (雲濠謹案:先生號東畝。見程撫州士竜所作《劉寶山先生行狀》。)
  縣尹湯先生程
  湯程,與喬行簡同門,為縣尹。嘗為喬述白石病革時言曰:「吾於《詩傳》尚多欲有所更定」雲。(參《喬孔山文集》。)
  (梓材謹案:喬文惠序《白石詩傳》前雲:「同門湯尹程。」後雲:「訪求於湯尹之侄時大,俾偕詁釋,刻諸郡齋。」謂之湯尹,故知其為縣尹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000 捲首 宋元儒學案序錄第001 捲一 安定學案(黃氏原本、全氏修定)
第002 捲二 泰山學案(黃氏原本、全氏修定)第003 捲三 高平學案(全氏補本)
第004 捲四 廬陵學案(全氏補本)第005 捲五 古靈四先生學案(全氏補本)
第006 捲六 士劉諸儒學案(全氏補本)第007 捲七 涑水學案(上)
第008 捲八 涑水學案(下)第009 捲九 百源學案(上)
第010 捲十 百源學案(下)第011 捲十一 濂溪學案(上)
第012 捲十二 濂溪學案(下)第013 捲十三 明道學案(上)
第014 捲十四 明道學案(下)第015 捲十五 伊川學案(上)
第016 捲十六 伊川學案(下)第017 捲十七 橫渠學案(上)
第018 捲十八 橫渠學案(下)第019 捲十九 範呂諸儒學案(全氏補本)
第020 捲二十 元城學案(全氏補本)第021 捲二十一 華陽學案(全氏補本)
第022捲捲二十二 景迂學案(全氏補本)第023 捲二十三 滎陽學案(黃氏原本、全氏補定)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