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礼仪 》 中國式人情隱規則:生活中的關係學 》
第62節:第七章:遊刃職場的人際原則(2)
魏清月 Wei Qingyue
齊威王別有意味地回答道:“我用以確定寶貝之標準與您不同。我有個大臣叫檀,派他守南城,楚國人就不敢來犯,泅水流域的十二個諸侯都來朝拜我國。我有個大臣叫盼子,派他守高唐,趙國人就不敢東來黃河捕魚。我有個官吏叫黔夫,派他守徐州,燕國人對着徐州的北門祭祀求福,趙國人對着徐州的西門祭祀求福,遷移而求從屬齊國的有七千多戶。我有個大臣叫種首,派他警備盜賊,做到了道不拾遺。這四個大臣,他們的光輝將光照千裏,豈止十二輛車呢?”
這段話既是對魏惠王有力的回答,使他羞愧難言,同時更是對自己臣下的極好贊揚。正是通過諸如此類巧妙得當的贊揚,齊威王在籠絡人心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使一大批諸如田忌、孫臏、淳於登等傑出人才心服口服,心甘情願地為其效勞。於是,齊國大治,出現了“坐朝廷之上,四國朝之”的局面。
在現代的人際交往中,這種做法仍然值得提倡。因為人的社會性决定了人需要得到他人和社會的承認與肯定,而你發自肺腑,恰如其分地給予贊揚,是對別人熱情的關註、誠摯的友愛、慷慨的給予和由衷的承認,必然會起到鼓勵的作用和引發感激的心理效應,甚至他會把你當成知己,於是乎,出現類似“士為知己者死”的報效。我們中國人的尊嚴,常常就是面子問題,不給面子或沒面子,經常會引起憤怒及衝突。許多人為了面子常做些“打腫臉充胖子”的事,結婚時往往一方面發佈“一切從簡”,一方面卻傾傢蕩産地“敬治喜筵”,唯恐別人不知,更怕人傢不來。因為這一切都與面子有關,心中儘管暗暗叫苦,臉上卻要一團春風。
?批評也要講究藝術
批評應就事論事,以不傷害他人自尊為前提,同時也要給他人一個臺階下,激烈的措辭衹能使之心生怨恨,背離了你的根本目的。
批評是讓人改正錯誤的方式,但是批評也要講究藝術。恰當的批評會對對方敲響警鐘,改正錯誤。反之,則會適得其反,弄巧成拙。在工作中,員工避免不了會犯錯誤,因此領導要想糾正錯誤、批評員工一定要註意場合,最好是在沒有第三者在場的情況下進行,否則,再溫和的批評也有可能會刺激受批評人的自尊,因為他會覺得在同事面前丟了面子。他或許以為你是有意讓他出醜,或許認為你這個人不講情面,不講方法,沒有涵養,甚至在心裏責怨你動機不善。因為批評人不註意場合,帶來這麽多的副作用,受批評者心生怨恨,批評人、改變人的目的就很難達到。
如果萬一必須在現場當衆改變人、批評人,其態度措辭要特別謹慎。以不刺傷他人的自尊自我為前提,否則很難達到批評人、改變人的目的。
措辭要客觀準確婉轉,是說糾正別人、批評別人時,不能主觀從事,不能誇大其詞,不要生硬直露,更不要糾纏舊賬。不恰當的措辭,可能激怒對方。比如:“你必須聽我的,改變那種做法,否則……”這種命令威嚇很難使人心服口服,即使可能出於下級服從上級的原因,表面服從了你,他的心裏一定怨恨你。命令威嚇是最傷人自尊的。為什麽不可以客觀婉轉一些呢:“這種做法不符合上面的規定,會帶來很多麻煩,我們看看怎樣做纔更好。”
許多可能是善意的批評,想幫助對方改變某些錯誤,但由於措辭不當,導致對方怨恨,甚至關係破裂,根本談不上實現批評改變人的目的。善意但不講究措辭的批評往往出現所謂“好心沒好報”的後果。
在批評、糾正員工之前,先要停一下,想一想如何更客觀、更準確、更婉轉,更能達到目的。不要直率得讓人覺得你粗俗簡單、容易傷人。
保全他人面子的辦法是給他人留下臺階。留下退路,讓他人體面地退卻。當對方已經明確表明某一態度和意見,而你要糾正他時,最好的辦法是為他找一個安全合理的理由,這個理由不使他丟面子,又可使他全面地改變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就事說事把責任推給模糊的第三者,使當事人有臺階可下,也是一個聰明的做法。
有一位顧客到某商店退換一件高級襯衫,她聲明這件衣服沒有動過,主要是她丈夫不喜歡。精明的營業員看到這件襯衫有污痕,知道這衣服是被穿過的,但顧客已聲明“沒動過”,於是營業員給她一個臺階讓她全面地收回她的聲明:
“你可能是沒有動過,或許你不在傢時,你傢裏哪個人動過它,你看這污跡是表明有人穿過的。我也經常遇到這樣的事,買回傢好好的衣服,第二天就被我丈夫搞髒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地震出版社 |
|
|
第1節:第一章:把話說得滴水不漏(1) | 第2節:第一章:把話說得滴水不漏(2) | 第3節:第一章:把話說得滴水不漏(3) | 第4節:第一章:把話說得滴水不漏(4) | 第5節:第一章:把話說得滴水不漏(5) | 第6節:第一章:把話說得滴水不漏(6) | 第7節:第一章:把話說得滴水不漏(7) | 第8節:第一章:把話說得滴水不漏(8) | 第9節:第一章:把話說得滴水不漏(9) | 第10節:第二章 摸透人生處世的學問(1) | 第11節:第二章 摸透人生處世的學問(2) | 第12節:第二章 摸透人生處世的學問(3) | 第13節:第二章 摸透人生處世的學問(4) | 第14節:第二章 摸透人生處世的學問(5) | 第15節:第二章 摸透人生處世的學問(6) | 第16節:第二章 摸透人生處世的學問(7) | 第17節:第二章 摸透人生處世的學問(8) | 第18節:第二章 摸透人生處世的學問(9) | 第19節:第二章 摸透人生處世的學問(10) | 第20節:第二章 摸透人生處世的學問(11) | 第21節:第二章 摸透人生處世的學問(12) | 第22節:第二章 摸透人生處世的學問(13) | 第23節:第二章 摸透人生處世的學問(14) | 第24節:第二章 摸透人生處世的學問(15)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