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科全书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捲六十一 史部十七
紀昀 Ji Yun
永瑢 Yong Rong
○傳記類存目三△《漢末英雄記》·一捲(江蘇巡撫采進本)舊本題魏王粲撰。粲字仲宣,高平人,仕魏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事跡具《三國志》本傳。按粲卒於建安中。其時黃星雖兆,玉步未更,不應名書以“漢末”,似後人之所追題。然考粲《從軍詩》中已稱曹操為聖君,則儼以魏為新朝,此名不足怪矣。《隋志》著錄作八捲,註云殘闕。其本久佚。此本乃王世貞雜抄諸書成之。凡四十四人,大抵取於裴鬆之《三國志註》為多。如《水經註》載白狼山曹操敲馬鞍作十片事,本習見之書,乃漏而不載。又如築易京本公孫瓚事,乃於瓚外別出一張瓚,以此事屬之,不知據何誤本,尤疏舛之甚矣。
△《廣卓異記》·二十捲(浙江鮑士恭傢藏本)宋樂史撰。史字正子,宜黃人,官太常博士,直史館,事跡附載《宋史·樂黃中傳》。是編前有《自序》,稱唐李翺《卓異記》三捲(案《卓異記》非李翺
作,史蓋考之未詳,謹附訂於此),述唐代君臣卓絶盛事,中多漏錄。史初為《續記》三捲,以補其闕。後復以僅載唐代,未為廣博,因纂集漢魏以下迄五代並唐事,共為一帙,名《廣卓異記》,分為二十捲。首捲記帝王,次捲記後妃、王子、公主,三捲雜錄,四捲至十七捲皆記臣下貴盛之極與顯達之速者,十八捲雜錄,十九捲舉選,二十捲專記神仙之事。大抵牽引駁雜,訛謬亦多。如所稱《晉書》王導以下至王褒九世,皆自有史傳。中有“儉子仲寶,仲寶子規”雲雲。
案史,仲寶乃王儉字,非其子名也。儉之子名騫,騫之子名規,非仲寶子名規也。
且規子褒附見《規傳》,亦非自有傳。諸傳雜見於《宋》、《齊》、《梁書》及《南史》,亦非全在《晉書》。舛謬殊甚。又石勒每更間鼓鼙聲,武士彠聞空中言唐公為天子,與夢高祖乘白馬上天之類,神怪無稽,頗為蕪雜。至引錄傳稱周時
尹氏貴盛,會食傢數千人,遭饑荒,羅粟作糜吮之,吮糜之聲聞於數十裏,亦不近事理之談。其末捲則於自撰《總仙記》中撮其殊異者入此書。所言不出全家登仙,祖孫兄弟登仙,及三世四世五世登仙,四人六人七人登仙之類,重複支離,尤不足信。《自序》稱采自漢魏而下,而編中乃及楚孫叔敖、周尹氏。末捲所列神仙,並及堯、舜之時,與《序》自相矛盾,又其小失矣。
△《靖康小雅》·一捲(江蘇巡撫采進本)不著撰人名氏。錄靖康死事之臣傅察、種師中、王稟、劉翊、種師道、何慶彥、黃經臣、劉韐、李若水、徐揆、孫傳、張叔夜凡十二人。宗澤、張愨扼於黃潛善、汪伯彥而死者亦附焉。《澤傳》中稱潛善卒不遄死而令公卒,則此書作於汪、黃秉政之日矣。傳末各係以四言詩,故以《小雅》為名。其文散見《北盟會編》中。此本次序,似以徐夢莘所載抄合之,非完書也。
△《紹興正論》·一捲(江蘇巡撫采進本)舊本題湘山樵夫撰。不著名氏。敘列張瀎、趙鼎、鬍銓、鬍寅、連南夫、張戒、常同、呂本中、張致遠、魏矼、張絢、曾開、李彌遜、晏敦夫、王庶、毛叔度、範如圭、汪應辰、許忻、方廷寶、韓訓、陳鼎、許時行、李光、洪皓、瀋正卿、張燾、陳康伯、陳括、陳剛中三十人,皆以不附和議而貶謫者。每人之下,略具事實,少者一二語,多亦不過三四行。案《書錄解題》載《紹興正論》二捲,註曰序稱瀟湘野人,不著名氏,錄文武官不附和議及忤秦檜得罪者。又載《紹興正論小傳》二十捲,則樓昉以《正論》中姓名,仿《元祐黨傳》為之。所謂二捲者,似即此書。而書名及撰人之號皆大同小異,捲數亦不相符,其故則莫得而詳矣。
△《桐陰舊話》·一捲(編修程晉芳傢藏本)宋韓元吉撰。元吉字無咎,宰相維之玄孫,以任子仕,歷竜圖閣學士、吏部
