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家类 》 悲憤而後有學 》
附︰親教師歐陽先生事略
歐陽竟無 Ou Yangjingmo
呂澄
師諱漸,字競無,江西宜黃人,清同治十年十月初八日生。父仲孫公,官農部,歷念餘年,不得志。師六歲,仲孫公即世。
師幼而攻苦,精製藝,年二十,入泮。薄舉業不為,從叔宋卿公讀,由曾、鬍、程、朱諸傢言,博涉經史,兼工天算,為經訓書院高材生,時稱得風氣之先。
中東之戰既作,國事日非,師慨雜學無濟,專治陸、王,欲以補救時弊。友人桂伯華自寧歸,勸師嚮佛,始知有究竟學。
年三十四,以優貢赴廷試,南旋,謁楊仁山老居士於寧,得開示,信念益堅。歸興正志學堂,斟酌科目,體用兼備,自編讀本課之。
年三十六,生母汪太夫人病逝,師在廣昌縣教諭任,遄返,僅得一訣。師本庶出,復幼孤,一嫂一姊皆寡而貧,來相依,霾陰之氣時充於庭,母病軀周旋,茹苦以卒。師哀慟逾恆,即於母逝日斷肉食,絶色欲,杜仕進,歸心佛法,以求究竟解脫焉。
期年,赴寧從楊老居士遊。又渡東瀛數月,訪遺籍。返謀久學之資,任兩廣優級師範講席,病濕罷。與友李證剛謀,住九峰山,營農業,又大病瀕死。乃决捨身為法,不復治傢計,時年已四十矣。
歲庚戌,再赴寧,依楊老居十。越年,老居士示寂,以刻經處編校相屬。值革命軍攻寧急,師居危城中守經坊四十日,經版賴以保全。翌春,與李證剛等發起佛教會,撰緣起及說明書,並警告佛子文,勖僧徒自救,沉痛動人。以主張政教分離不果,解散。自是長住刻經處,專志聖言,不復問外事。
溯師四十年來,篤學力行,皆激於身心而出,無絲毫假藉。嘗曰悲憤而後有學,蓋切驗之談也。師既主編校,病刻經處規模未充,又乏資廣刊要典,乃設研究部,衹身走隴右,就同門蒯若木商刻費。比返,愛女蘭已病卒刻經處,哀傷悱憤,治《瑜伽》,常達旦不休。稿久,乃曉然法相與唯識兩宗本末各殊,未容淆亂。敘刻法相諸論,反復闡明,聞者駭怪,獨瀋乙庵先生深贊之。每敘成,必赴滬謁瀋,暢究其義而返。至民國七年,遵老居士遺囑,刻成《瑜伽》後五十捲,復為長敘,發一本十支之奧藴,慈宗正義,日麗中天,自奘師以來所未有也。
會友人符九銘來蘇省,掌教育,因籌設支那內學院以廣弘至教,刊布緣起章程,遷延數載未就。南遊滇,應唐 賡請講《維摩》、《攝論》,北赴燕,為蒯若木講《唯識》,稍稍得資助。民國十一年,內學院始成立,創講《唯識决擇談》,學人畢集。梁任公亦受業兼旬,病輟,報師書曰︰自悵緣淺,不剋久侍,然兩旬所受之熏,自信當一生受用不盡。於以見師教入人之深矣。由是廣刻唐人章疏,《瑜伽》、《唯識》舊義皆出。
又就內學院開研究部試學班,及法相大學特科,大暢厥宗。立院訓曰︰師悲教戒。揭在傢衆堪以住持正法之說,教證鑿然,居士道場乃堅確不可動。及民國十六年,特科以兵事廢,同懷姊淑又病亡,師悲慨發願,循竜樹、無着舊軌,治《般若》、《涅盤》諸經,窮究竟義,次第敘成。其間更輯印《藏要》,經論二十餘種,各係緒言,莫不直抉本源,得其綸貫。而尤致意揀除偽似,以真是真非所寄自信,一時浮說遊談,為之屏跡。
自九一八事變以來,國難日亟,師忠義奮發,數為文章,呼號救亡如不及。一二八抗日軍興,師筮之吉,作釋詞,寫寄將士以資激厲。繼刊《四書讀》、《心史》,編《詞品甲》,寫《正氣歌》,撰《夏聲說》,所以振作民氣者又無不至。於是發揮孔學精微,上承思、孟,辨義利,絶鄉願,返之性天。以為寂智相應,學之源泉,孔、佛有究竟,必不能外是也。
