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节水型的生产和生活系统。输水系统要以管道取代渠道,将渗漏和蒸发降到最低限度,以喷灌和滴灌取代漫灌,生活和生产用水尽可能经处理后多次利用。而要做到这些,只能实行居民城市化,生产集约化。
西部目前的城市化程度很低,但城市化是西部发展的捷径,也是调整生产和生活方式,减少环境破坏的有效途径。如上面提到的这些措施,大多只能在城市化过程中实现。使西部的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城市中,才能真正做到退耕、退牧、节水、发展劳动密集型和加工型产业,发展集约化和工厂化生产,才能节约土地和资源,减少大批分散居住的人口对环境的破坏,同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发展文化教育。人口达到一定的规模,相对集中,基础设施、节水系统、交通线的建设才会有高效益。
要在西部实现城市化还存在很大的困难,但西部实现城市化的成本比其他地区要低得多,效益却要高得多,如土地成本低,选址的余地大,规划可以更合理,拆迁的费用低,造成的浪费少,基建的劳动力便宜。城市化的过程还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城市化后也能增加很多新的岗位,更有利于吸引国内外的投资。正因为如此,西部应该率先实现城市化,通过城市化来调节当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有关自然环境变迁及趋势方面的观点和论述,见拙著《未来生存空间·自然空间》(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3荒原永恒的魅力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在人类未产生之前,整个地球都是莽莽荒原。但一旦人类出现,即使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繁衍,总是在不断地消灭荒原,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获得维持生命所必需的食物、燃料和栖身的场所。多数人类学家认为,最早的人类产生在东非大裂谷,以后才迁移到世界各地。促使早期人类迁移的因素不少,但最主要的还是生存的需要——随着人口的增长,总要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栽培农业和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两大进步,但随着大片农田和一座座城市的出现,荒原的面积不可避免地相应缩校无论是中国的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还是欧洲的清教徒远航新大陆,他们的目的都是将荒原变成家园。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开发荒原的速度和规模都在不断加快。特别是在工业化以后,在农田、牧地、居住区以外,工厂、矿山、油田、铁路、公路、港口等设施也日益扩大,城市占据的面积也越来越大。到了21世纪,地球上能够利用的土地已开发殆尽,尽管地球上的陆地还有不少无人区,大片的原始荒原、特别是人类尚未进入的荒原已经屈指可数。
不过在人类开发的过程中,总是先选择自然条件相对适宜的地方,例如,已经发现的先民聚落遗址,一般都在生活和生产用水便利却离河流有一定距离的台地。正因为如此,平原、河谷、海拔不高的台地、土壤疏松的土地、气候温暖且水量充沛的区域往往先得到开发,并且基本不再留下荒原,然后再扩展到丘陵、较低的山地,最后留下的荒原都是人类还无法利用、或利用成本太高的沙漠、戈壁、干旱区、峻峭的山区、传染病流行区、地质灾害区、热带丛林、高海拔或高纬度地区、南极洲,或者多种不利因素兼而有之的地区。也有些地方虽适宜开发,却因远离人类聚居区,或因交通闭塞,得以保持着原始状态。
在人类基本定居,或有了一定的活动范围后,会尽可能避免进入荒原。但是总有少数人因种种原因,不得不穿越或深入荒原,如出使异域的外交官,负有军事任务的将士,长途贸易的商人,被流放或驱逐的犯人,还有人会因偶然的原因误入荒原。不过,自古以来,都有人主动探索荒原,他们或是为了某种物质利益——寻找新的土地、资源、财富、劳动力、交通线,或是为了某种精神追求——取经,求仙,实现信仰,获得真理,净化灵魂,也可能纯粹出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的经历和记录,又吸引着更多的人投入荒原之旅。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