尚書。嘗居廣信溪南,自號南澗居士。此書《宋志》雲十捲,陳振孫《書錄解題》亦同。《續百川學海》所錄,乃衹此一捲,其條數亦與此本同。蓋全書久佚,從諸書抄撮成編也。書中所記韓億、韓綜、韓絳、韓繹、韓維、韓縝雜事,共存十三條,皆其傢世舊聞。以京師第門有桐木,故云《桐陰舊話》,蓋北宋兩韓氏並盛,世以桐木韓傢別於魏國韓琦雲。
△《南渡十將傳》·十捲(兩淮????政采進本)宋章穎撰。十將者,劉錡、嶽飛、李顯忠、魏勝、韓世忠、張俊、虞允文、張子蓋、張宗顔、吳玠也。劉、嶽、李、魏四《傳》,開禧二年表上。後六《傳》未上。核以《宋史》本傳,此所采摭,未為詳核。且抑世忠於勝、顯忠後,似亦未安。子蓋、宗顔,戰功寥寥,允文亦僥倖不敗,乃與諸人並數,皆未免不倫也。
△《稗傳》·一捲(浙江巡撫采進本)元徐顯撰。顯仕履無可考。觀其稱王艮為鄉裏,又稱居平江東城,則當為紹興人,而寓於姑蘇者也。是編紀元末王艮、柯九思、陳謙、葛乾孫、潘純、陸友、王冕、王漸、楊椿、王德元、徐文中事。後載瀋烈婦等十三人。敘述頗為詳備。
中多及丙申二月平江城陷事,指張士誠軍為外兵。而載己亥紹興被兵事,於明人則直斥為寇。疑作此書時,張氏尚存,故其詞如此。其敘柯九思之卒在至正癸亥。
案至正紀年無癸亥,而九思之卒實在乙巳。蓋此書傳寫誤也。
△《萬柳溪邊舊話》·一捲(浙江鮑士恭傢藏本)元尤玘撰。玘字君玉,號知非子。自稱尤袤之後,不知其世次。舊本題為宋人。今此書《後跋》,稱玘為大司徒,則嘗官戶部尚書。又末條稱終慕公不肯仕元,則當為元人。而捲首題“門人張雨填諱”,則又句麯外史之師,當在元中葉以後也。書中所記皆尤氏先世事。末有玘曾孫實《跋》,稱弘治二十九年於祠屋中求得舊本,簡斷墨暗,不可讀者逾半。命門人許靈鈔其完者,而恨全帙之不可得。是此書已非完本矣。元陳世隆載入《藝圃搜奇》,所載之文與此本並同。斷無明人所抄壞爛之本,適與元人所見一字不異者。此亦足證《藝圃搜奇》必非元人書也。
△《旌義編》·二捲(浙江巡撫采進本)元鄭濤撰。濤字仲舒,浦江人,官太常禮儀院博士。鄭氏稱義門,自宋建炎初名綺者始,至濤為八世。先是,綺六世孫竜灣稅課提領太和,為傢規五十八則。
七世孫欽及其弟鉉,增添九十二則。共一百五十則,勒之於石,至濤,復謂禮有當隨時變通者,乃酌加增損為一百六十八則,列為上捲。又匯輯諸傢傳記碑銘之文有關鄭氏事實者,列為下捲。通名曰《旌義編》。《宋濂序》稱三捲,其書實止二捲,蓋《序》文傳寫之誤也。
△《忠傳》·四捲(永樂大典本)不著撰人名氏。載於《永樂大典》中,題雲《國朝忠傳》,則明初人所作也。
其書集古今事跡,各繪圖係說,語皆鄙俚,似委巷演義之流,殆亦明太祖時官書歟。
△《草莽私乘》·一捲(浙江鮑士恭傢藏本)舊本題明陶宗儀編。宗儀有《國風尊經》,已著錄。是書凡錄鬍長孺、王惲、許有壬、虞集、劉因、李孝光、金炯、楊維楨、林清源、龔開、周仔肩、揭傒斯、貢師泰、汪澤民十四人雜文二十首,皆紀當時忠孝節義之作。《王世貞集》有此書《跋》語雲:係宗儀手抄。然孫作《滄蠃集》載有《宗儀小傳》,紀所作書目
有《說郛》一百捲、《書史會要》九捲、《四書備遺》二捲、《輟耕錄》三十捲。
無此書名,疑好事者依托也。
△《宋遺民錄》·一捲(內府藏本)不著撰人名氏。乃洪武中抄本。毛晉刻之,附於《忠義集》之後。或元人所作,或明初人所作,均未可知。後程敏政亦有《宋遺民錄》,殆未見此本,故其名相復歟。
△《金華賢達傳》·十二捲(浙江範懋柱傢天一閣藏本)明鄭柏撰。柏字叔端,浦江人,宋濂之門人也。是書輯金華一郡人物,各為小傳,係之以贊。凡三百六十餘人,分《忠義》、《孝友》、《政事》、《儒學》、《卓行》五門,亦宋濂《浦陽人物記》之類。然如樓照迎合和議,曹冠為秦檜門客,乃並取之,殊不免鄉麯之私。第十一捲內又有《柏傳》一篇,附《鄭楷》之後。柏無自作傳之理,或其傢子孫所增入歟。
△《四明文獻錄》·一捲(浙江範懋柱傢天一閣藏本)明黃潤玉撰。潤玉字孟清,鄞縣人,永樂庚子舉人,官至廣西提學僉事,事跡具《明史》本傳。是編成於成化丙戌。以《四明文獻》分為二類,一曰《鄉先生》,自漢甪裏、黃公以下三十五人,皆四明産也;一曰《鄉大夫》,自周文種以下九人,皆官於四明者也。人各有《傳》,並係以《贊》。據捲末其孫溥《跋》,蓋原本尚有諸人小像。後莫息重刊,以非真本削除之。《跋》又稱是書未出以前,有偽本托潤玉之名以行,潤玉知而毀之。其本前無《序》,後無《贊》雲。
