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风情 用心去遊   》 第62節:美國(2)      劉心武 Liu Xinwu

  原來覺得歐美發達國傢的文化是一回事兒。去過西歐,去過美國,兩相對比,纔知道各有各的文化。對比於西歐,美國人的生活方式透着隨便,沒有沉重的歷史遺産包袱,因此也就沒有那麽多講究,沒有那麽多忌諱。迪斯尼樂園中新開放的旋轉民歌廳,嚮觀衆展示着美國歷史上所有重要的歌麯,且包括國歌在內,其表現形式都是由一些雞公鴨婆,乃至貓狗狐熊在那裏搖頭搖尾地演唱;而在洛杉磯的海灘,我看見遊戲打靶攤的靶子之一,便是真人大小的裏根總統照相膠板。我問過美國朋友,他們說那不過是“好玩”而已。
  不敢說對美國人的文化心理有什麽認識,但想起舊金山的萬聖節場面,聞見美國爆米花氣味,就覺得比較容易理解一些美國人的言行了,衹後悔那天在紐約電影院裏沒禁住聯翩的浮想,竟未能好生地觀賞電影,也沒多吃進幾把爆米花。
  1988 年2 月21 日
  大圓桌
  儘管一再有人跟我說:“到了唐人街,就像回到國內一樣。”我在紐約、舊金山的唐人街上徜徉時,卻覺得除了招牌廣告上的中文字,那景觀其實也還是洋味兒的,就是一些飾有亭子頂、雕竜檐、紅漆柱、竜鳳圖案的建築物,也很像是西洋人穿着中國絲綢衣物站立在那裏,究竟還是讓我意識到身在異邦。
  但是,走進中國餐館,感受就不一樣了。多數的中國餐館,都擺列着典型的中國圓桌,其特點便是直徑非常可觀,一般總在一米至一米五以上。待到同招待我的主人及陪客圍着大圓桌坐定,我的確産生了一種回到國內的感覺。記得第一次到西方國傢,很驚異於他們十分高級的餐館中,餐桌一般都很小。能供四人以上用餐的餐桌在一個廳中往往居少數,多數是兩三個人或恰好四人合用的餐桌,而且,餐桌的面積相當小,倘是圓的直徑竟都在五十釐米左右。頭一回同外國朋友在那樣的圓桌前坐定時,潛意識裏很為飯菜端上來後如何擺得下犯愁。開始用餐了,纔懂得他們原來是一道道湯菜循序端上並循序撤走的,食客面前,能放下一隻圓盤及一份刀叉,即可從容就餐,兩三人如圍坐於一隻直徑五十釐米的圓桌,桌面不僅夠容食物,還可設一雅緻的花瓶及增添情調的蠟燭盅。如到快餐店,餐桌面積往往更小,在洛杉磯的一傢“麥當勞”快餐店中,我曾倚着類似郵局公用書寫處那樣的一長溜窄桌面,坐在高腳小圓凳上,與十多位顧客一起大嚼炸薯條與漢堡包。還有一回美國朋友驅車帶我遊覽,半途經過“麥當勞”,幹脆不下車,而是搖下車窗,朝店外的一個傳音器點出要買的品種,然後車子轉到另一面,該店打開的窗口中便遞出了所要的食品,朋友則將錢遞過去;然後朋友將車子開到一個允許停車的僻靜處,他便帶頭將餐巾紙鋪在膝上,從“麥當勞”的紙袋中取出熱狗,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而一手則舉着也從紙袋取出的封口帶吸管的可口可樂,不時嘬上幾口。我雖也學着他的樣子果腹,但心裏總覺得以膝代桌未免過於寒酸。後來知道,有的百萬富翁,也就這麽享用午餐。
  也曾參加過洋人舉行的正式宴會。用的都是長條餐桌。倘坐在餐桌一側靠盡頭處,那便與同一側的另一翼簡直兩不相幹,與對面一側的另一翼也無從對話,到頭來衹能與左右及對面的一兩個人碰杯或交談,一餐用完,有時連共餐者的面孔都無印象,真是懵懵然。這時就覺得到底還是中國式的大圓桌好,大傢圍坐以後,不管以前是生的熟的,半生不熟的,互相都照了面,正對面的人雖然隔得最遠,眼光卻最易交接,舉杯歡飲時,所有酒杯都可碰到,不亦樂乎!
  在國外的中國餐館,圍坐於大圓桌時,心中總升出一種親切感,尤其是當這些圍坐者中既有從大陸來的,也有從臺灣來的,還有“ABC”( 在美國出生的中國血統人),以及從香港或其他地方來的流着同一種血的朋友,倘大傢不是圍着個大圓桌聚餐,氣氛就很難那麽熱烈而融洽。
  然而,大圓桌也常常令我不快。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澳大利亞(1)第2節:澳大利亞(2)第3節:澳大利亞(3)第4節:澳大利亞(4)
第5節:澳大利亞(5)第6節:澳大利亞(6)第7節:澳大利亞(7)第8節:奧地利(1)
第9節:奧地利(2)第10節:德國(1)第11節:德國(2)第12節:德國(3)
第13節:德國(4)第14節:丹麥(1)第15節:丹麥(2)第16節:丹麥(3)
第17節:法國(1)第18節:法國(2)第19節:法國(3)第20節:法國(4)
第21節:法國(5)第22節:法國(6)第23節:法國(7)第24節:法國(8)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