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万里长城纵横谈   》 第五编 文化荟萃(11)      董耀会 Dong Yaohui

  由于视角和价值取向的差异,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心目中长城所象征的底蕴不那么一致是十分自然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中,长城便作为专制残暴的象征,备受劳苦大众诅咒;而在唐太宗、清圣祖以至刘焘、陈建等政治家看来,长城只是蠢笨无用的化身。直到现代,长城才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标识和象征。这是在中华民族处于最危险时刻,举国上下高唱“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同仇敌忾、浴血抗战中提炼锻铸成的象征。《义勇军进行曲》的世代传唱及其被定为国歌继续强化了这种意识和心态。今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
  对于已经成为民族共识的象征作出根本相反的解释无疑应该十分审慎。除非长城历史作用的主流确属消极落后,或者这种象征并不利于今天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而在我们看来,那种把长城简单类比为“空间上扩大的四合院”,贬为“巨大的悲剧纪念碑”“特大的监狱”的观点,在这两方面都缺乏依据。长城与封闭、保守、退缩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它既可以是“阻隔华夷”自我封闭的壁垒,也可以作为向外开拓进击的桥头堡。“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的赵武灵王正是以“变俗胡服,习骑射”开放革新著称于世的政治家;标榜“众志成城”、斥长城为无用的清朝反而深深陷入闭关锁国的泥潭。对于古代高明的政治家来说,长城从来不是“限制文明空间的环”,他们运用这道军事防卫线和经济、文化会聚线,巧妙地控制、调节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把农业经济和游牧经济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大大缩短了边疆与内地的距离和农牧民族之间的差异,通过这条播撒封建文明的文化带,有效地促进民族融合、边疆开发和国家统一富强。并且,在西域构筑障塞亭燧的另一重要目的还在于开辟与西方交往的通道,“以通西北国”。长城绝非阻断与其他民族、国家交往的障碍,相反,正是“旷哉绝域,往往亭障”才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这更被公认是充满开拓、探索精神,对人类文明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创举。
  两千多年来长城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的积极效应构成中华民族心理认同的客观依据。而这种底蕴、内涵又与长城极为雄伟博大的景观所激发出的豪情壮志,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最终积淀、熔铸成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开拓进取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维护统一、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的象征。今天,长城的军事防御价值已不复存在,兄弟民族之间早已千年干戈化玉帛,但作为碰撞中融合的历史见证,作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长城将万古长存!长城在历史上的作用应该充分肯定,长城所象征的民族精神更应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
  孙中山是如何评价秦始皇长城的?
  孙中山,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在《建国方略》中,谈到长城时这样写道:秦始皇所筑万里长城“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功于后世,实与大禹治水等。”他并分析说,“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如是则中国民族必无汉唐之发展昌大而同化南方之种族也。及我民族同化力强固之后,虽一亡于蒙古,而蒙古为我所同化;再亡于满洲,而满洲亦为我同化。其初能保存孳大此同化之力,不为北狄之侵凌夭折者,长城之功为不少也。”中山此论,不仅借长城深喻蕴于民众之中的同化伟力,而且还有号召国人坚定意志、勇往直前的寓意。同时对秦始皇修筑长城之举给予了客观评价。
  长城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随着历史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封建制度已进了历史博物馆,与之共兴衰、同荣谢的长城也完成自身的使命,昔日刀光剑影的战场变成了锦绣河山。今天,长城虽然已经失去了它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的巨大防御作用,但是成为中国、、甚至世界上无比壮观的历史文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象征,曾经在反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这种精神力量将继续激励我们不畏强暴,不怕艰难险阻,勇攀科学高峰,辛勤劳动,把伟大祖国建设好。
  长城是沿线自然界变化的见证。通过长城遗址情况,它的断裂,侵蚀、风化湮没程度,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各个地段的历代地震、风沙、泥石流等变化规律。掌握这些变化规律,有利于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旅游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更可以增加知识,联系友情,甚至促进经贸活动的开展。长城旅游是我国独有的一大优势,而且又是用之不竭的财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到长城旅游观光的游客数以亿计,不仅推动了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贡献,而且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和经贸发展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为什么说长城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一把标尺?
  长城作为历史悠久、经行地域辽阔的人类伟大的建筑工程奇迹,同历史上的气候、植被、河流、沙漠及地震情况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它作为历史的标尺,可以为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参考。如长城经过的黄河流域,是水土流失、沙漠发展严重的地带。千百年来,由于风沙的侵蚀,地形的变化,使以往各个朝代修筑的长城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长城已被黄沙逐渐湮没,有的长城被河水侵蚀的支离破碎,这一现象,引起了历史地理学家的关注。陕西师范大学史念海教授在研究黄河中游水土侵蚀问题时,利用长城修建的年代和遗址作依据,计算出了历史上不同时期黄河的侵蚀状况;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利用沙漠中的古长城遗存及建筑年代,进一步研究我国北方沙漠发展规律及成沙原因。他们的研究成果为防止我国北方沙漠化和治理水土流失,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数据。此外,把长城作为标尺,还可以为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地震提供参考,对地层的最新变化也可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编 历史沿革(1)第一编 历史沿革(2)第一编 历史沿革(3)第一编 历史沿革(4)
第一编 历史沿革(5)第一编 历史沿革(6)第一编 历史沿革(7)第一编 历史沿革(8)
第一编 历史沿革(9)第一编 历史沿革(10)第一编 历史沿革(11)第一编 历史沿革(12)
第一编 历史沿革(13)第二编 建筑遗存(1)第二编 建筑遗存(2)第二编 建筑遗存(3)
第二编 建筑遗存(4)第二编 建筑遗存(5)第二编 建筑遗存(6)第二编 建筑遗存(7)
第二编 建筑遗存(8)第二编 建筑遗存(9)第二编 建筑遗存(10)第二编 建筑遗存(11)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