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我的父親張恨水 》
第61節:在“文化大革命”中(2)
張伍 Zhang Wu
地的女兒,老人顫抖着手,艱難地握筆,親手寫信,竟寫了一夜!誰看了這樣的信,都會為之感動得淚下。
1966年7月,我們工作組奉命中斷了甘肅的“四清”,回到北京。剛下火車,在火車站還沒有禦下行裝,耳畔就響起了“打倒”之聲,有人已被“揪”出來了。過了不久,就是那令人不寒而慄的“八月恐怖”。在這不正常的日子裏,是非完全顛倒,父親的老友無一幸免,全都被“揪”出來,關進了“牛棚”。這些事情,我們都瞞着有病在身的父親。兄妹們用溫情織成了一張薄薄的紗網,遮圍着父親,不讓他受到外界的刺激,因為他太虛弱了,經不得半點傷害。儘管是無“班”可上,但是每
天我們還得到單位去“搞”批鬥,每天早上去,都是提心吊膽,因為不知何時大禍臨頭,被“揪”出來隔離審查,好不容易熬到了下班,匆匆趕回傢。看到老父親安然無恙,纔算鬆了口氣。
就在這惶然不可終日的煎熬中,附近高喊“打倒”、“砸爛”的喧囂聲浪,還是時時傳進我傢的小院。緊挨着我傢的左鄰右捨都遭到了“抄傢”的厄運。聽着隔壁傳來的叫駡聲、鞭打和翻箱倒櫃的嘈雜聲,讓人心驚肉跳,毛骨悚然,我們實在害怕“紅衛兵”走錯了門或是興之所至,來“造一下反”,年老病弱而又倔強的父親,不知會有什麽冒犯的舉動?那後果是太可怕了。天真年幼的小弟弟則在院裏高唱革命歌麯,雖然遭到傢人的製止,但是我們懂得他是在用天真可笑的幼稚行動來保護父親,也可說是“用心良苦”。
瘋狂的抄傢之風,愈颳愈烈,父親的書如《四部備要》及他著作,按照那時的標準,不是“毒草”也是“四舊”,無疑都是“破”的對象,我們不得不有所準備。
父親的書太多了,藏也無處可藏,扔也無處可扔,送也無處可送。那個時候,人人自危,個個害怕,誰都處在“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之際,這些書會給你帶來滿門查抄之禍,避之猶恐不及,誰敢惹火燒身?膽小一些的親友,把父親的書都燒了,就連一位在我傢40多年的老奶媽,也不敢收藏它,說是農村也不安全,轉移農村也行不通,衹好把父親的主要著作和他最喜歡的書藏起來,其餘的衹好聽天由命了。父親自己曾有句云:“手澤無多惟紙筆,”這是父親一生的心血,一定要把它藏好,豁出去了,就把它藏在傢裏,不過我把書的封面撕了,父親的詩稿集《病中吟》、《閑居吟》的封皮也撕去了,反正紅衛兵是一群不學“有術”的造反派,一旦被“抄”出來,就說是我寫的,也許能僥幸混過去,當時就是這樣想的,父親的這百十本書把我折騰苦了。內子幫我把書用油布包起來,藏在煤缸裏,父親說這樣會弄髒的。
我又把書藏在床底下,父親又說這樣會弄潮了。於是在這炎炎的8月,從早到晚,搬來搬去,弄得我渾身是土,渾身是汗。父親跟在後面,總說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行。最後,我衹好把書依然放在舊書櫥裏,外面貼上白紙,算是“藏”好了。事後,我這“聰明絶頂”的藏書術,被全家傳為笑柄,他們說“應該在貼上的白紙上,大書‘此地無書’,才能載進‘新笑林廣記’!”我衹能苦笑着說:“那時候人都嚇糊塗了,自然做的是糊塗事!”
