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 寫在時空縫隙裏的感悟:人在時空之間   》 第61節:改善西部自然環境(2)      葛劍雄 Ge Jianxiong

  可見自古以來,西部從來沒有過整體性的“秀美山川”,衹有局部的、階段性的良好環境。例如在農耕社會的初期,黃土高原曾因氣候適宜,土壤疏鬆,容易開墾而成為文化搖籃,但一旦植被破壞、人口增多,加上氣候變遷,就顯示其先天的不足。西部大多數地方的生態平衡本來就十分脆弱,能夠負載的人口和牲畜數量有限,超過了極限,平衡自然就遭到破壞。從農耕人口在公元前2世紀後期遷入河西走廊起直到清朝中期,人口一般都不超過100萬,祁連山的雪水當然綽綽有餘,富餘的水還能流入居延澤,供它周圍人口的生活和農耕。而現在河西走廊的人口已經達到幾百萬,農業灌區的人口密度已超過750人/平方公裏,還要輸出供三四百萬人口需要的糧食;更需要大量的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哪裏還有水流得到額濟納旗去?居延澤怎麽會不幹涸?我們也不難計算,究竟是祁連山的水少了,還是人類用得多了?
  同樣,從史料記載看,羅布泊一帶的景觀在以往二千多年間並沒有明顯的變化。但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塔裏木的河水被大量截留,用漫灌的方式大種水稻,創造“塞外江南”,以至下遊經常斷流。斷了水源,地處內陸幹旱區的羅布泊當然會幹涸。塔裏木河下遊成了幹河床,再加上大量砍伐,鬍楊和紅柳林當然會消失。一片衹能負載一二千萬頭牛羊的草原現在要負載一億多頭,加上幾倍的人口,差不多連草根都刨了,哪裏還會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
  所以我認為,我們不應該片面誇大西部自然環境本身的變化,將古代的西部描繪為一幅田園牧歌的風光,也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如何“重建秀美山川”,在植樹種草、堵沙治沙、開闢新水源等方面做太多的文章。西部的山川本來就不是完全秀美的,難道還能重建出一個來?就是要恢復古代的狀況,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植樹種草固然有涵養水土、調節氣候的作用,但樹和草本身要消耗水,在過於幹旱的地方離開了人工灌溉根本活不了,等不到起積極作用就産生了大量消極作用。即使能治的沙也得講究經濟成本,何況多數沙是治不了的。至於開闢新水源,往往衹是一種資源的透支或預支,無異飲鴆止渴,並非長久之計。
  西部環境的問題,說到底,就是人口與資源、特別是水資源如何平衡。在20世紀以前,西部的人口數量有限,幾乎沒有農牧業以外的生産方式,即使出現過短時期的過度開墾或其他破壞行為,多數情況下沒有超過水和其他資源能供給的限度。不時爆發的天災人禍一次次推遲了人口高峰的出現,人類生命財産的慘重代價意外地換來了環境的休養生息。如“陝甘回亂”曾經使一些局部地區人口滅絶,完全荒蕪,重新成為無人區。數十年後,其中一些地方成了長滿“梢林”(次生林),甚至成為當地的“江南”。而當人口激增,工農業和生活用水以更快的速度遞增時,水和其他資源就會捉襟見肘,終於面臨枯竭,引起環境的惡化。西部的當務之急,是如何使環境不要進一步惡化,通過休養生息,逐步恢復人口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良性平衡。
  在短期間內,我們無法使西部的人口數量減少,也不可能遷往外地。但同樣數量的人口,實行不同的生産和生活方式,耗用的水和其他資源是不同的。因此,調節人口的生産和生活方式,減輕對已經十分脆弱的環境的壓力,是改善西部自然環境的關鍵。
  首先應該對西部可以利用的水、森林、草嘗土地等基本資源進行精確統計,根據現有人口及其發展趨勢作出合理的規劃與配置。對不宜居住地區和生態環境極其惡化地區內的人口要堅决遷出,采取切實措施吸引和鼓勵遷入適宜地區。
  大幅度地調整産業,耗水多的工業和農業應該停産,或者轉出西部缺水地區。如果水資源計為成本,西部缺水地區的工農業生産基本是沒有經濟效益的,離開了政府的補貼根本無法生存,並且衹會加劇對環境的破壞。大幅度降低草原的載畜量,改變粗放的放牧方式,逐步以復合飼料取代青飼養,發展密集型、工業化的飼養業和畜産品深加工。西部本地無法消化這些富餘勞動力,應該由中央政府從東部引入勞動密集型、加工型産業,或者有計劃地將這些勞動力輸往東部,或者投入興建大規模的基建工程,包括下面提出的城市化建設。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中國的形成(1)第2節:中國的形成(2)
第3節:中國的形成(3)第4節:從天下到世界(1)
第5節:從天下到世界(2)第6節:從天下到世界(3)
第7節:從天下到世界(4)第8節:中國與世界(1)
第9節:中國與世界(2)第10節:秦朝的疆域 西漢的疆域
第11節:“中興”和動蕩:東漢的疆界變遷第12節:舟車萬裏同:唐前期疆域圖
第13節:四海混一遠逾漢唐:元朝疆域的形成第14節:空前的疆域空前的統一:清朝的疆域
第15節:唐朝的長安和洛陽第16節:大汗之城中國首都:大都
第17節:尊重歷史,立足現實(1)第18節:尊重歷史,立足現實(2)
第19節:尊重歷史,立足現實(3)第20節:對中國歷史疆域的敘述應該嚴格按照歷史事實
第21節:古地圖何以絶跡 地圖是誰用的第22節:中國在地圖上的位置 來自外國的製圖知識
第23節:得天下與治天下第24節:杯酒釋兵權之後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