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甲午悲歌--北洋水師的覆沒 》
4日軍南侵受阻
鄭彭年 Zheng Pengnian
日軍占領臺北後,準備進犯新竹,以打通南侵的道路。
新竹縣始設於1879年。1885年臺灣建省後,新竹分為兩縣:衝港以南為苗慄縣,隸屬臺灣府,中港以北為新竹縣,仍隸屬臺北府。縣城用磚石築成,高約三丈,寬約丈餘,有東南西北四門。城內店鋪林立,市面繁榮,有居民近2000戶,為臺灣北部僅次於臺北的大城市。新竹、苗慄兩縣多客傢人,民性票勇,尚武之風盛行。臺北失陷後,兩縣各鄉義軍揭
竿而起,在吳湯興率領下成立了新苗軍,因義軍皆來自新竹、苗慄兩縣,故有新苗軍之稱。
吳湯興原藉廣東嘉應州鎮平縣高思鄉,其父湯悅來衹身到臺灣謀生,在苗慄街(苗慄縣治)附近的樟樹莊吳傢入贅為婿。吳湯興是其長子,自幼讀書力田,頗有志氣,以義俠聞名鄉裏。中秀纔後執教鄉裏,以維持生計。甲午戰爭爆發後,清軍節節敗退,敵人深入國土,他悲憤之餘寫下詩句:“聞道神竜片甲殘,海天北望淚潸潸。書生殺敵渾無事,願與倭兒戰一番!“
吳湯興與丘逢甲原來有些沾親帶故,又同是廣東籍。丘逢甲在臺北統帶義軍時,吳湯興投奔丘逢甲。經丘推薦,由唐景崧頒給臺灣府義軍統領關防。於是吳湯興回鄉組織義軍,會合鄉人盟誓,激勵鄉民。鄉民都是廣東客傢人,均不願受倭人奴役,紛紛自帶器械和糧食前來參加。吳湯興便令製義勇衣,樹義旗,置親兵,列營號,氣勢甚壯。衝鋒陷陣皆賴徐驤、薑紹祖兩人(皆是苗慄縣生員),吳湯興則結發束褲,肩長槍腰短槍,佩子彈袋遊弋往來,統軍殺敵。臺北失陷的消息傳到苗慄,吳湯興立刻率隊北上,以期收復臺北。6月10日,吳湯興部隊開抵新竹城外,各路義軍及臺軍諸營不期而會,共計萬人。人馬遍山遍野,旌旗迎風招展,呼喊聲響徹雲宵。當天公衆一致推舉吳湯興為抗日義軍首領。
6月11日,也就是日本近衛師團集結臺北的那一天,吳湯興召集全體抗日義軍,整隊列營,祭旗誓師。是日,場地上特設大鼓一面,高高挂在三丈高的架子上。擂鼓三遍,萬人同聲高呼“抗擊倭寇,保傢衛國!”一連數遍,其聲震動天地。接着由吳湯興拈香,帶領衆人嚮北遙拜三次,將香插入大銅香爐內。然後歃血為盟:吳湯興提起一頭大雄雞,用刀往其脖子上一抹,血註入碗,吳湯興和各統領蘸血塗辱。歃血畢,將血灑在黃虎旗前,“衆統領列隊肅立,振臂宣誓:衆志成城,同心協力;驅逐倭寇,保衛傢園!”義軍立約法數章,並規定有事擊鼓,各莊聞鼓聲即齊集公所,民衆接濟糧食及費用等。最後,吳湯興表决心說:“此乃吾等效命之秋也。”
當天,吳湯興便率部由新竹沿鐵路北上,以截擊南下之日軍。6月12日,吳湯興發佈告示說:“本統領開誠布公,甘苦與共,斷不敢妄自尊大,但軍令宜嚴,方能殺敵緻果。並望衆志戮力同心,一團和氣,不可互相戕殺,不可挾釁尋仇,並不可觀望不前。各安各業,如有倚強欺弱,妄殺無辜,或肆行擄掠,糾黨劫財,定按軍法嚴辦,决不姑寬。”這樣,一支勇敢善戰、紀律嚴明的義軍,便給臺灣人民的抗日鬥爭打開了新局面。
且說日軍近衛師團司令北白川能久親王於6月11日到達臺北後,當天就命令第二聯隊第四中隊去偵察新竹方面的情況。該中隊沿鐵路南下,經桃仔園與中壢。13日繼續南下偵察。14日進至頭亭溪,當天下午抵達大湖口東北9公裏的崩坡,不久至大湖口車站紮營。此時日軍發現與後方的聯繫已被吳湯興切斷,義軍從四面八方向日軍步步逼近,以猛烈的火力嚮日軍射擊。義軍大都是山民,善於狙擊,彈無虛發,日兵不少被擊斃。日軍衹得死守營地,數次突圍嚮師團部報告均遭失敗。直到16日半夜,日軍乘義軍暫停進攻時,嚮北突圍,奔回中壢,總算沒有全軍覆滅。
