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路遙十五年祭   》 第61節:第二輯憶念(21)      李建軍 Li Jianjun

  劉靜譯
  真正的文學與優秀的作傢
  --論幾種文學偏見以及路遙的經驗
  李建軍
  很多時候,讓一個簡單而樸素的真理被所有人認同和接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這個真理如果與文學有關,似乎就更難讓它成為一種普遍共識。本來,文學是一種應目會心的藝術,而關於文學的知識,也大都是目擊道存的常識,既不神秘,也不深奧,然而,正是這些常識,卻常常是言人人殊,異見迭出。例如,什麽樣的文學,纔是真正的文學?什麽樣的作傢,纔是優秀的作傢?這些問題,似乎並不復雜,似乎很好解答,但實際的情形,卻是聚訟紛紛,莫衷一是。
  相對主義者會這樣回答:"文學是一種反本質主義的藝術樣式。作為一種'現象',它是衹可描述而不可界定的。文學就是你感受到的那種'特殊'的樣子,就是你所理解的那個'具體'的樣子。因此,如何認識文學的真假,如何判斷作傢的優劣,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並無一定之規。"
  然而,這樣的取消主義態度,並沒有說明問題,因為,在那些優秀的作傢身上,總有一些共同的東西,正是這些共同的東西,使他們的作品能夠剋服種族、地域、時代、信仰、性別、年齡等復雜因素的窒礙,贏得讀者普遍的認可和長久的熱愛。事實上,關於文學的真假和作傢的優劣,人們已經從由經典文本提供的可靠經驗中,提領、歸納出一些重要的判斷尺度和批評原則,而這些尺度和原則,已經成為我們進行文學認知和評價的可靠的基礎和必要的前提。
  唯美主義者會這樣回答:"文學是一種純粹的審美現象,是超功利的、無目的的,與道德、宗教、政治和價值領域的事情毫不相幹。因此,作傢倘若想成為優秀的作傢,文學想成為真正的文學,就必須把'如何寫'當做問題的全部,唯一應該關心的是語言、技巧等藝術形式方面的問題。"
  這種飲風餐露的"唯美主義"觀念,無疑是一種狹隘而片面的見解。完全沒有倫理內容的"純粹"的審美活動,是不可想象的,因為,衹要是經由人的心靈産生的事物,或多或少,都包含着人的情感態度,都潛含着人的道德反應,都存在一個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的問題。事實上,在那些真正的作傢看來,與認知相關的"真",與倫理相關的"善",與詩意相關的"美",乃是三位一體,密不可分的。例如,莎士比亞就在《十四行詩》(第105首)中說:"'美、善和真',就是我全部的題材,'美、善和真',用不同的詞句表現;我的創造就在這變化上演纔,三題一體,它的境界可真無限。"(《莎士比亞全集》,第11捲,第263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4月)
  "身體寫作"者會這樣回答:"文學就是'欲望'的別名,就是'身體'的鏡像,或者按照一位作傢在一篇題為《你是一條魚》的序文中提供的信息:'文學就是性!'而'道德詩意'和'倫理境界'則是一些與文學無幹的偽概念,本質上是壓抑甚至扼殺生命激情和創造活力的。因此,一個優秀的作傢應該關心的,就不是價值和意義領域的問題,而是人的'肉身',是人的感官體驗,尤其是性的壓抑和苦悶,而真正的文學,天經地義地就是釋放裏比多等內在壓抑的秘密通道。"
  這種停留於"原始群"時代的觀點,本來不值一駁,然而,真是令人費解,它竟然是我們時代最為囂張的一種文學理念。其實,除非一個作傢承認自己屬於完全與衆不同的"另類",否則,他的"身體"裏必然有一個已經"人化"的靈魂,而他的'肉身'的苦悶和焦慮,也必然要從心靈這個"鏡像"上反映出來,必然要被升華為精神意義上的復雜感受。如果非得把文學變成"身體"的奴隸,非得通過渲染"性"來吸引別人的註意力,來表現自己敢於墮落的瀟灑和敢於無恥的勇氣,那就不僅顯示着作傢精神的貧睏和危機,似乎也在證明着"身體"的病變,踐踏着"身體"的尊嚴。當然,作傢應該關心一切與人相關的事情,但是,一個優秀的作傢,更傾嚮於在更高的意義上關心人,更傾嚮於把文學當做與讀者的道德升華、人格發展和精神拯救密切相關的事業。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新世界出版社
第1節:人們為什麽懷念路遙(代序)第2節:第一輯歷程(1)第3節:第一輯歷程(2)第4節:第一輯歷程(3)
第5節:第一輯歷程(4)第6節:第一輯歷程(5)第7節:第一輯歷程(6)第8節:第一輯歷程(7)
第9節:第一輯歷程(8)第10節:第一輯歷程(9)第11節:第一輯歷程(10)第12節:第一輯歷程(11)
第13節:第一輯歷程(12)第14節:第一輯歷程(13)第15節:第一輯歷程(14)第16節:第一輯歷程(15)
第17節:第一輯歷程(16)第18節:第一輯歷程(17)第19節:第一輯歷程(18)第20節:第一輯歷程(19)
第21節:第一輯歷程(20)第22節:第一輯歷程(21)第23節:第一輯歷程(22)第24節:第一輯歷程(2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