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红色后代的苏联印记   》 挖反坦克壕      赵嘉麟 Zhao Jialin    葛万青 Ge Moqing

  11月15日,德军向莫斯科发动了第二次疯狂地进攻。11月23日,德军占领克林,27日,又占领了离莫斯科仅有24公里的伊斯特腊。莫斯科处于危急关头。
  按照上级命令,作为莫斯科后方的伊万诺沃,动员全市人民在城外加紧修筑防御工事。国际儿童院的保育员以及大班、学龄班的学员们集体出动,修筑反坦克壕。
  按规定,反坦克壕要挖3米深、2米宽,一面呈坡形,一面为垂直。每人每天的指标是挖2立方米,未成年的学生们定额为1立方米。
  虽然大部分学员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的,但是这样强的体力活毕竟没有干过。
  11月底的伊万诺沃天寒地冻,气温下降到零下十多度。
  孩子们扛着丁字镐、铁锹来到了干活的地方。由于没有经验,许多人都是铆足了力气,抡起铁镐砸向地面。但是,由于气温太低,地面整个冻成了一个厚厚的大冰床,简直像是用水泥浇注的一样坚硬。冰屑飞溅后,只留下一个白点而已,而抡镐的手臂却被震得发麻。一些女孩子手中的工具都被震掉了。在这种情况下,每天完成1立方米的任务实在太难。而且,他们干累了又不能休息,因为一旦停下来,就会被冻得受不了,只好咬紧牙关连续干下去。
  “我们不投降,我们向前进!
  如果爆发战争,
  我们一定胜利,
  敌人必定灭亡,
  彻底灭亡!
  父亲坐牢已三年,
  饥饿吞噬着身体。
  胸中燃起愤怒的火焰,
  心中发出抗议的呼喊,
  抗议的呼喊!……”
  孩子们唱起了《我们不投降,我们前进》这首歌,为自己鼓劲加油。
  为了加快掘进速度,保育员们找来了钢钎。于是,大家先用它在地上砸出短短的一条缝,再用丁字镐延深,然后是用铁锹铲土块。
  铁钎砸冻土这活最苦,但男孩子们总是抢着干,尤其是刘允斌。不久,他的虎口就被震裂了,鲜血从伤口处沁了出来。但他没有告诉别人,只用手帕简单包扎一下,又继续投入劳动。他心想:“红军战士在前方流血牺牲,我们碰到这点困难又算什么呢?”
  奋斗了一个多月后,一排高质量的反坦克壕终于完成。军事委员会领导对伊瓦诺沃国际儿童院师生出色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表扬。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刘少奇挥别子女(1)刘少奇挥别子女(2)蒋介石派来了大飞机(1)
蒋介石派来了大飞机(2)与周恩来夫妇同行(1)与周恩来夫妇同行(2)
迪化巧遇小伙伴(1)迪化巧遇小伙伴(2)任弼时“赔不是”
贺子珍的遭遇(1)贺子珍的遭遇(2)毛氏兄弟(1)
毛氏兄弟(2)“沉睡”的列宁(1)“沉睡”的列宁(2)
革命后代的“避难所”(1)革命后代的“避难所”(2)革命后代齐聚一堂(1)
革命后代齐聚一堂(2)天堂般的生活(1)天堂般的生活(2)
难学的俄语毛岸英的疑惑邓颖超“打前站”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