△《孝紀》·十六捲(江蘇巡撫采進本)明蔡保禎撰。保禎字端卿,漳浦人。是書以孝行事實區為十六類。一曰《帝王》,二曰《聖門》,三曰《純孝》,四曰《世孝》、五曰《祿養》,六曰《苦行》,七曰《神助》,八曰《通神》,九曰《尋親》,十曰《格暴》,十一曰《復仇》,十二曰《死孝》,十三曰《永慕》,十四曰《瑞應》,十五曰《童孝》,十六曰《女孝》。
△《潤州先賢錄》·六捲(浙江汪啓淑傢藏本)明姚堂撰。堂字彥容,慈谿人,正統己未進士,官至鎮江府知府。是編成於天順癸未,錄鎮江先賢自周迄宋,分《高風》、《忠節》、《相業》、《直諫》、《德望》、《文學》六門。列其人之事實,並後人所為記贊詩文,間及其人之著述。所載僅二十人,不及《京口耆舊傳》十之一也。
△《忠義錄》·十四捲(浙江範懋柱傢天一閣藏本)明王蓂撰。蓂字時禎,金谿人,景泰辛未進士,官至浙江按察使。是書取史傳忠義之事,分類編輯。以伯夷以下五百九十七人為上。張良以下五百七人次之。
各節錄事實。有祠墓可考者,並詳其地。孟達等八十七人,或失節於前,或死不足贖;解文卿以下十人,或事非其主,或言非其時,皆不以忠義與之,持論頗正。
其王兗以下一百四人,始終一姓,忠義皎然,乃以其為遼、金、元之臣,私意區分,麯相排抑,則悖謬甚矣。又自謂此書旁搜諸子百傢,庶幾全備。而唐宋間如成三朗、蘇安恆、韓通、張旦輩,俱未及載,則亦未能無所遺漏也。
△《名相贊》·一捲(浙江範懋柱傢天一閣藏本)明尹直撰。直字正言,泰和人,景泰甲戌進士,官至華蓋殿大學士,謚文和,事跡具《明史》本傳。是書取漢、唐、宋相業足稱者,始蕭何,終文天祥,凡八十七人。采摭事實,各為之贊。
△《南宋名臣言行錄》·十六捲(浙江範懋柱傢天一閣藏本)明尹直撰。此書續朱子《名臣言行錄》而作。前有弘治癸亥《自序》,雲取
《宋史列傳》,自陳俊卿以下,芟繁節冗,撮采其要,得百二十有三人。然朱子所作《名臣言行錄》,原以網羅舊聞,搜載軼事,用備史氏之采擇。若徒抄錄史文,一無考證,則《宋史列傳》具在,亦何必徒煩筆墨乎。
△《伊洛淵源續錄》·六捲(浙江巡撫采進本)明謝鐸撰。鐸有《赤城論諫錄》,已著錄。是書所錄,凡二十一人。蓋繼朱子《伊洛淵源錄》而作,以朱子為宗主,始於羅從彥、李侗,朱子之學所自來也。
佐以張栻、呂祖謙,朱子友也。自黃幹而下,終於何基、王柏,皆傳朱子之學者也。然所載張栻等七人,則全錄《宋史·道學傳》。呂祖謙等七人,則全錄《宋史·儒林傳》。李侗等六人,略采行狀、志銘、遺事。其輔廣一人,則但載姓名裏居,僅數十字而止,尤為疏略。案廣即世所稱慶源輔氏,《明一統志》載其始末甚詳,鐸偶未考耳。《明史》鐸本傳,載其為南京國子監祭酒時,上言六事。
其三曰正祀典,乃請進宋儒楊時而退吳澄,為禮部尚書傅瀚所持,僅進時而澄祀如故。夫澄之學雖曰未醇,然較受蔡京之薦者則有間矣。鐸欲以易澄,蓋以道南一脈之故,而麯諱其出處也。然則是錄之作,其亦不出門戶之見矣。
△《宋遺民錄》·十五捲(副都御史黃登賢傢藏本)明程敏政撰。敏政字剋勤,休寧人,成化丙戌進士,官至禮部右侍郎,事跡
具《明史·文苑傳》。此書前列王炎午、謝翺、唐珏三人事跡,及其遺文。而後人詩文之為三人作者,並類列焉。七捲以後,則附錄張宏毅、方鳳、吳思齊、龔開、汪元量、梁棟、鄭思肖、林德暘等八人。第十五捲紀元順帝為宋瀛國公子,引餘應詩、袁忠徹記以實之。至謂虞集私侍文宗之妃,說殊妄誕,所引亦自相矛盾。蓋文宗時嘗下詔書,稱順帝非明宗之子,斥居靜江。好事者因造為此言,其荒唐本不待辨。敏政乃從而信之,乖謬甚矣。
△《尊鄉錄節要》·四捲(浙江汪啓淑傢藏本)明王弼撰。弼,黃岩人,成化乙未進士,官至興化府知府。初,謝鐸嘗著《尊鄉錄》四十一捲,載其鄉先達事實。弼復以己意其大略。取十大儒、五大臣、六忠臣、十五孝子,各為之《贊》。捲末附《拾遺》二十事,事各為詩。
