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考 尼采與形而上學   》 第62節:語言與形而上學(2)      周國平 Zhou Guoping

  當然,主、客體的劃分不僅僅緣於語法習慣。尼采認為,意識也參與其事。意識本來取决於效用,但它卻使我們陷入一種錯覺,"認為主體與客體之間有一種相應的關係,客體是主體從內部看到的東西","意識的這種一孔之見如何允許我們以種種方式談論'主體'和'客體'並藉此來建構實在啊!"《強力意志》第474節,第331頁。在尼采看來,"主體"僅是一個表示意識的虛假自我同一性的範疇,而"客體"範疇不過是此種虛假同一性嚮外部的投射,這一對範疇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上均無意義。
  關於語言導致形而上學虛構,尼采還有一重要揭示,就是sein一詞在這虛構中所起的作用。係詞sein(是,在)是日常語言中使用得最頻繁的一個詞,視其上下文而有不同的用法,分別表達相同、歸屬、包含等關係,或表達一個關於存在的判斷。脫離上下文,它就毫無意義。當愛利亞學派把sein從一切表達式中抽取出來,作為一個哲學範疇,用它說明萬有的本質之時,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形而上學體係便初步建立起來了。尼采指出: "存在(das Sein)是一個空洞的虛構。"《偶象的黃昏》,第24頁。然而,"事實上,迄今為止,沒有什麽東西比存在的錯誤具有更為樸素的說服力量,一如愛利亞學派所建立的那樣,因為我們說的每個詞、每句話都在為它辯護!--連愛利亞學派的對手也受到了他們的存在概念的誘惑: 德謨剋利特便是其中一例,他發明了他的原子……"《偶象的黃昏》,第27頁。尼采始終把"存在"和"生成"(das Werden)視為相對立的範疇。在愛利亞學派那裏,"存在"範疇的主要含義正在於排斥生成,而後來的形而上學家們所提出的一切本體論範疇,如柏拉圖的"理念",德謨剋利特的"原子",在排斥生成這一點上均繼承了"存在"範疇的涵義。可以說,把係詞sein名詞化,由於sein的普遍使用而把das Sein視為世界的普遍本質,乃是柏拉圖主義的真正開端。這是現代分析哲學家們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而這個話題實在是由尼采首先提出來的。
  尼采極其重視語言對於哲學和哲學家的影響。他說: "哲學家受製於語言之網。"轉引自W·格布哈德: 《尼采的整體主義》,第123頁。他甚至提出一個假說: 語言預先决定了哲學的發展;哲學家所屬的語言譜係或類型預先决定了他的世界觀類型;語言的親緣關係預先决定了哲學的傢族類似。"正是在存在着語言親緣關係的地方,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是: 由於語法的共同哲學(我是指由於共同語法功能的無意識支配和引導),從一開始就為哲學係統的相同發展和次序做好了一切準備;同時,通往其他可能的世界觀的路也就被堵死了。"《善惡的彼岸》第20節。《尼采全集校勘學習版》,第5捲,第34頁。例如,同屬印歐語係的印度、希臘、德國,其哲學就存在着奇特的傢族類似現象;而與印歐語係或穆斯林語係的哲學家相比,主語概念發展得很差的烏拉爾阿爾泰語係的哲學家多半會用另一種眼光看世界,在另一條路上探索。關於地球上不同語言結構類型的成因,迄今尚屬未知。尼采僅限於指出: 語言和概念係統是在"遠古時代靈魂的總體事務"中産生的,"一定語法功能的魔力就是生理學價值判斷和種族前提的魔力"。也就是說,確定了哲學之發展的語言譜係或類型形成於遠古時代,與先民生存條件的差異有關。就此而論,哲學的發展便不成其為發展,哲學家被語言的魔圈牢牢套住,"始終在一種無形魔力支配下重新兜同一個圈子",而哲學活動則成了"一種最高級的返祖現象"。《善惡的彼岸》第20節。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總序第2節:自序
第3節:概論(1)第4節:概論(2)
第5節:什麽是虛無主義第6節:不速之客的到來(1)
第7節:不速之客的到來(2)第8節:上帝死了
第9節: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1)第10節: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2)
第11節: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3)第12節:科學與虛無主義(1)
第13節:科學與虛無主義(2)第14節:現代的雙重陰影(1)
第15節:現代的雙重陰影(2)第16節:現代的雙重陰影(3)
第17節:神話的毀滅和形而上學的興起(1)第18節:神話的毀滅和形而上學的興起(2)
第19節:形而上學的虛無主義實質(1)第20節:形而上學的虛無主義實質(2)
第21節:形而上學的虛無主義實質(3)第22節:形而上學的虛無主義實質(4)
第23節:形而上學的原型和虛無主義的發端(1)第24節:形而上學的原型和虛無主義的發端(2)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