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聽南懷瑾講《論語》   》 第6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62)      張保文 Zhang Baowen    許慶元 Xu Qingyuan

  季文子是魯國的大夫,做事情過分小心、仔細。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再想,叫“三思”。孔子知道他這種做事的態度,認為他想得太多——為人做事誠然要小心,但“三思而後行”,的確考慮太多了。一件事情到手的時候,考慮一下,再考慮一下,就可以了;如果再多考慮,很可能猶豫不决,輕易就放棄了。
  善聽的與善說的“交戰”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論語?衛靈公》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論語?憲問》 對於人的觀察,不要聽了對方一句話說對了就認為他統統對了;也不要因為對方某一點不好,而因此不聽他的好意見。南先生說,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人與人相交,各有各的長處,他這一點不對,另一點可能會是對的,“不因其人而廢其言,不因其言而廢其人”。
  且看看日本著名企業傢鬆下幸之助是怎麽識人用人的吧。
  日本關東大地震那年年末的一天,鬆下先生走進一傢工廠的鍛冶車間,看到一個陌生的小個子正在開着車床,便問他是從哪裏來的。“我是××工廠的,藉用一下車床。”那人回答。這人留着長發,看上去不像是鍛冶車間的工匠,乍一看倒像是搞美術的學生。××工廠是鬆下的委托加工廠,按雙方的約定,如果對方有緊急的修理業務或用車床時可以隨時使用鬆下的鍛冶車間。鬆下觀察了一會兒他幹活的樣子,覺得他手腳麻利,動作在行,有熟練的技術。幾天後,鬆下見到××工廠老闆時問到了這個青年人。“那人不行,不滿太多,對廠裏的事情淨是意見!”聽到這話,鬆下覺得很有意思,馬上就把那個青年叫來,聘用了他。這個22歲的青年就是後來的鬆下公司副社長中尾哲二郎
  識別他人、甄別事物,不能被第一印象蒙蔽而求全責備,不要以言舉人、以人廢言。拋去第一印象的枷鎖,摘下有色眼鏡,用你自己的眼睛看人、看事,才能正確審度一切。
  孔子說,社會、國傢上了軌道之際,人們要正言正行;遇到國傢社會亂的時候,自己的行為要端正,說話要謙虛,不然則會引火上身。南先生則一再強調為人處世要危行言遜。
  功高權重的郭子儀,一直被朝中很多人視為眼中釘。唐代宗大歷二年十月,正當郭子儀領兵在靈州前綫與吐蕃軍拼殺的時候,政敵魚朝恩卻偷偷派人掘了他父親的墳墓。當郭子儀從涇陽班師回朝時,朝中君臣都捏了一把汗,料他回來定不肯和魚朝恩善罷甘休,會鬧得朝廷上下不安。郭子儀入朝的那一天,代宗主動提起了這件事,郭子儀卻躬身自責,說:“臣長期帶兵打仗,治軍不嚴,未能製止軍士盜墳的行為。現在,傢父的墳被盜,說明臣的不忠不孝已得罪了天地。”君臣們聽了,都由衷地佩服郭子儀坦蕩的胸懷。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第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第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3)
第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4)第5節:聽南懷瑾講《論語》(5)第6節:聽南懷瑾講《論語》(6)
第7節:聽南懷瑾講《論語》(7)第8節:聽南懷瑾講《論語》(8)第9節:聽南懷瑾講《論語》(9)
第10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0)第1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1)第1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2)
第1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3)第1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4)第15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5)
第16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6)第17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7)第18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8)
第19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9)第20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0)第2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1)
第2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2)第2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3)第2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4)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