△《考亭淵源錄》·二十四捲(浙江吳玉墀傢藏本)明宋端儀撰,薛應旂重修。端儀字孔時,莆田人。成化辛醜進士,官至廣東提學僉事,事跡具《明史》本傳。應旂有《四書人物考》,已著錄。此編仿《伊洛淵源錄》之例,首列延平李侗,籍溪鬍憲、屏山劉子翬、白水劉勉之四人,以溯師承之所自。次載朱子始末。次及同時友人,至南軒張栻以下七人。次則備列考亭門人,自勉齋黃榦以下二百九十三人。其二十三捲則門人之無記述文字者,但列其名,凡八十八人。末捲則考亭叛徒趙師雍、傅伯壽、鬍紘等三人,亦用《伊洛淵源錄》載邢恕例也。史稱端儀慨建文朝忠臣湮沒,乃搜輯遺書,為《革除錄》。建文忠臣之有錄,自端儀始。然其書今未見,即此書原本亦未見,世所行者惟應旂重修之本。應旂作《宋元通鑒》,於道學宗派,多所紀錄,此書蓋猶是意。然應旂初學於王守仁,講陸氏之學。晚乃研窮洛、閩之旨,兼取朱子。故其書《目錄》後有雲:“兩先生實所以相成,非所以相反。”遂以陸九淵兄弟三人列《考亭淵源錄》中,名實未免乖舛也。
△《鹿城書院集》·(無捲數,浙江巡撫采進本)明鄧淮撰。淮,吉水人,成化辛醜進士,弘治中官溫州府知府。以南宋時溫州之士遊二程、張、朱之門者,有周行己等二十三人。乃命永嘉知縣汪循即鹿城建書院,祀二程、張、朱,而以行己等侑焉。復輯諸人志銘、傢傳及其遺事緒論見於志書、語錄中者,匯為此編。雖亦講學家標榜之書,然永嘉學派,頗異新安。
淮不分門戶於其間,則視黨同伐異者,其公私相去遠矣。
△《吳中往哲記》·一捲、《續吳中往哲記》·一捲、《續吳中往哲記補遺》·一捲(浙江汪啓淑傢藏本)《吳中往哲記》,明楊循吉撰。《續記》、《補遺》,皆黃魯曾撰。循吉有《蘇州府纂修志略》,已著錄。魯曾字得之,吳縣人,正德丙子舉人。循吉書見《明史·藝文志》,捲數與此相符,記明初蘇州府人物,自《勳德》至《冠衲》,分七目,凡四十一人。《續記》自《忠節》至《散逸》,分十七目,凡四十人。
《補遺》自《審進》至《釋行》,分十九目,凡三十一人。其《補遺》原目本一捲,此本分作二捲,又改其《釋行第十七》為“第一”,則刊刻者之誤也。書中所列小傳,皆寥寥數言,未見端末。又如徐有貞以險忮敗,而循吉稱為四海物望,蓋未免鄉麯之私。吳寬位終禮部尚書,而魯曾乃題作東閣大學士,尤顯然訛謬,則亦不足徵信矣。
△《吳中故實記》·一捲、《續記》·一捲、《補遺》一捲(浙江巡撫采進本)舊本題明楊循吉撰。檢勘其文,即循吉《吳中往哲記》、黃魯曾《往哲續記》、《補遺》原本。惟於標題中刊去“往哲”二字,易以“故實”二字。蓋書賈劖舊版,改易新名以售欺者也。
△《掾曹名臣錄》·一捲、《續集》·一捲(浙江範懋柱傢天一閣藏本)明王瓊撰。瓊有《晉溪奏議》,已著錄。是編乃瓊官南京戶部侍郎時,見諸吏中有知琴書可教誨者,因采錄明興以來由掾曹而列名臣者,編為此書,以示勸勉,凡劉敏等九人。又《續集》一捲,凡劉本等四人。前有正德甲戌瓊《自序》,後有南京戶部郎中卞師敏《跋》。
△《蘇材小纂》·六捲(戶部尚書王際華傢藏本)明祝允明撰。允明字希哲,長洲人,弘治壬子舉人,官至應天府通判,《明史·文苑傳》附見《徐禎卿傳》中。是書記天順以後蘇州人物。前有《自序》,稱弘治改元,詔中外諸司,撰集事跡,上史館為實錄,簡允明等數弟子員司其事,因私纂紀為此書。第一曰《簪纓》,纂徐有貞以下十九人。第二曰《邱壑》,纂杜瓊以下五人。第三曰《孝德》,纂朱灝一人。第四曰《女憲》,纂王妙鳳以下三人。第五曰《方術》,纂張豫等二人。大約本之碑志行狀,而稍為考據異同,註於本文之下。其敘徐有貞事,頗有諱飾。蓋允明為有貞外孫,親串之私,不能無所假藉雲。
△《莆陽文獻》·十三捲、《列傳》·七十五捲(福建巡撫采進本)明鄭嶽編,黃起竜重訂。嶽字汝華,弘治癸醜進士,官至兵部左侍郎,事跡
具《明史》本傳。起竜,萬歷戊戌進士。並莆田人。是書取莆田、仙遊二縣自梁、陳迄明著作詩文,輯為十三捲。又取名人事跡成《列傳》七十四捲。文以體分,傳則不分門目。後倭變書毀,起竜為之重鋟。並附柯維騏所作《嶽傳》一首,為捲第七十五。嶽書采摭繁富,義例頗仿史裁。然起竜譏其文內不載楊琅、林誠兩御史之奏疏,及黃仲元之《郭孝子祠記》、《墓表》。傳內載仕梁之徐寅、翁承贊及永樂初梯榮獻策之林環。而於《林光朝傳》但紀其文集,而不及所著之《易解》、《尚書解》、《語錄》、《說詩》等書。去留不無遺憾,則固確論也。
