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读:刘绪义读春秋   》 第62节:多难兴邦,霸权转移常在晋(4)      刘绪义 Liu Xuyi

  《国语》的记载信息量极大。第一,可以看到,当时就有有识之士看穿了齐桓公施予别人的恩惠的真实用意,道出了齐桓公的野心,也暴露了"尊王攘夷"口号的虚伪性。此前齐桓公对跟随自己的诸侯实现"厚往薄来",在诸侯遭到狄戎攻击时施以救助,都不是出于真心,仅仅是在笼络他国,为实现自己的霸业服务,他的每一次施予都要求回报。第二,说明了中原诸国虽然不得不暂时团结在齐桓公的旗帜下,但也流露出了一些因为不公平而导致的不满。一般而言,参与盟会的国家之间既有权利又有相应的义务,比如盟主对你提供经济或军事援助,那么你就得付出一定的报酬,这就差等于今天的美国对外援助一般都附带有政治条件。具体的例子就是后来晋国称霸时也规定各会盟国"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有事而会,不协而盟",明文规定各国向自己定期定量交纳贡币,借此从别国那里榨取财物。同时,各会盟国还得为盟主国服兵役和劳役,凡盟主有征伐兴修之举,同盟国必须跟从。第三,宰孔的话里还透露出齐桓公之霸权也行将衰落。第四,宰孔还意识到了晋国内部的问题。而且这种问题很快就暴露出来了。
  上述三种可信的先秦文献对此事的记载都指向一点,那就是齐桓公骄,因为骄而引起了人们的不满,故而就有宰孔力劝晋献公莫参加葵丘论剑。应该说,这种情况是有的。但作为堂堂一国之君,就听了人家一席话而打消自己的既定方针,我认为还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再说宰孔的能耐也还不足以动摇晋献公的打算。
  倒是极有可能是宰孔想从中破坏葵丘会盟,作为周王室的大臣,宰孔当然不希望天有二日,更看不惯齐桓公一手遮天、为所欲为,于是便想拉拢晋献公借以遏制齐桓公势力的进一步扩张。因为晋国毕竟是周王室的一个重要屏障。但是,宰孔要说服晋献公也并非易事,巧的是,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使得宰孔得以说服了晋献公。
  其一是他看到了晋献公身有重病,于此次出行不利;其二是晋献公到了晚年也有了一般雄霸之主固有的通病,即和齐桓公一样的骄气。于是他极力渲染齐桓公的骄横,藉此激起晋献公的不满。其三是宰孔有意透露出了诸侯国对齐桓公的不满,以及齐桓公目前的问题,打消了晋献公的顾虑。所以,抱病在身的晋献公听了宰孔的话,了解了齐桓公远不是他所想象的那样强大,也知道他并没有达到对中原地区牢牢的控制,连东方的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相信他还无力染指西方,这才促使晋献公随即中道返回。
  两次葵丘论剑,晋献公都没有参加,我分析,第一次晋献公没有参加,直接导致了葵丘会盟的失败。天下竟然还有不买齐桓公帐的人,这消息一出,敢问江湖群雄会怎么看?于是齐桓公只好再次在老地方葵丘召集群英会,第二次的葵丘会盟,晋献公也没有参加,那是因为晋献公很快就病死了。
  晋献公回国之后,病情愈发严重,他将奚齐托附给心腹大臣荀息,不久一代英豪晋献公就撒手而逝了。荀息何人?他怎么就成了托孤大臣?
  荀息是晋国两朝元老级大夫,本姓原,晋武公灭荀国后,拿荀国的地来分赏原氏,就改姓荀。晋献公早年雄图大略,荀息是其主要的帮手之一。
  当时,地处黄河南北的虢国(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一带),是晋国向中原发展的首要障碍。晋献公遂下决心灭虢,但灭虢又必须经过南部边境的另一小国虞国(今山西平陆县境内),而虞、虢两国唇齿相依,关系又十分密切,晋献公为此而常常头痛。后来荀息献计,请晋献公用北屈的良马、垂棘的玉壁,献给虞君,假道虞国而伐虢。晋献公舍不得宝马和美玉,荀息劝他说:"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晋献公担心虞国有贤臣宫之奇,恐怕虞君不会上当。荀息申辩说:"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于是,晋献公决计贿赂虞君,假道灭虢。
  晋献公派荀息带着千里马和名贵的玉壁出使虞国,劝说虞君借给晋师道路而伐虢。果然不出荀息所料,贪婪而又目光短浅的虞君,拒绝了宫之奇的切谏,欣然接受了晋献公的礼品,答应借给晋国道路。晋献公十九年(前658年)任命里克、荀息率兵通过虞国,并会同虞军,向虢国挺进,攻下虢国的下阳(今山西平陆县东北)。为了迷惑虞国,这一次没有去动虞国一草一木,取得了虞君的信任。三年后,晋国再次借道虞而伐虢,灭掉虢国,虢公狼狈逃往周地。在荀息的策划之下,晋师于返回晋国的途中,乘虞国毫无戒备,突然发起袭击,轻而易举地灭掉虞国,俘虏了虞君。晋献公从策划出兵,到借道灭亡虢国和虞国,前后用了大约5年时间,留下假道伐虞,唇亡齿寒等著名典故。荀息因灭虢袭虞有功,更为献公所重用,升为太傅。所以当时与骊姬关系密切的优施就说:"荀息以一璧、马,灭虞、虢二国,其智在里克之上,其功亦不在里克之下。"要她把儿子交付给荀息就无忧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1)第2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2)
第3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3)第4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4)
第5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5)第6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6)
第7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7)第8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1)
第9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2)第10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3)
第11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4)第12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5)
第13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1)第14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2)
第15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3)第16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4)
第17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5)第18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6)
第19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7)第20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8)
第21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9)第22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1)
第23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2)第24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3)
第   [I]   II   [III]   [IV]   [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