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港是中国的领土。
二、香港现状不变。
三、中国如决定收回香港,应在15年之前通知英国。
这三个要点很简单,但相信已能充分满足中英当局以及香港居民三方面的要求。在分析了这三方面内容如何满足中英港三方要求后,查良镛最后指出——
协议中当然应有各种详细规定,例如:说明鉴于历史上的原因、为了发展中英两国的友好关系、便于促进和平贸易,因此香港的现状不变;说明中国在收回香港之前,港英政府的职权和过去相同;规定中国正式提出收回的通知后,港英当局在15年后应作有秩序的移交,保持一切设施的完整等等。
这是香港最早详尽论述中英关于如何就香港前途问题谈判、谈判会达成什么协议这个问题的文章之一,它更是香港所有报章中第一篇最准确地论述这个问题的社评——甚至可能是全世界论及这个问题最早、最准确的文章。
一年半之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中英正式揭开香港问题的谈判之幕。中国当局正式告知撒切尔夫人,中国决定收回香港主权和政权——当时是1981年9月,离1997年6月底约15年,恰与查良镛在社评中提出的建议之三吻合。
更有甚者,后来中英双方会议的主要内容,以及最后达成的协议,也基本上与查良镛所建议的要点相符,那就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香港现状保持不变。
在香港前途问题还没有拿上中英两国的谈判桌的时候,大多数的香港人都有恐慌的心理,但有些人也对前途问题抱有幻想——当然,抱有幻想的也有一些英国的政客。比如,香港有人希望英国人在“九七”之后仍然管治香港,或者香港独立、英国政客希望继续向中国租用新界等等。
查良镛认为所有这些幻想都是不现实的。
1981年2月21日,查良镛在《明报》的社评《世事岂能尽如己意》中,向中英港三方面提出“忠告”——
中国当局不能期望,香港居民能够眼见租借期只剩下9年、8年、7年……一天天的减少,而仍能心平气和、心安理得的和以前一样做生意,过日子。那时候社会上如有任何变动,都不会是向着好的一方面发展。中国当局不能期望,哪一天中国想收回香港了,在一年或半年前提出通知就可接收,如果有这种可能,在此情况出现之前,敏感的香港人早就能够走的就走了个干净,不能走的早已无法维持原来的生活,不能期望对港英政府作种种“喝令”或“影响”。英国的原则很明确,如果不能在这里进行绝对独立的自主的治理,那么就结束治理,和平而客气的离开,决不委曲求全,牺牲原则。
英国当局不可能期望中国能承认南京条约、同意香港本岛是属于英国的永久割地;不能期望北京当局会签订新的租借条约,将新界和北九龙自1997年起再续租99年;不能期望中国会长期承认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
香港居民不能期望,香港可以像新加坡那样独立,可以像瑞士那样成为一个政治上中立的纯经济区,可以由中英联合保证香港的现状永远不变……香港的现状将来总有一天会变的,但如事先能有15年的通知,一切就能有秩序的、损害最少的改变。
这些“忠告”,来自查良镛理性的分析,是现实主义的观点,这对后来英国人、香港人放下幻想,以现实的态度对待前途问题,使中英谈判顺利进行并达成协议,应该有一定的新闻导向作用。
在中英谈判香港前途问题的前前后后几年,香港报章关于这个问题的社评多不胜数。当中,查良镛这三篇最早一批深入评述香港前途的社评,可以说是最有现实意义、最有社会价值和最为精彩的。很多人在中英谈判期间达成协议之后,回过头来看这些社评,都无不佩服查良镛分析问题的透彻力和富有远见。
1982年9月,中英两国政府正式就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首次谈判后,新华社发表声明:“中国政府关于收回整个香港地区的主权的立场是明确的,众所周知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