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皇家医事   》 立储之忧害健康(1)      屈维英 Qu Weiying

  康熙帝8岁登基,在位61年,享年69岁,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从清宫医案可以看出,如果康熙晚年能少一些烦恼,以他先天的禀赋和体魄,寿过古稀应该不是一件难事。
  据清宫医案记载,康熙帝废太子那年55岁,患了中风,肝火旺盛,头晕目眩。58岁时,天坛大祭行礼,康熙帝步履艰难,两旁需人搀扶方能行走站立。60岁时,因为怒气伤肝,心动过速,命悬一线。62岁时,手脚麻木,连写字都发生困难,但仍坚持工作,他说:“朕以右手病,不能写字,用左手执笔批旨,断不假手于人。”64岁时,出现心力衰竭现象,头眩足肿,遍身沉重,步履维艰,心中烦躁,又添加写字手颤等证状。65岁时,不能听政,卧病两月,容颜憔悴,身体羸瘦,行动困难。随后病情逐渐加重,太医屡治不见明显效果。到了69岁,人们准备为他庆祝70大寿的时候,他却一病不起,“龙驭上宾”,结束了他长达61年的皇帝生涯。
  在康熙帝的一生中,最早影响其健康状况的莫过于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的驾崩,祖母的去世使他失去了精神上的依托。
  8岁登基的康熙帝从小父母双亡,孤独的他是在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的支持、抚育下成长起来的,并克服政治生涯中的一道道艰难险阻,才一步步走向了辉煌的顶点。康熙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孝庄太皇太后一病不起,康熙帝非常忧虑,昼夜守候在慈宁宫,“检方调药,亲侍饮肴”,“衣不解带,寝食俱废”。当祖母病情危笃时,他悲痛难忍,声泪俱下。他在为祖母而祈祷的祭文中写道:“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臣断不能致有今日。”孝庄太皇太后驾崩后,康熙帝表示为祖母服丧27个月……服丧期间,他于宫中仍穿粗布衣服,白天黑夜衣带不解,在小室内侍丧。繁复的奉安仪式没完没了地在清东陵举行,康熙帝悲痛的泪水流了十多天才返回北京,终因流泪过多而“目昏”。
  及至晚年,康熙的健康状况也不够理想。那么,一个先天良好而又深谙养生之道的皇帝,为什么没有活过“古稀之年”呢?究其原因,这固然与当时的医疗条件和社会环境不无关系,但从内因来看,则主要是“立储风波”严重搅乱了他的身心,使他在肉体和心理上都不堪重负。
  康熙一生妻妾成群,子女众多。他第一个儿子出生时,自己只有13周岁半,最后一个儿子出生时,他已经65岁了,其长子和末子之间相差54岁。据史书记载,他的经过册封的后妃共有55人,为其生育过子女的妻妾有40人,共生育皇子35个、皇女20个。但多子却没有给康熙带来多福。
  在康熙的政治生涯中,“立储”一事始终困扰着他。
  1676年1月27日,清廷平定三藩的战事正在紧张进行,年仅22岁的康熙帝就出人意料地宣布,立皇后赫舍里氏生的刚刚18个月的皇次子胤礽为皇太子。胤礽前面有皇长子胤祉,已经5岁,按朝廷定制不能立胤礽为太子。但由于皇帝深爱赫舍里氏,又由于她因难产而死亡,皇帝便把对皇后的一腔深情寄托在胤礽身上,有些时候甚至对其有点娇惯和放纵。
  康熙在这项建储诏令中强调说,此乃“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据说,皇太子胤礽20岁刚出头就已能代替父皇处理朝政了,后来,皇太子随康熙亲征噶尔丹,表现出色,皇太子的侍臣及朝廷大臣对他都有口皆碑。
  但立太子后所产生的皇帝与皇太子之间、太子与其他皇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以各皇子为核心的利益集团也蠢蠢欲动,与此同时,皇太子胤礽身上的一些弱点也渐渐暴露出来。
  皇太子胤礽本来聪明过人,由于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处处与众不同,这种特殊的地位,加上周围人的阿谀奉承,使他渐渐忘乎所以,目空一切,并变得骄奢淫逸、暴虐不仁,这一切使得一直对太子察颜观色的康熙帝非常痛心和失望。于是,帝党和太子党之间的矛盾逐渐产生并逐渐激化。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皇家医事》目录作者自序(1)作者自序(2)作者自序(3)
清代对太医院的完善种痘战胜天花恶魔(1)种痘战胜天花恶魔(2)为儿童种痘防治天花(1)
为儿童种痘防治天花(2)活血化瘀广泛运用(1)活血化瘀广泛运用(2)帝王也需用猛药(1)
帝王也需用猛药(2)医疗护理方法多(1)医疗护理方法多(2)医药理论建树卓越(1)
医药理论建树卓越(2)药材地道要讲究地道药材为什么疗效好重视未病控病情(1)
重视未病控病情(2)中医治西人中西医药的主要差别临终救命生脉散(1)
第   [I]   II   [III]   [IV]   [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