△《東嘉先哲錄》·二十捲(浙江鮑士恭傢藏本)明王朝佐撰。朝佐字廷望,浙江平陽人,弘治丙辰進士,官南京工部員外郎。
是編刻於正德初。搜輯溫州先賢事實,分類凡八,曰《先達》,曰《程子門人》,曰《朱子門人》,曰《名儒》,曰《名臣》,曰《孝子》,曰《氣節》,曰《詞章》。晉、唐以來紀載無考,故所錄托始於宋焉。
△《國寶新編》·一捲(浙江巡撫采進本)明顧璘撰。璘字華玉,吳縣人,弘治丙辰進士,官至刑部尚書,事跡具《明史·文苑傳》。是書凡錄李夢陽、何景明、祝允明、徐禎卿、朱應登、趙鶴、鄭
善夫、都穆、景暘、王韋、唐寅、孫一元、王寵十三人。人為之《傳》,《傳》為之《贊》。蓋感於知交凋謝而作。略綴數語以存其人,亦柳宗元《先友記》類也。
△《春秋列傳》·五捲(副都御史黃登賢傢藏本)明劉節撰。節字介夫,號梅國,大庾人,弘治乙醜進士,官至刑部侍郎。是編取《春秋內外傳》所載列國諸臣,類次行事,各為之《傳》。始祭公謀父,終蔡朝吳,凡二百有二人。全本舊文,無所考證,鄒縣潘榛為之訓釋,亦頗疏略。
△《備遺錄》·一捲(浙江範懋柱傢天一閣藏本)明張芹撰。芹,新淦人,《明史》作峽江人,蓋新淦其試籍也。弘治壬戌進士,官至浙江右布政使,事跡具《明史》本傳。是書紀建文殉節諸臣姓名。前有《自序》,題正德丙子五月。目列四十六人。捲中有事實者二十人,無事實者二十六人。案林塾《拾遺書》雲:“近見南院御史張芹增入江右數人,共五十四人。”
塾所見題正德乙亥。正此《錄》前一年,而此《錄》乃轉止於四十六人。又《學海類編》有張芹《建文忠節錄》一捲,其《序》與此同,亦正德丙子所撰,而目
次乃與此不同,且有七十人之多。《明藝文志》既有張芹《建文備遺錄》二捲,又有張芹《備遺錄》一捲。考芹《序》稱《錄》中四十六人名氏,皆閩中宋君端儀嘗采輯為錄而未成者,疑芹初據宋氏原本而作,後又隨時續有增益,原非一本。
傳錄者各據所見,遂兩存之耳。
△《拾遺書》·一捲(浙江範懋柱傢天一閣藏本)明林塾撰。塾,莆田人,弘治壬戌進士,官至浙江布政司參議。此書載建文諸臣事跡,文甚簡略。前有正德乙亥《自識》雲:考前史失記者凡五十四人,故以“拾遺”名其書。然所載與諸書略同。其齊泰以下三十人,事實俱闕,亦未能考補也。
△《臺學源流》·七捲(浙江巡撫采進本)明金賁亨撰。賁亨字汝白,臨海人。初冒高姓。正德甲戌進士題名碑之高賁亨,即其人也。官至江西提學副使。是書敘述臺州先儒,自宋徐中行迄明方孝孺、陳選,凡三十八人,各為之《傳》。其疑而莫考者又有十五人,各以時代類附姓名於《傳》末。其《傳》雖多采《晦菴文集》、《伊洛淵源錄》諸書。然賁亨當
明中葉,正心學盛行之時,故其說調停於朱、陸之間。謂朱子後來頗悔嚮來太涉支離,又謂朱子與象山先異後同雲雲,皆姚江晚年定論之說也。
△《新安學係錄》·十六捲(安徽巡撫采進本)明程曈撰。曈號峨山,休寧人。是書以朱子為新安人,而引據歐陽修《冀國公神道碑》謂程子遠派亦出新安,故輯新安諸儒出於二傢之傳者,編為此書。自宋至明凡百有一人,皆徵引舊文以示有據。夫聖賢之學,天下所公也,必限以方隅,拘以宗派,是門戶之私矣。至程子一生,無一字及新安。而遙遙華胄,忽爾見援。以例推之,則朱出於邾,姓源可證,今嶧山之士不又引朱子為鄉黨乎?此真為誇飾風土而作,不為闡明學脈而作也。《江南通志》列曈於《儒林傳》中,稱所著《新安學係》,與朱子合者存,背者去,足盡是書之大旨矣。
△《二科志》·一捲(江蘇巡撫采進本)明閻秀卿撰。秀卿,蘇州人,始末未詳。是書分《文學》、《狂簡》為二科。
所載自楊循吉以下凡七人,皆偶錄一二事,不為全傳。蓋一時互相標榜之書。其紀徐禎卿方登賢書,於文徵仲尚稱文璧,而以徵明字之,則猶弘治中所作也。