當時,父親的主要著作由我保存,他手寫的詩稿,由二傢兄藏在他的辦公室裏,二傢兄到湖北幹校後,又轉由我保存。其餘的書,三傢兄、大捨妹也曾分散地保存了一兩本,免得一人出事,書被“一網打盡”。我把這上百本書,放在一個行李袋裏,從此,我和父親的著作便形影不離了。當時並沒有想到他日再版,這是一個不敢奢望的事情,雖然日後它成了《張恨水全集》出版的基礎。不過在那恐怖的日子裏,我還是清醒地認識到,這是父親留給我們最珍貴的手澤,是他一生的心血,也是我傢的全部“財産”!要作為傳傢寶,一代傳一代地保存下來。
說來令人難以置信,在“橫掃一切”的狂風惡浪席捲下,父親的老友全都被整得死去活來,有的被遣送回無親無友的原籍,有的被整得跳了什剎海,而父親卻“幸免於難”,沒有被當面批鬥,甚至連傢也沒被“抄”,這種“奇跡”,看似意外,實則有因。首先是他所在單位中央文史館的保護,因為按照當時是非顛倒的標準,文史館自然是“洪洞縣內無好人,”大傢“彼此彼此”。於是中央文史館把招牌摘去,囑咐館員們都不要來上班,讓“造反者”無從尋覓。其二是父親生性淡泊,不喜歡拋頭露面,誠如他自己詩句所云:“如今悟得為人理,少嚮輸贏角逐中。”加之有病,更是深居簡出,風頭不健,不是“首當其衝者”,正所謂“因病得福”。其三,也是最主要原因,那就是母親的好人緣兒,母親一嚮樂善好施,急人危難,凡是有求者,莫不慷慨相助,附近的左鄰右捨,傢傢都得過她的錢與物相助,這就是父親贊美母親詩句所云的“遇人遙遠給春風”的原由。尤其多虧了街道主任李嫂。李嫂在家乡時,其夫在我傢做廚師,在母親的勸說下,他纔回傢接李嫂出來。而且臨行前,母親給他做了新衣,買了禮物,好讓他體體面面地回鄉。李嫂到了北京,母親讓他們夫妻住在我傢前院,還不收房租,解放後,母親又給了他們一筆錢,讓他們可以開個小店為生。當“紅衛兵”要來抄傢時,上面已有規定,需“三結合”,就是經單位、派出所、居委會三方批準,李嫂在居委會對前來的紅衛兵說:“張先生傢我知道,他們是好人,除了書,沒有別的!”由於街道的保護,我們的傢居然成了濁浪襲來中的避風港,父親纔得以“安全無恙”。可見就在那陰晦凄冷的風雨中,也依然有澆滅不熄的人性之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團结出版社 |
|
|
第1節:序言 | 第2節:從張戴氏太夫人說起(1) | 第3節:從張戴氏太夫人說起(2) | 第4節:江南水鄉的學童生活(1) | 第5節:江南水鄉的學童生活(2) | 第6節:江南水鄉的學童生活(3) | 第7節:老書房的苦澀記憶(1) | 第8節:老書房的苦澀記憶(2) | 第9節:青年時代的摯友(1) | 第10節:青年時代的摯友(2) | 第11節:青年時代的摯友(3) | 第12節:青年時代的摯友(4) | 第13節:主編《夜光》與《明珠》(1) | 第14節:主編《夜光》與《明珠》(2) | 第15節:主編《夜光》與《明珠》(3) | 第16節:《春明外史》的“外史”(1) | 第17節:《春明外史》的“外史”(2) | 第18節:《春明外史》的“外史”(3) | 第19節:民國的“《紅樓夢》”(1) | 第20節:民國的“《紅樓夢》”(2) | 第21節:民國的“《紅樓夢》”(3) | 第22節:熱鬧非凡的《啼笑因緣》現象(1) | 第23節:熱鬧非凡的《啼笑因緣》現象(2) | 第24節:熱鬧非凡的《啼笑因緣》現象(3)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