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书类 》 孔學感悟集:論語力 》
第62節:裏村先生訪談於丹(4)
於丹 Yu Dan
孔健 Kong Jian
於丹:這是從我讀書過程中的一點一點感受得來的。因為我自己從小喜歡的東西非常龐雜,我什麽都喜歡。我讀儒傢的東西,簡單地說,完全讀儒傢的經典,我會覺得太沉重;也就是說個人固然很崇高,但是他投入到社會,就會過分投入而失去自我。一個人如果完全成為道傢的話,他的生命很瀟灑,但是他難以學會承擔社會責任。一個人如果能夠既為社會承擔責任又不失去自我,那麽在這兩點的結合上,就可以有一種很美麗的藝術方式的欣賞,所以就會出現我寫的那幾本書。儒傢教我們入世;道傢教我們出世,《論語》是讓人充當社會角色去承擔重任;莊子是教人如何舉重若輕而學會去瀟灑、去飛揚;那麽《昆麯》可說是兩種結合點上一種藝術形式的審美。我是說,每個人既要在世界做事,又要穿行、擁有天空,我們從大地出發,讓夢想飛嚮天際,我們的生命就不僅有崇高,而且還有歡樂;我們不僅能做社會道德下的磊落君子,更能做個人心靈下的快樂生命。
裏村:我特別欣賞你那種對《唐詩》倒背如流的感覺,更佩服你出口成章讓人心動的演講能力,你是如何看待"讀書"這個問題的?
於丹:在這個資訊異常豐富的時代,我們有很多書可讀,我們也讀了很多書,但真正說"讀書",我想其實有時候不在於讀多少,而在於有哪些是真正以生命的名義進入我們的血脈,成為我們的救贖。
裏村:"於丹熱"作為一種中國的社會現象,為世界所矚目。但是我想問一下,現在你演講的聽衆大多是哪個層次的人呢?
於丹:社會各個層次都有。我在中國城市做市民大講堂,普通老百姓一來就是三四千人;還有到各個地方的省委、市委等機關去,來聽講的多是公務員等,這兩樣人都很多。
裏村:中國經濟正在大發展,需要一個社會的和諧和穩定的秩序,所以大傢都認同《論語》,纔會追着、跟着來聽你演講嗎?
於丹:是的。年紀小的有四五歲的孩子,年紀大的有九十二歲的老人在聽我的演講,在讀《〈論語〉心得》。就是說中國人都在思考,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下,怎樣在一種最傳統的方式和現代規則之間找到一種適應和平衡,也就是最樸素最廣泛適應於中國人的道理。
舉例來說,《論語》中有關於孔子和弟子們談論理想的記載,弟子談得都很遠大,於是又來問孔子:"你想做一個什麽樣的人?你的最終理想是什麽?"孔子回答說:"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先說"老者安之"。何謂"安"?我的理解是讓我們的老人外在可以安身,內在可以安心。安其身,就是兒女孝順、老有所養,(你)盡量讓老人在一個比較好的環境下得享天年;安其心,則是兒女為人正直、善良、有出息、對社會有益,父母的臉上有光彩。做到內外皆安,則老人就安頓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1) | 第2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2) | | 第3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3) | 第4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4) | | 第5節:序一 為日文版《論語力》出版所作的序言(1) | 第6節:序一 為日文版《論語力》出版所作的序言(2) | | 第7節:序二 中國出現"於丹現象"的背景(1) | 第8節:序二 中國出現"於丹現象"的背景(2) | | 第9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1) | 第10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2) | | 第11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3) | 第12節:於丹《論語》扶桑行(1) | | 第13節:於丹《論語》扶桑行(2) | 第14節:於丹《論語》扶桑行(3) | | 第15節:於丹《論語》扶桑行(4) | 第16節:於丹《論語》扶桑行(5) | | 第17節:於丹日本講座(1) | 第18節:於丹日本講座(2) | | 第19節:於丹日本講座(3) | 第20節:於丹日本講座(4) | | 第21節:於丹日本講座(5) | 第22節:於丹日本講座(6) | | 第23節:於丹日本講座(7) | 第24節:於丹日本講座(8)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