△《明璫彰癉錄》·一捲(兩淮????政采進本)明顧爾邁撰。爾邁,淮安人,始末未詳。是書采撮《實錄》、《憲章錄》、《中官考》諸書,而各加論斷。所記止成化中汪直擅政之事,似非完本,抑或於世近者有所諱歟。
△《革朝遺忠錄》·二捲(浙江範懋柱傢天一閣藏本)明鬱袞撰。袞,嘉興人。其書撰述年月無可考。黃佐《革除遺事》已稱因鬱袞原本,則當在正德以前矣。所列一百六十《傳》,皆明惠帝時死難諸臣。而《附錄》一捲,則降燕諸臣如鬍廣、黃福之類後至大官者亦在焉。每《傳》後或附以《贊》語,又間有所附註。然其精要,已皆采入《革除遺事》中矣。
△《別本革朝遺忠錄》·二捲(兩江總督采進本)不著撰人名氏。惟題青州府知府杜思子睿重刻。思即撰《考信編》者也。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於鬱袞《革除遺忠錄》二捲外又別出杜思《革朝遺忠錄》二捲,蓋即指此本。然以鬱袞本校之,則此《錄》實鬱袞書。惟袞於各《傳》後附以《贊》語,而此本有《傳》無《贊》為少變其例。又書首冠以張芹《備遺錄》、黃佐《革除遺事》、敖英《備遺續錄》序三篇,皆與書不相應。世別有高廩刊本,捲首亦有三《序》,與此正同。蓋明代刊書者往往竄亂舊本而沒所由來。諸版競出,混淆彌甚,其風熾於萬歷以後,今觀此本,則嘉靖中已有之矣。(案:思登嘉靖丙辰進士。)△《群忠錄》·二捲(浙江汪啓淑傢藏本)明唐竜撰。竜有《易經大旨》,已著錄。是編紀明太祖徵陳友諒時諸臣名姓行實。凡祀於餘幹縣康郎山廟者,有丁普郎等三十五人;祀於南昌府廟者,有趙得勝等十四人。又附載孫燧等五人,皆殉宸濠之難,後賜祀於旌忠祠者。其題旌各疏並祭謁詩文亦附於後焉。
△《昆山人物志》·十捲(浙江巡撫采進本)明方鵬撰。鵬字子鳳,亦字時舉,昆山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太常寺卿。
是書論次昆山先哲,首《名賢》六人,次《節行》二十八人,次《文學》三十七人,次《列女》三十人,次《藝能》三十一人,次《遊寓》二十六人,而以《雜志》終焉,共為十捲,《明史·藝文志》作八捲,傳寫誤也。
△《名臣言行錄前集》·十二捲、《後集》·十二捲(浙江範懋柱傢天一閣藏本)明徐鹹撰。鹹,海????人,正德辛未進士,官至襄陽知府。先是,豐城楊廉本彭韶《名臣錄贊》撰《名臣言行錄》四捲,所載凡五十五人。鹹亦纂《近代諸臣言行錄》凡四十八人。餘姚魏有本官河南巡撫時,嘗合刻之。及鹹歸裏之後,病
其未備,重為纂輯。於《楊錄》增十六人,於己所錄者亦增二十五人,分為前後二集,自為《序》,記其始末,而仍以魏有本初刻之《序》弁於書首雲。
△《毗陵忠義祠錄》·四捲、《附錄》·一捲(江蘇巡撫采進本)明葉夔撰。夔字司韶,武進人。成化中以歲貢生官汝陽州訓導。是編第三捲中載夔《請祀典書》,稱宋德祐元年十一月,巴顔率師攻常州,屠其城,知府事姚訔、通判陳炤,俱不屈死。其先後殉難者又有王安節、劉師勇、鬍應炎、尹玉、麻士竜、包圭、阮應得、方允武、徐道明、莫謙之、僧萬安諸人。自成化九年郡庠生段瑜等建言於同知柳某,始立訔、炤以下木主十一位,附於陳司徒廟。而文天祥、劉師勇、阮應得、僧萬安猶未與也。弘治十年,知府曾望宏乃別創忠義祠,請並祀文天祥以下十四人,而附以元壬辰靖難之劉溶。巡按御史謝琛亦上書,請著於祀典,詔從之。夔因編其始末為此書。首圖考,次傳志,次詩,次贊,次文牒。凡史傳所未載者,此皆補其佚闕,足相參證。惟此書載宋臣與祀者止十四人,則未祀文天祥等四人。其附於陳司徒廟者止當有十主耳。夔《請祀典書》雲“十一主”,未喻其故。又考《宋季三朝政要》,載元兵至常州,守臣王宗洙遁,權守王良臣以城降。今是書《姚訔傳》中謂良臣屢舉不第,流落無籍,寓常,與錢暗謀,竊符印詐稱郡官,詣巴顔軍前獻之。然則良臣未嘗權守,《三朝政要》誤書矣。是亦足訂史之訛也。此書作於正德初年。末《附錄》一捲,載國朝順治十四年事,蓋後人所續,其姓名則不可考矣。
