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疏證 》
第61節:泰伯篇第八(2)
楊樹達 Yang Shuda
樹達按:葉公稱白公勝為亂,而子西則稱勝為勇,亂非勇而與勇至相似故也。
直而無禮則絞。
《陽貨篇》曰:子曰: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
《子路篇》曰: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樹達按:本章言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而《陽貨篇》則曰,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勇之弊同為亂,直之弊同為絞。然則二章義實同。特彼言不好學,舉其因,此章言無禮,明其果,為異耳。此知不好學者正謂不學禮也。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
《學而篇》曰: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毛詩?小雅序》曰:《伐木》,燕朋友故舊也。自天子至於庶人,未有不須友以成者。親親以睦,友賢不棄,不遺故舊,則民德歸厚矣。
《微子篇》曰: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
《荀子?宥坐篇》曰:孔子曰:吾有鄙也,去其故鄉,事君而達,卒遇故人,曾無舊言,吾鄙之。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啓予足!啓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孝經》曰:子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禮記?祭義篇》曰:樂正子春下堂而傷其足,數月不出,猶有憂色。門弟子曰:“夫子之足瘳矣,數月不出,猶有憂色,何也?”樂正子春曰:“善如爾之問也。吾聞諸曾子,曾子聞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無人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故君子頃步而弗敢忘孝也。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憂色也。”(《大戴禮?曾子大孝篇》、《呂氏春秋?孝行覽》文略同。)
《論衡?四諱篇》曰:先祖全而生之,子孫亦當全而歸之。曾子重慎,臨絶效全,喜免毀傷之禍也。
《禮記?檀弓上篇》曰:子張病,召申祥而語之,曰:“君子曰終,小人曰死,吾今日其庶幾乎!”
樹達按:此事與曾子正同。可見孔門弟子之於學,至死不息,大都皆爾,不惟曾子一人也。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新序?雜事一篇》曰:楚共王有疾,召令尹曰:“常侍蘇與我處,常忠我以道,正我以善。吾與處,不安也;不見,不思也。雖然,吾有得也。其功不細,必厚爵之。申侯伯與處,常縱恣吾。吾所樂者,勸吾為之;吾所好者,先吾服之。吾與處,歡樂之;不見,戚戚也。雖然,吾終無得也。其過不細,必亟遣之。”令尹曰:“諾。”明日,王薨。令尹即拜蘇為卿,而逐申侯伯出之境。曾子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言返其本性,共王之謂也。
《史記?滑稽東方朔傳》曰:至老,朔且死時,諫曰:“《詩》雲:‘營營青蠅,止於蕃;愷悌君子,無信讒言。讒言罔極,交亂四國。’願陛下遠巧佞,退讒言。”帝曰:“今顧東方朔多善言。”怪之。居無何,朔果病死。《傳》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此之謂也。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顔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
《禮記?冠義篇》曰: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顔色,順辭命。容體正,顔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
又《表記篇》曰:子曰:“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憚也,言足信也。”
又《玉藻篇》曰:君子之容舒遲,見所尊者齊。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頭容直,氣容肅,立容德,色容莊,坐如屍,燕居告溫溫。
《韓詩外傳?捲九》曰:傳曰:孔子過康子,子張、子夏從,孔子入坐,二子相與論,終日不决。子夏辭氣甚隘,顔色甚變。子張曰:“子亦聞夫子之議論邪?徐言 ,威儀翼翼,後言先默,得之推讓。巍巍乎,蕩蕩乎,道有歸矣。小人之論也,專意自是,言人之非,目扼腕,疾言噴噴,口沸目赤。一幸得勝,疾笑嗌嗌,威儀固陋,辭氣鄙俗。是以君子賤之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
|
|
第1節:前 言 | 第2節:陳寅恪序 | 第3節:自 序 | 第4節:學而篇第一(1) | 第5節:學而篇第一(2) | 第6節:學而篇第一(3) | 第7節:學而篇第一(4) | 第8節:學而篇第一(5) | 第9節:學而篇第一(6) | 第10節:學而篇第一(7) | 第11節:學而篇第一(8) | 第12節:學而篇第一(9) | 第13節:學而篇第一(10) | 第14節:為政篇第二(1) | 第15節:為政篇第二(2) | 第16節:為政篇第二(3) | 第17節:為政篇第二(4) | 第18節:為政篇第二(5) | 第19節:為政篇第二(6) | 第20節:為政篇第二(7) | 第21節:為政篇第二(8) | 第22節:八佾篇第三(1) | 第23節:八佾篇第三(2) | 第24節:八佾篇第三(3)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