民國二十六年夏,集門人講晚年定論,提無餘涅 三德相應之義,融瑜伽、中觀於一境,且以攝《學》、《庸》格物誠明,佛學究竟洞然,而孔傢真面目亦畢見矣。講畢,日寇入侵,師率院衆並運所刻經版徒蜀。息影江津,建蜀院,仍舊貫,講學以刻經。先後着《中庸傳》、《方便般若讀》(即《般若經序》捲三)、《五分般若讀》,《院訓?釋教》。以頓境漸行之論,五科次第,立院學大綱。自謂由文字歷史求節節近真,不史不實,不真不至,文字般若千餘年所不通者,至是乃畢通之。
民國二十九年,遘傢難,矢志觀行,於《心經》默識幻真一味之旨,夙夜參研,期以徹悟。三載,始着《心經讀》存其微言,蓋師最後精至之作也。
師受楊老居士付囑,三十年間,刻成內典二千捲,校勘周詳,傳播甚廣。及國難作,文獻散亡,國殤含痛,師又發願精刻大藏以慰忠魂。選籍五千餘捲,芟夷疑偽,嚴別部居,欲一洗宋元陋習,以昭蘇藏教,籌畫盡瘁。本年二月六日,感冒示疾,轉肺炎,體衰不能復,然猶係念般若不已。至二月二十三日晨七時,轉側右臥,安詳而逝。享壽七十有三。
德配熊夫人,子格、東,女蘭,皆先卒。孫應一、應象,孫女筏蘇、勃蘇,俱就學國外。由門人治其喪,權厝於蜀院院園。
師平生著作多以播遷散佚,晚年手訂所存者為《競無內外學》。其目曰︰《內院院訓釋》,《大般若經敘》,《瑜伽師地論敘》,《大涅 經敘》,《俱捨論敘》,《藏要經敘》,《藏要論敘》,《法相諸論敘》,《五分般若讀》,《心經讀》,《唯識抉擇談》,《唯識研究次第》,《內學雜着》,《中庸傳》,《孔學雜着》,《詩文》,《小品》,《楞枷疏决》,《解節經真諦義》,《在傢必讀內典》,《經論斷章讀》,《四書讀》,《論孟課》,《毛詩課》,《詞品甲》,《詞品乙》。凡二十六種,三十餘捲,悉由蜀院刊行之。
師之佛學,由楊老居士出。《楞嚴》、《起信》,偽說流毒千年,老居士料簡未純,至師始毅然屏絶。荑稗務去,真實乃存,誠所以竟老居士之志也。初,師受刻經纍囑,以如何守成問,老居士曰︰毋然,爾法事千百倍於我,鬍拘拘於是。故師宏法數十年,唯光大是務,最後作老居士傳,乃盛贊其始願之宏,垂模之遠焉。嗚呼﹗師亦可謂善於繼述者矣。弟子呂澄謹述。
澄侍師講席久,側聞緒論較多,師遷化後,輒思略敘列之以志追仰,而悲懷難已,終不能就。然不可以無述,爰據師自訂年歷,稍加編次,有未審處,則就教於李證剛先生及幼濟世叔,並得同門陳證如、王化中二君糾正數條,僅乃成篇。觸處挂漏,固未能盡吾師行事之百一也。澄附記。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編選者序 | 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 | 附︰佛法為今時所必需 | 附︰歐陽競無先生答梅君書 | 唯識抉擇談 | 心學大意 | 《內學》敘言 | 辨方便與僧製 | 辨虛妄分別 | 辨二諦三性 | 附︰解惑四則 | 辨唯識法相 | 附︰解惑二則 | 支那內學院研究會開會辭 | 法相大學特科開學講演 | 今日之佛法研究 | 談內學研究 | 支那內學院院訓釋 | 釋悲訓第二 | 釋教訓第三 | 《瑜伽師地論》敘 | 捲下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敘 | 捲二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