△《毗陵人品記》·四捲(浙江範懋柱傢天一閣藏本)明葉夔撰,其子金及同邑毛憲續成之。憲有《諫垣奏草》,已著錄。金字誠齋,刻是書時官紹興府通判,其終於何官則未詳也。是書前有《自紀》,稱常州古毗陵地,記人品冠以古名者,古可以統今。今常州之名,隋唐以前未有也。然隋唐以前無常州,不可係以常州,隋唐以後無毗陵,獨可係以毗陵乎?至其先列五縣沿革於前,使歷代殊名,了如指掌,則提綱挈領,固體例之最善者也。其書敘述頗簡核,然皆史傳所已載。末附夔、憲二《小傳》,則嘉靖壬寅刻是書時餘姚岑原道所補,見原道所作《序》中。
△《毗陵正學編》·一捲(兩江總督采進本)明毛憲撰。是編所載凡十二人。首楊時,次鄒浩、周孚先、周恭先、唐彥思、鄒柄、喻樗、鬍珵、尤袤、李祥、蔣重祥、謝應芳。自浩以下或籍晉陵,或籍宜興,或籍無錫,或籍武進。獨時為劍州將樂人,於毗陵為流寓。蓋以道南一脈,假藉之以為重雲。
△《名臣像圖》·一捲(浙江鄭大節傢藏本)明吳守大撰。守大字有君,昆山人。是書成於正德丙子,錄徐達以下至楊繼宗,凡四十九人。人繪一圖,圖後各敘仕履,係之以《贊》。其書刻於廣西,紙版拙惡。四十九人面貌相同,惟以題名別識,殆如兒戲。
△《畜德錄》·一捲(浙江範懋柱傢天一閣藏本)明陳沂撰。沂有《維楨錄》,已著錄。此書皆紀宣德、正統間名臣言行,人各一二條。末有嘉靖壬辰《自跋》,稱以所聞於外祖金靜虛、太常夏崇文及吳文定、李文正者,著之於篇。雖有不倫,而取善之道不以人廢雲雲。考所載如於謙、魏驥、徐晞、王翺、姚夔、嶽正、韓雍、周忱、劉大夏、屠墉、章懋、儲巏、何瑭、朱希周等,皆一時名人。他如蹇義、解縉、夏原吉、楊榮、金幼孜,身事兩朝,已為其次。至王越,以權術用事,益為物論所不滿。所云不倫者,殆即指數人而言歟。趙汝愚編《名臣奏議》,丁謂、秦檜並以章疏見收。朱子編《名臣言行錄》,王安石、呂惠卿亦得以姓名同列。蓋定千秋之品,則衹字不可誣;取
一節之長,則片善亦可錄。並瑕瑜不掩,具有前規。然奏議為論事之文,苟所論關國計之得失,係民生之利病,言之當理,行之有裨,自未可以出自僉壬,遂削不錄。至於采前言往行,矜式後人,自當仰溯名賢,用垂規矩。固未可委麯遷就,使有所濫厠於其間矣。
△《廣州人物傳》·二十四捲(浙江範懋柱傢天一閣藏本)明黃佐撰。佐有《泰泉鄉禮》,已著錄。是書采自漢迄明廣州人物之散見諸書者,以類區分,各為之《傳》,共一百五十餘人。
△《建寧人物傳》·四捲(浙江巡撫采進本)明李默撰。默字時言,甌寧人,正德辛巳進士,官至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
為趙文華誣陷,下詔獄瘐死。萬歷中追謚文愍。事跡具《明史》本傳。是書專記建寧人物,起唐建中迄明景泰,凡四百十七人。以諸邑分載,而一邑之中又以時
代為先後。每條之下,各註所引原書。自《唐書》、《南唐書》、《五代史》、《宋史》而外,大抵皆本之舊志,未為信史,疏略之處尤多。如謂吳棫為處士,而述所著書惟及《韻補》,則舛漏可知矣。
△《紀善錄》·一捲(浙江範懋柱傢天一閣藏本)明杜瓊撰。瓊字用嘉,吳縣人,以孝聞。知府況鍾兩薦之,固辭不出,自號鹿冠老人。是書皆載吳中循吏、先賢,其列女有操行可紀者亦並見焉。自洪武迄正統,凡四十人。蓋隨所見聞錄之。故多節取一事。不為全傳。亦表微闡幽之意也。
△《三傢世典》·一捲(左都御史張若溎傢藏本)明郭勳撰。勳,營國威襄公郭英六世孫,襲封武定侯。正德中奉命鎮兩廣,因輯中山王徐達、黔寧王沐英及其傢世係、履貫、勳閥、遭遇本末為此書。大抵本實錄國史,於事跡無所增益。考英在諸功臣中猶居其次,以配二王,似乎尚非其倫。自明以來亦無徐、沐、郭三傢並稱之說也。
△《淮郡文獻志》·二十六捲、《補遺》·一捲(兩淮馬裕傢藏本)明潘塤撰。塤字伯和,山陽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河南,事跡具《明史本傳》。是書前有《自序》,謂自春秋以來至明正德,上下數千年,德業文章,會於一書。今考其書撏撦陳編,未見决擇。其最謬者,至收入宋龔開所作宋江等三十六人之《贊》,此何關於文獻耶?
