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駡最多的人和最多人駡的人--李敖 Most people curse curse most people - Li Ao 》
二、智者的微笑(1)
陳纔生 Chen Caisheng
監獄,是一種特殊的建築,是人類文明開放出來的一朵黑色之花。 監獄本身無所謂善惡邪正好壞之分,這要看掌握在誰的手中。 從監獄心理學角度講,監獄的功能衹有一個,那就是摧殘被囚者的精神,消滅他的意志和對自由的本能衝動。即便是它的一堵墻、一扇門,一方小小的鐵窗和它投下的一綫微弱的光綫,都無不使囚徒感到陰森、恐怖和絶望,這也正是監獄建築所遵從的主要心理原則。 小窗上的柵欄是鐵做的,透過高高的小鐵窗,可以看到一角藍天和白雲飛鳥,使人感到自由的可貴。而那四堵堅固的高墻,則中斷了囚犯與世界的一切聯繫和交往。它能夠使人孤獨,使人悲觀,使人沮喪,使人反悔,使人屈服,使人絶望。 但這種作用對它的囚犯並不是每驗必靈。在那些意志堅強者眼中,衹不過是鬥爭的環境發生了改變而已。王爾德說,“全世界在我看來也不過和我的牢房一樣大”。古今中外,文天祥、巴枯寧、車爾尼雪夫斯基、甘地以及現代民族解放中無數的爭自由求解放的堅強勇敢的獻身者,他們面對黑暗的牢房,都毫不畏懼地與對手進行了殊死的較量。 李敖正是以這一類人而自詡的。他曾打過一個比方:小鳥在樹林裏要歌唱,在鐵籠裏照樣要歌唱。 在囹圄之中,他也有過沮喪,有過失落,有過親友背棄身心兩睏的磨難,有時,動起肝火時連遠途跋涉而來的母親都不願晤面。他在給大學老師吳俊纔的秘信中說: 我最後在極短的時間裏純用文字的力量平步青雲,所嚮披靡,使想用筆桿壓伏我的人為之失色,轉而以筆桿以外的方法染我身上的顔色。“纔如江海命如絲”,我從大作傢降為大坐牢傢,一切都似前定。孤燈黯淡,子夜獨思,李鴻章說這島是“傷心之地”,對我更有多重的感傷。① 但最終他還是挺過來了。他很慶幸,在牢裏,他讀到了吳俊纔老師的一部大書——《甘地與現代印度》。甘地的坐牢哲學,使他步入一個新境界。甘地認為,一個人自由與不自由,關鍵還在他自己和他所持的心理狀態,你心裏覺得自由,自由就在;你心裏覺得不自由,桎梏就在。正因為他具有這樣一種高邁的思想,所以,他前後五次入獄,但每次都“像一隻快樂的小鳥,在這兒所能做的並不比外間少。我留居在此,對我有如入校。”②這種坐牢哲學給李敖帶來了極大的啓發,他把甘地這種被囚者的心靈自由稱做“不自由的自由”。馬剋思說過,受難使人思考,思考使人受難。中外古今,往往是那些受難者最終成為思想者。在先哲思想的啓發下,李敖不僅認同了這種“坐牢的哲學”,而且在長考中豐富和發展了這種“智者”的哲學,這種哲學成為他度過漫漫長夜的精神支柱。 入獄後不到一月,他便在陰暗的牢房中寫下這段自勵之語: 智者深明人生乃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生老病死、福禍相依等交綜而成,有浮有沉有榮有枯,得不足喜,失不足憂。故智者衹是隨遇而安,不徐不疾,不煩不燥。智者愛護朋友,尊重敵人,珍寶女人和小孩。智者是新約裏對比文字下的人物。智者是甘地,是金格,是呂坤所描寫的化身。智者修養功深,喜怒哀樂少激於外而深得於內,智者即是強者,是上通古今偉大人格的榜樣。智者善於超以象外,靜觀萬物和自己。智者坐井仍能觀天,不出戶仍能知天下。智者達觀,智者是塞翁。智者能苦中作樂且不以俗苦為苦。智者知菜根香。智者理性不多愁善感,腸亦易斷,淚不輕垂,於通人斷腸垂淚之處,智者恬然若無情者,若太上忘情者。(“我但見明月,更不想什麽”)智者於憂患中不失其興致,不失其本色,不失其趣味,不失其幽默,不失其easy,不失其微笑。…… 智者看世事,一笑置之,智者有度量容人——甚至縱容人(包括朋友、敵人、女人、小孩),智者知足。智者喜看光明的一面(Lucy),智者知道“可能沒那麽糟”、“可能石塊並不大”、“比下有餘”、“設想更壞的遭遇”、“既來之則安之”。智者不惑不憂不懼。智者有耐心,知道人間事急不得,知道多一分自在即少一分苦惱,知道過一天就少一天,多努力一小時即纍積(儲蓄)一小時收穫,快樂一天就賺了一天。智者巧於排遣,工於進修。智者可隨處得智增智。智者可師任何人(老農老圃),可交任何人。智者可神交。智者雖老,然仍學牧虎關高旺所唱“我一時起了少年的心”,而知老來少,而學少年狂。