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 》 尋找北大 》
第62節:融入我的大學 文/吳福輝(2)
錢理群 Qian Liqun
等到進了學校,對於北大在學問上的大氣便更有了領悟了。我記得第一次與導師見面,王瑤先生指導訂學習計劃,便告誡要註意讀原來的報刊雜志,一可瞭解作傢作品出現的環境、氣氛,二可瞭解原始初刊的版本情況(後來版本有的經過改動),進入作傢當初寫作的實地實境。要造成"專業敏感"。讀書時要思路開闊,覺得腦子裏有許多題目,覺得時間不夠用,就有希望了。如果總是需別人出題目,那就糟了。這次談話給我聞所未聞的印象。我們的學習主要是坐圖書館,至於聽校內外的講課、講演倒還在其次。嚴傢炎老師開出的書單,包括作品單行本、報刊、理論,足有幾百部以上,洋洋大觀。卻並不硬性要求一本本讀完。輔之於師生共同參加的"專題講座與討論",倒是經常的。辦法是一人準備,講述,然後師生自由討論,訓練研究問題的方法。還要準備第一年結束時的學科考核,有筆試有口試,請外面專傢給你作鑒定。這個比第三年的論文答辯還難。這些做法遠不能概括全部,但回想起十多年後學術界逐漸流行起來的說法、做法,北大確乎是先行的。王瑤先生以嚴格著稱,批評起學生來字字聲聲都砸在你心上,不留含糊。但私下裏談起感興趣的話題,他會突然用濃重的山西口音絲絲地迸出連珠妙語,真比他的論文生動十倍。而且一句話沒等你反應過來,他自己先笑起來。這笑還極富傳染性。我還能記得先生的談吐,比如談專業的"敏感性",說像打毛衣,不會織的着眼於好看不好看,會織的可就能看出上七針、下八針的織法來。談到資料要積纍,學術動態也要積纍,打的比喻是好比後臺不豐富(不妨雜亂點),前臺演出也好不到哪裏去。他還勸我們不要妄自菲薄,說做的學問雖然是歷史,不要以為後人、局外人就無從研究。歷史往往是沒有參加過這段歷史的人研究的。因為當事者的經驗、感情都太豐富,弄不好反而糊塗,等等,等等。這個學校就是這樣迅速地將你推嚮學術前沿,並從中提高你的求知信心。一個人,大學時期真正學得的知識是有限的,而學習的自信心卻終身受用。聽着先生的這些話,你身上的一股學術之氣和做人之氣就陡然升起來了。
什麽是北大學風?我覺得係裏的一大批老先生,我們的教師,他們的道德文章,就是具體的北大品格所在。不然,這個未名湖校園本來是燕京大學的所在地,憑什麽會得沙灘紅樓的人氣、文氣呢?1978年入校的我們有福了。雖然我們已經不能如四五十年代的學長一樣,有幸聆聽到那麽多前輩的聲音,但這批"國寶"一部分還健在,我們是最後一批聽到他們教誨的學生了。我們進校時,沉鐘社的劇作傢、五四火燒趙傢樓的先鋒楊晦先生還是中文係主任,等畢業時係主任纔是王瑤先生的同學季鎮淮先生。畢業照相,還有楊晦、王力、朱德熙、周祖謨、林庚各位先生前來正襟危坐。吳組緗先生那天去社科院講課,結果沒有和我們留下合影,是學生的終生憾事。吳先生在係裏聲望高,他既是我們心儀的三十年代小說傢,又是著名學者、研究《紅樓夢》、《儒林外史》的專傢。他也以嚴格聞名。係裏流傳他和王瑤先生討論學位論文的字數,吳先生說衹需寫一萬字,寫多了誰看?他的名言之一是:說吳組緗是人,這沒有新東西,雖然正確;說吳組緗是司機,可能是錯的,但能引起討論,最後纔得出吳組緗是沒有改造好的知識分子的結論。可嘆我們許多論文都是先生批評的"吳組緗是人"模式的。我至今後悔,當年樂黛雲先生加入輔導我們的教師隊伍之後,她曾經問我們誰願意研究吳先生小說。可我怕挨他,不敢報名。直到一次聽他講小說史,階梯教室裏滿坑滿𠔌,盛況空前,係裏資深職員深恐校內學生搶不着座位,出來要求限製旁聽,吳先生毫不客氣地加以阻止道:"在北大,從來沒有拒絶旁聽生的歷史,我們今天也不能!這是北大的校風,北大的傳統!"我後來在散文《一株遒勁獨立的老樹》中回憶了當年的情景,說:我心裏一熱,頓時覺得吳先生的"鐵面"在眼前融化了。以至這些年下來,先生講的小說史課已經淡忘,惟獨這幾句話隨着時間的流逝反越加鮮明。我自認是那天,纔走入北大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錢理群序:北大失精神 | 第2節:編後記:拒絶"意淫"北大 | 第3節: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所北大 | 第4節:目錄(1) | 第5節:目錄(2) | 第6節:北大最美的十棵樹 文/王立剛(1) | 第7節:北大最美的十棵樹 文/王立剛(2) | 第8節:北大最美的十棵樹 文/王立剛(3) | 第9節:三角地 文/叢治辰(1) | 第10節:三角地 文/叢治辰(2) | 第11節:三角地 文/叢治辰(3) | 第12節:三角地 文/叢治辰(4) | 第13節:三角地 文/叢治辰(5) | 第14節:三角地 文/叢治辰(6) | 第15節:北大需要荒涼感 文/馮永鋒(1) | 第16節:北大需要荒涼感 文/馮永鋒(2) | 第17節:北大需要荒涼感 文/馮永鋒(3) | 第18節:草坪音樂記憶 文/鬍續鼕(1) | 第19節:草坪音樂記憶 文/鬍續鼕(2) | 第20節:紀念與反思 文/塗駿(1) | 第21節:紀念與反思 文/塗駿(2) | 第22節:紀念與反思 文/塗駿(3) | 第23節:紀念與反思 文/塗駿(4) | 第24節:紀念與反思 文/塗駿(5)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