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宋詞鑒賞辭典   》 阮閱      夏承燾 Xia Chengdao

  生平簡介
  阮閱(生卒年不詳)原名美成,字閎休,號散翁、鬆菊道人,舒城(今屬安徽)人。元豐中進士,知巢縣。宣和中知郴州,作《郴江百詠》。建炎元年(1127)以中奉大夫知袁州。喜吟詠,時號阮絶句。事跡參見《桐江集》捲四、《詩話總龜考》與《郴江百詠序》。著有《詩話總龜》十捲。吳曾稱他“能為長短句,見稱於世”(《能改齋漫錄》捲一七)。
  ●眼兒媚
  阮閱
  樓上黃昏杏花寒,斜月小欄幹。
  一雙燕子,兩行徵雁,畫角聲殘。
  綺窗人東風裏,無語對春閑。
  也應似舊,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阮閱詞作鑒賞
  這首詞寫的是與一營妓相戀又分別之後的無盡相思,語淡而情深。
  首句交待登樓望月的時間與地點。黃昏,指登樓時刻;杏花寒,謂登樓季節。據《花候考》,雨水這個節氣中,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其時當二月。但這裏兼有描寫環境的作用,故而於清冷中顯出幽美。詞人獨上層樓,極目天涯,無邊思緒,自會油然而生。何況登樓之際,春寒料峭,暮色蒼芒,一鈎斜月,映照欄幹,這種環境,多麽使人感到孤單凄涼。下面三句,寫登樓所見所聞。“一雙燕子,兩行徵雁”,含意深長。燕本雙飛,雁慣合群,特寫“一雙”、“兩行”,反襯詞人此際的孤獨。耳邊還傳來城上的畫角聲,心情之凄楚,可以想見。上片寫景,然景中有情,情中見人。
  下片由寫景到抒情。此情是懷人之情,懷人又從懸想對方着筆。“綺窗”,謂雕飾華美的窗欞。唐王維《扶南麯歌辭》雲“朝日照綺窗,佳人坐臨鏡”,把佳人與綺窗分作兩句,意境優美;阮閱此詞則將綺窗與人合併一起,徑稱“綺窗人”,語言更加濃縮,形象更加鮮明。仿佛詞人從這熟悉的華美的窗口透視進去,衹見其人亭亭玉立於春風之中,悄然無語。這裏的“無語”,實際上就是深思:“春閑”,實際上是春愁。就中可以看出,窗內人是一個深於情的女子。結尾兩句“盈盈秋水,淡淡春山”,謂佳人眼如秋水之清,眉似春山之秀。前面着以“也應似舊”一句,詞情頓然跳出實境,轉作冥想之筆。
  這首詞收放有度,過渡自然,結處更見功力。以舊時慣見的形象做底色,佳人山水般秀目間藴藏着纏綿之思,迷離徜徨,有餘而不盡之妙。
  ●洞仙歌·贈宜春官妓趙佛奴
  阮閱
  趙傢姊妹,合昭陽殿。
  因甚人間有飛燕?
  見伊底,盡道獨步江南,更江北、也何曾慣見。
  惜伊情性好,不解嗔人,長帶桃花笑時臉。
  嚮尊前酒底,得見些時,似恁地、能得幾回細看?
  待不眨眼兒覷着伊,將眨眼底工夫,剩看幾遍。
  阮閱詞作鑒賞
  此為作者贈官妓趙佛奴之作。詞中盛贊趙氏的美貌及作者對她的愛戀。全詞語言俚俗潑辣,感情坦率直露,堪稱元麯的先聲。
  上片起首三句,先贊美趙佛奴象趙氏姊妹燕、合德一樣美貌,不應生活民間,而應居住後妃的宮殿裏。這裏用典:趙飛燕趙合德姊妹東漢成帝時官人,成陽侯趙臨之女,善歌舞。這裏用典非常確切,趙傢姊妹姓趙,佛奴也姓趙;趙傢姊妹善歌舞,佛奴亦善歌舞。此基礎上,詞人又把昭陽殿與人間作了對比,意思是趙佛奴當官妓是委屈了她,憑她的美貌,應當享受後妃的待遇。這種抑揚結合的方法,目的仍於揚。下面是以江北與江南對比,“見伊底”,猶今語“見她的”,底即的,這和下片的“恁地”,都是宋時方言。這幾句是說,凡是見到她的人,都說她色藝雙絶,獨步江南。但詞人認為即使把江北也算上,也很少見到這樣的美人。過片三句先從趙佛奴本人寫她的美,再從別人對她的反映,烘托她的美,並且抒寫了詞人對她的愛戀。詞人說趙佛奴不僅容顔長得嬌,而且性情生得好。她從不使小性子,總是臉帶微笑,燦若桃花。此三句,廖廖數筆,便把人物的形象活靈活現地描繪出來。“嚮尊前”幾句寫他們酒席筵前相見,從而點出了各自的身份。因為作者是詞客,故佛奴為之歌舞以侑觴。可是趙佛奴長得太美了,以致詞人顧不上飲酒,衹是不停地嚮她註目,被她深深地吸引住了。“似恁地”,意猶似這般。“恁地”,如此、這樣。“能得幾回細看”一語,把詞人抓緊時機、細心審美的心情和盤托出。結拍三句,用誇張的手法,繪神繪色地寫詞人看這美女,連眼睛也不眨一眨,為的是把眨眼的工夫省下來,好多看上幾眼,以此表現詞人愛美之切之深,亦反襯出趙佛奴之美豔絶倫。
  詞中寫趙佛奴的美貌,表現技巧上與漢樂府《陌上桑》頗為類似,多角度、多側面地烘托、渲染出美人容顔之秀麗。作者善於運用誇張手法,以癡語、無語突出詞人對於趙佛奴鐘情之深、愛戀之切。這樣的語言最能揭示人物心靈,可謂拭盡鉛華,盡露本色,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言王禹稱寇準錢惟演
陳堯佐潘閬林逋楊億
陳亞夏竦范仲淹柳永
張先晏殊張昪石延年
李冠宋祁梅堯臣葉清臣
歐陽修王琪解昉韓琦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