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解讀蘇東坡:女性情感捲   》 攜手佳人:天涯淪落思無窮(1)      東方竜吟 Dong Fanglongyin

  熙寧七年(1074)十一月至元豐二年(1079)七月,蘇軾先後出任密州、徐州和湖州太守。密州二年是蘇軾為官時期最艱苦的日子,滅蝗抗旱、救災濟貧、帶領屬官沿着城墻到處揀拾棄嬰,甚至與百姓一起采杞菊、挖野菜充饑。膠東大地的荒涼與茫蕩喚醒了蘇軾身上積存多年的“狂”質與“野性”,《密州出獵》與“明月幾時有”等豪放之作此時涌出他的筆端,也使天下歌壇為之震動。但即便如此,蘇軾在密州還是多有“香羅綺澤”之詞:
  簾外東風交雨霰。簾裏佳人,笑語如鶯燕。
  深惜今年正月暖,燈光酒色搖金盞。
  摻鼓漁陽撾未遍。舞褪瓊釵,汗濕香羅軟。
  今夜何人吟古怨,清詩未就冰生硯。
  ——《蝶戀花·密州鼕夜,文安國席上作》
  欲嚮佳人訴離恨,淚珠先已凝雙睫。
  ——《滿江紅·正月十三日,送薑安國還朝》
  這兩首詞都是與友人唱酬之作,從中可以看出,密州也有以歌勸酒的“佳人”,可能都是富室所蓄私妓,因為在宋時,密州與鳳翔一樣,都是相當貧睏之地,沒有絶佳山水,遊人很少光顧。雖然後來蘇軾移守徐州時,密州友人曾在信中大談“徐妓不如東武 ”,但現存的蘇軾在密州所寫的詩詞文賦,竟無一語談到“妓”字。
  蘇軾剛到徐州任上時,覺得這座京東重鎮雖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可歌舞風流畢竟抵不上江南。“燕子人亡三百秋,捲簾哪復似揚州? ”除了唐代名妓關盼盼的遺跡 —— 燕子樓猶存外,徐州似乎沒有能讓他追隨杜牧,青樓獵豔的條件。
  然而,在他率領徐州軍民奮戰七十餘天,擋住了滾滾東下的黃泛濁流、保護住千年古城後,一個多才多藝且又十分癡情的官妓進入他的眼簾,這位佳人就是馬盼盼。
  讓我們還是從蘇軾名作《永遇樂》說起: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
  麯港跳魚,圓荷瀉露,寂莫無人見。
  瀋瀋三鼓,飄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
  夜茫茫,重尋無覓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
  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
  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
  異時對、黃樓夜景,為餘浩嘆。
  ——《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由於版本不同,這首詞還有一個標題,叫做《徐州夢覺·北登燕子樓作》。筆者自幼生長於徐州,曾詳細尋訪宋時徐州古城遺址,發現當時州衙在城中心偏北,蘇軾在徐時,府第應在州衙附近,而燕子樓卻在城的西南角,比鄰城墻 ,“北登”二字,顯然與地理不合,因此《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更符實情。
  燕子樓是唐代鎮守徐州的徐、濠、泗節使張建封之子張愔,為其所寵的歌妓關盼盼所建。張愔曾於唐德宗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代理徐州刺史之職,後調朝廷任工部尚書,並於元和元年(806年)十二月病逝 。白居易在《燕子樓》詩《序》中轉引張繢的記載說:“尚書既歿,歸葬東洛,而彭城有張氏舊第,第中有小樓,名燕子。盼盼念舊愛而不嫁,居是樓十餘年,幽獨塊然,於今尚在。”白居易沒有說明張尚書是張建封,還是張愔,後人多錯誤地以父代子,連身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補之都說,“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三句,“說盡張建封事 ”。從白居易所引的故事看,關盼盼衹是一介歌妓,並沒有被張愔正式納為侍妾,否則不會獨自一個留在徐州;正因她沒被正式接納,卻要死守小樓、終身不嫁,所以纔為後人所津津樂道。
  蘇軾於三更之際,因夢而醒,茫茫月夜,起身徘徊,竟將“小園行遍”,可見夢中所思,夢後所感,甚是幽深綿長。問題在於,關盼盼乃三百年前舊人,為何值得蘇軾如此黯然傷神?
  這首詞的關鍵,在下闋的“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關盼盼是“古”,而蘇軾卻由古思“今”,想到了自己的“舊歡新怨”,進而聯想到“故園”。有關他在故鄉的“舊歡”,前面的《逃婚篇》已經涉及,這裏要細談“新怨”。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百傢講壇
毋庸回避:少年蘇軾曾逃婚(1)毋庸回避:少年蘇軾曾逃婚(2)流連山寺:古廟蛇洞存遣蹤
逼娶對象:鄰郡太守之好女(1)逼娶對象:鄰郡太守之好女(2)蘇洵明智:妙語婉轉除婚約(1)
蘇洵明智:妙語婉轉除婚約(2)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1)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2)
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3)愛妻王弗:自主相戀結姻緣(1)愛妻王弗:自主相戀結姻緣(2)
定情之時:竊竊私語明月夜定情之地:永生難忘短鬆岡(1)定情之地:永生難忘短鬆岡(2)
正月二十:終生夢尋難遺忘(1)正月二十:終生夢尋難遺忘(2)緑眉未開:好風閑處任人猜
關係平等:自主戀愛作根基亡妻之痛:為君哀毀因君衰(1)亡妻之痛:為君哀毀因君衰(2)
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1)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2)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3)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