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老俗事   》 第61節:扇子的學問(1)      周簡段 Zhou Jianduan

  扇子的學問
  扇子,是北京人度炎夏而愛不釋手的寵物。伏天裏,雖說人人手中都搖着一把扇子,但由於性別、年齡、職業和文化修養的不同,所用的扇子亦各有別。
  用蒲葵葉稍事加工即成的芭蕉扇,以及用竹篾、麥稈編製的普通扇子,物美價廉,頗受大衆歡迎;但究其歷史和藝術價值而論,則不如羽扇、團扇和折扇。
  羽扇的歷史最為悠久。據晉人崔豹《古今註》一書所載,遠在三幹多年前的殷代就已有用鳥類羽毛製成的扇子。唐以前宮闈中所用的扇子,皆由羽毛製成。《三國演義》中諸葛武侯與司馬懿在渭濱交戰時,武侯就是手持白羽扇,指揮三軍。羽扇出風緩軟,不入腠裏,對人體有益。北京的老人或僧侶、尼姑等佛門弟子,深知古人"避風如避箭"這一養生之道的奧秘,故而於盛夏皆喜用羽扇取涼。
  四扇為圓形短柄的扇子,古代宮中常用,又叫宮扇,為古代年輕女子一種不可少的裝飾品。手執一扇可以增添主人嫻雅文靜的儀態,有時卻又能體現少女活潑天真的個性。
  唐朝詩人王建《調笑令》中"團扇,團扇,美人並來遮面",以及杜牧七絶《秋夕》中"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牛星"的詩句,把少女既文靜又活潑的二重性格,描繪得活靈活現。
  正因為團扇帶有裝飾性,所以扇面大都選絲絹綾羅一類的織品,以便在上面點染繪畫,增加裝飾美。故而梁朝的大文學家江淹有"紈扇如團月,出自機中素"之句。
  昔日北京豪門中的太太、小姐以及梨園界的坤伶多喜用團扇。北京崇文門外花市的絹花作坊,每年夏季必集中人力、物力大批製作四扇,以供市場需求。其所製團扇,分素扇、字扇、畫扇三種。字扇與畫扇,是將成批普通素扇、"過行"給畫匠或寫字匠,雇用他們在扇面上書寫唐詩、宋詞,彩繪花鳥蟲魚。至於素扇,上面雖無字畫,但都是工精料細的上等品,扇柄以象牙或沉香木為之,柄端係有小巧玲瓏的翡翠或瑪瑙雕成的"扇墜兒",價格昂貴,專門賣予有錢人。
  北京人喜用的折扇,又稱聚骨扇或聚頭扇。它本是外國的貢品。蘇東坡記載說:"高麗白鬆扇,展之廣尺餘,合之止二指許。"由此可知折扇至少在北宋時已由朝鮮傳入我國。明代張東海亦以為折扇貢於東夷,永樂間盛行於中國。據說折扇傳入宮中時為太監所見,覺得此物展開即用,收攏易藏,非常方便,於是紛紛仿製,後逐漸傳人民間。清高江村《天祿識餘》所載"摺叠扇古名聚頭扇,僕隸所執,取其便於袖藏,以避高貴之目……今則流行浸廣"等語就說明了這點。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1)第2節:序(2)第3節:'書春'的筆墨生涯
第4節:新春話年畫第5節:北京人買年貨第6節:北京人年關搪賬
第7節:門神挂錢窗戶花兒第8節:平民之傢做年菜第9節:佳餚美酒醉除夕
第10節:爆竹聲中一歲除第11節:迎春福、祿、壽(1)第12節:迎春福、祿、壽(2)
第13節:探親訪友話蒲包第14節:北京人吃餃子第15節:北京"雜拌兒"
第16節:新春逛廠甸(1)第17節:新春逛廠甸(2)第18節:新春逛廠甸(3)
第19節:新春逛廠甸(4)第20節:晚清官場拜年習尚第21節:侗族春節習俗
第22節:春節話青田年糕第23節:漫話"初五開市"第24節:元宵之夜燈如畫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