① 他從古今中外的聖賢身上找到了精神的依托和智慧的源泉,這便是達觀、理性、兼愛,便是堅韌的意志和主動的排遣,便是對事物積極的感悟,便是悟真識幻,便是勤奮的工作和自我控製的能力。他在行為上崇尚古往今來的傳奇人物,並且以傳奇人物自詡。在他心目中,梅爾維爾、海明威、拜倫、邱吉爾,都是傳奇人物的典型。 傳奇人物的特質就是生命力的莫測,生命力的跳野馬。 傳奇人物生命力極強、智慧極高、勇氣十足。他的充沛的生命力,無法把他按在一個固定的角色上碌碌一生。傳奇人物不拘一格,他不是書生,也不是劍客,但他是書劍飄零型的人物。他也許是一陣子書呆、一陣子軍人、一陣子怪傑、一陣子作傢、一陣子商人、一陣子投機者、一陣子情場浪子、一陣子賭臺常客、一陣子熱如火、一陣子冷如冰、一陣子老僧入定、一陣子頑若頑童。……或整年在溫柔鄉裏,或終歲在離群索居中…… 傳奇人物最大的特色表現是不安於環境。一年二年,三年五載,他要找新的環境去浪跡人生。傳奇人物不怕任何遭際,任何遭際對他都化為教育與磨煉,然後鑄成他豐富生命的一部分。 傳奇人物亦剛亦柔亦狂亦狷,但都行之於神機莫測。女人抓不住他,男人傷不了他,朋友吃不消他,敵人又被他煩死。他的生命力有一股力量,一團火,永遠折騰個沒完。 傳奇人物是勇士、是藝術傢、是快樂的人,並且也給人不少快樂。傳奇人物是豪邁之士,傳奇人物是大丈夫。① 李敖所論的傳奇人物其實就是他自己,他所列舉的傳奇人物的特色其實就是他曾有過的生活,他對傳奇人物所懸的規格正是他自己已經做到的和正在做的,他為自己已有的行為感到滿意,並在繼續朝着這一規格靠攏。正因如此,在面臨常人難以忍受的睏境時,他感到非常坦然。他認為:“其實沒有什麽不同,衹是給了我小的不方便而己。即使在外面,我也是不見人、不接電話、不逛街、不看電影、不參加婚喪喜慶、不去看什麽藝術活動、不抽煙喝酒、不喜歡山珍海味,我衹是傢居的隱士而已。即使傢居,也不看電視,也是工作、工作、工作,工作以外,沒有什麽別的。嚴格說來,沒有心愛的女人、沒有熱水浴,衹是這兩樣大不同而已(但我和心愛的女人熱水同浴,所以在這一點上,也衹是一樣大不同而已)。其他都不算大不同,衹是小的不方便,大多是工作環境上的,如燈光不足、沒有桌椅、文具與設備欠缺、參考書不夠、日夜太嘈雜等等。除了這以外,這種生活與紀錄,對我全是好處。” 在漫長的監獄生活中,李敖和別人合住的時間衹有幾個月,後來,他自動申請鬥室獨居,終年做宗教式的閉關隱遁。由於李敖是一個特殊犯人,當局正擔心他對其他牢犯的影響,故對李敖的申請求之不得,美其名曰“優待”,批準了他的要求。而在其他囚犯眼裏,讓李敖一個人獨住實際上是在“虐待”他。 沒有哪一個囚犯願意一個人獨住,因為寂寞是非常難挨而痛苦的。李敖在軍法處11號房和其他犯人合住不久,就開始享受“特殊待遇”,搬到8號房。在這裏,他一個人住了兩年半之久。他以一貫的豁達和幽默戲稱這兒是“洞房”:“佛教裏達摩老祖衹面壁一面,我卻面壁四面。” 也許就是在此時的思考中,他想到了文天祥、想到了拿破侖,想到了譚嗣同,想到了貞德、巴枯寧、車爾尼雪夫斯基,想到了他們在獄中的生活。由迫害他們的人想到了為信仰而戰的自己,想到了蔣氏集團,由蔣氏集團想到了中國近代史上的西太後集團,想到他們是多麽的相似,於是萌發了寫小說的念頭。在黑牢中,他對近代史上思想巨人們的心靈歷程展開了思考,在他的頭腦中,形成了小說《北京法源寺》的整體框架。尤其是譚嗣同在獄中對影與形的哲學思辨,正是李敖此時真切而獨特的內心體驗的真實寫照。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新華出版社 |
|
|
一、他嚮往“偉大驚人”(1) | 一、他嚮往“偉大驚人”(2) | 二、行為“古典” | 三、神交梁啓超 | 四、師從嚴僑(1) | 四、師從嚴僑(2) | 五、暗戀羅君若 | 六、失戀:“性的信仰的轉變”(1) | 六、失戀:“性的信仰的轉變”(2) | 六、失戀:“性的信仰的轉變”(3) | 七、姚本師,“不拒麯木” | 八、鬍適:(1) | 八、鬍適:(2) | 九、“偏要驚人過一生!”(1) | 九、“偏要驚人過一生!”(2) | 十、《一個預備軍官的日記》(1) | 十、《一個預備軍官的日記》(2) | 十、《一個預備軍官的日記》(3) | 一、他嚮往“偉大驚人”(1) | 一、他嚮往“偉大驚人”(2) | 二、行為“古典” | 三、神交梁啓超 | 四、師從嚴僑(1) | 四、師從嚴僑(2)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