能久親王聞第四中隊敗北逃回,又命第二聯隊長阪井重季大佐為支隊長,率步兵第二聯隊、騎兵一小隊、野戰炮兵第一中隊和機關炮第四隊,再次南侵。6月22日上午11時,阪井支隊進至新竹城下,在炮火掩護下發起衝鋒。此時新竹知縣王國瑞及提督首茂林兩營清軍已棄城內渡,衹乘下少數義軍。義軍奮勇作戰,犧牲50餘人,暫時撤出城外。11時45分,日兵攀登城墻入城,打開城門,大隊人馬一擁而入。
日軍雖然占領了新竹,但城外仍是義軍的天下,實際上日軍已處於被包圍之中。就在日軍占領新竹的第二天,新竹城門邊貼上了“臺灣人民抗戰檄文”。日兵急忙將它撕下交給阪井支隊長,阪井一看,上面這樣寫着:“痛哉!吾臺民,從此不得為大清國之民也。我臺民窮無所至,憤無所泄,不能呼號於列祖列宗之靈也,又不能哭訴太後、皇上之前也。吾臺民與李鴻章、孫毓汶、徐用儀不共戴天之仇必報,以謝天地、祖宗、太後、皇上,以償臺民父老弟兄姊妹。至於倭寇跳梁,膽敢來犯,悉數殲除。”阪井看畢,立即派人將此檄文送往臺北師團部。第二天即6月24日,能久親王發出“南徵”訓令。
這一天,阪井支隊得到情報:“臺軍集結內山,即將來襲新竹。”阪井立即下令,在城東南占領高地,以防義軍由此路前來攻擊。果然,6月25日上午10時50分,義軍500多人扛旗敲鼓,嚮日軍前哨猛烈攻擊。日軍前哨發信號求援,阪井派第一大隊長前田唯喜少佐率第四中隊應戰。雙方鏖戰5小時,至下午4時10分,義軍開始停止攻擊。這是義軍第一次反攻新竹。
就在此時,吳湯興收到劉永福的來信,要吳軍撤到臺灣府城:“茲查貴鎮駐守新苗各處,臺北情況較易探聽,如果該處兵力單薄,吃緊難恃,則請移駐臺灣府,再添營勇,以固半壁。”吳湯興不聽,繼續堅持作戰。半月以後的7月10日,義軍對新竹發動第二次反攻,但被日軍擊退,義軍將領薑紹被俘,後越獄,在一次戰鬥中犧牲。
7月25日半夜,義軍對新竹發動第三次反攻。戰鬥非常激烈,戰至次日上午8時30分,義軍因傷亡慘重(陣亡130餘人),不得不嚮南撤退。第三次反攻新竹失敗,應歸咎於新楚軍領導人臺灣知府黎景嵩,他不願劉永福的黑旗軍北上增援,坐失良機。時人寫詩譏評道:“回思乙未(1895年)六月間,臺島治兵如絲棼;伊時廉、藺不交歡,南北將帥門戶分。”這裏說的“廉、藺不交歡”,是以戰國時代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來指黎景嵩不服劉永福。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目錄 | 1野心初露 | 2侵略臺灣吞併琉球 | 3《江華條約》與朝鮮新舊黨之爭 | 4火燒日本公使館 | 5《濟物浦條約》簽訂 | 6壬午兵變平息與大院君被擄 | 7開化黨發動政變 | 8甲申政變失敗 | 9再燒日本使館與 | 1金玉均之死 | 2北洋海軍檢閱與朝鮮東學黨起義 | 3中日出兵朝鮮 | 4起義平息與李鴻章失策 | 5中日撤兵談判破裂 | 6日本御前會議决定開戰 | 7演出“逼宮”醜劇 | 8李鴻章的幻想 | 1豐島海戰 | 2屈辱與光榮 | 3成歡之戰與中日正式宣戰 | 4“避戰保船”與“主動出擊” | 5平壤大會戰 | 6黃海海戰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