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孔學感悟集:論語力 》
第61節:裏村先生訪談於丹(3)
於丹 Yu Dan
孔健 Kong Jian
裏村:中國春秋時代,諸侯林立,亂世興亡,社會變化很快,那個時代需要孔子那樣四處遊說倡導理想主義的布道者,那個時代與今天是否存在有相同相似之處呢?
於丹:我想,這完全不同。我不想做這種簡單的比照,因為現在與那時已經相隔兩千多年了。那時的社會制度是一種諸侯國、諸侯割據的春秋時代;而現在不管日本還是中國都處在以法律為核心的一種現代生活保障時代。
今天大傢所說的地球村,就是全球一體化,就是我們這種文明的參照係數大大增多了。我一直認為《論語》也罷,還有現代文明、西方文明,它會是我們的一種文化力量,但不是唯一性的。我並不因為我講《論語》而過分誇大中國儒傢思想的力量。因為我們今天不應誇大任何一種文明的力量,沒有任何一種力量就足以拯救當代整個世界,衹有多元文化的共生並長纔是健康的。所以,我講了儒傢,還會講道傢,講完《論語》還講《莊子》,講完儒、釋、道之後,我還會講戲麯。中國有戲麯,日本也有,都有很發達的戲劇傳統。所有的文化藝術加在一起就是一種文明的力量,在我個人的價值觀中,我從來就是反對一元化的。就傳統文化的遠景來講,我希望文化的多元化發展,不希望衹是儒傢文化的簡單回歸,不希望把東方文化看作是我們唯一的根本或是源泉。
裏村:不過,日本有人講,於丹很像2500年前的孔子,現在為中國人設講壇,講經布道,引導《論語》走嚮流行並為大傢在精神上找到了一種平衡。
於丹:我很喜歡你講的"平衡"這個詞。
裏村:於丹教授,你說學《論語》是正面登山,可以知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而學《莊子》是從後山上攀登,中途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可以看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
於丹:我說的登山,這是我打的一個比方。《論語》就是登泰山的前山,一路拾級而上,道路兩側有很多碑刻銘文,多講古聖先賢教誨令人肅穆;而後山卻是自然風光,蒼鬆翠柏郁郁葱葱,山花開時絢麗多彩,令人心曠神怡。所以,前山就是《論語》所提倡的那種君子的學習風範,要讓人去學禮儀、學仁愛,就是儒傢的踐行之路,它教給我們如何行走,去接受思想的痛楚。而後山就像莊子所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共往共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所以它會在一種自然的秩序裏面,完成人自我生命的一種建設,它是充實的。這就是道傢給我們的一片天空,它教給我們實現自我後的超越,它教我們擺脫功利心的羈絆,達到心遊萬仞。
裏村:你的這種"左手孔子、右手莊子"的平衡見解是從哪裏來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1) | 第2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2) | 第3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3) | 第4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4) | 第5節:序一 為日文版《論語力》出版所作的序言(1) | 第6節:序一 為日文版《論語力》出版所作的序言(2) | 第7節:序二 中國出現"於丹現象"的背景(1) | 第8節:序二 中國出現"於丹現象"的背景(2) | 第9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1) | 第10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2) | 第11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3) | 第12節:於丹《論語》扶桑行(1) | 第13節:於丹《論語》扶桑行(2) | 第14節:於丹《論語》扶桑行(3) | 第15節:於丹《論語》扶桑行(4) | 第16節:於丹《論語》扶桑行(5) | 第17節:於丹日本講座(1) | 第18節:於丹日本講座(2) | 第19節:於丹日本講座(3) | 第20節:於丹日本講座(4) | 第21節:於丹日本講座(5) | 第22節:於丹日本講座(6) | 第23節:於丹日本講座(7) | 第24節:於丹日本講座(8)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