△《祥符鄉賢傳》·八捲(兩淮????政采進本)明李濂撰。濂字川父,祥符人,正德甲戌進士,官至山西按察司僉事,事跡
具《明史·文苑傳》。是編以《祥符縣志》所載人物僅有名氏而行實未詳,乃一一稽考,自明初至於嘉靖,得二十九人。撰其事跡,附以《論贊》。又安然、馬昂、張泰三人自祥符移籍他方者,並附列焉。從《唐書》所載士大夫遷徙四方者俱標其舊貫之例也。
△《祥符文獻志》·十七捲(兩淮????政采進本)明李濂撰。濂於嘉靖壬寅嘗輯《祥符鄉賢傳》。其後二年甲辰,又推廣前所未載及其人之履歷梗概略存者,輯為此書。每人每條之下,皆註出某碑、某傳、某集,蓋仿《名臣言行錄》之例。每《傳》之後或偶附錄詩文,則濂之變例也。
所錄皆明一代之人,而至於盈十七捲。時彌近則易詳,亦時太近則易濫,固志乘之通病耳。
△《金華先民傳》·十捲(浙江巡撫采進本)明應廷育撰。廷育字仁卿,永康人,嘉靖癸未進士,官至按察司僉事。是書取金華歷代人物自漢迄明各為之傳。分《道學》、《名儒》、《名臣》、《忠義》、《孝友》、《政事》、《文學》、《武功》、《隱逸》、《雜傳》為十類。自正史外並參以諸傢文集及傢狀碑記。於每《傳》之下,各註明用某書,蓋仿金履祥《通鑒前編》之例。所據舊籍共四十餘種,而其大概則本諸《敬鄉錄》、《賢達傳》、《金華府志》三書云。
△《國琛集》·二捲(浙江汪啓淑傢藏本)明唐樞撰。樞有《易修墨守》,已著錄。是書紀明初以來迄於嘉靖人物,大旨以《聖人》、《君子》、《善人》、《有恆》分為四科。不以時次,不以類從,錯出雜陳。上自宰輔,下至隸卒,人各一《小傳》。寥寥數語,殊不詳備。傳後間附以論斷,然亦不定其孰為聖人、君子,孰為善人、有恆。體例尤不分明。其曰《國琛集》者,蓋取國傢以人為寶之意。前有《王畿序》並樞《自序》。樞學宗良知,故於王守仁推崇甚至雲。
△《閩學源流》·十六捲(兩淮馬裕傢藏本)明楊應詔撰。應詔,建安人,嘉靖辛卯舉人。是書歷載楊時以後諸儒,終於蔡清。各志其言行,詳其傳授,凡百九十五人。
△《道南源委錄》·十二捲(浙江巡撫采進本)明朱衡撰。衡字士南,萬安人,嘉靖壬辰進士,官至工部尚書,兼副都御史,總理河漕,事跡具《明史》本傳。此書乃其視學閩中時,錄道南源委以示諸生。
托始於楊時,附以遊酢、王蘋。凡閩士之沿波而起者則載焉。明代惟錄陳真晟、周瑛、黃仲昭、蔡清四人。蓋時代既近,其餘尚未論定雲。
△《東吳名賢記》·二捲(江蘇巡撫采進本)明周復俊撰。復俊字子籲,昆山人,嘉靖壬辰進士,官至南京太僕寺卿。是編記吳中名賢自商相巫鹹至明太常寺卿魏校,凡四十七人,各為之傳贊,附傳者又十人。前有《自序》,歷舉所載諸賢而議論之。蓋略仿《華陽國志》之體。然所紀簡略,未足以資考證也。
△《列卿紀》·一百六十五捲(浙江巡撫采進本)明雷禮撰。禮有《六朝索隱》,已著錄。是書臚列明代職官姓名,起自洪武初,終於嘉靖四十五年。凡內而內閣、部院以至府、司、寺、監長官,外而總督、巡撫,皆以拜罷年月為次。上標人名,而各著其出身裏籍於下為《年表》。又於《年表》之後附載其居官事跡為《行實》。《年表》但以次題名,不用旁行斜上之例。《行實》略仿各史《列傳》,而又不詳具始末,止書其事之大者而已。惟第八捲至十三捲為《內閣行實》,頗為詳備,論斷亦多持公道。如謂解縉等盡忠納誨,而責其不能死建文之難;謂陳山存心險刻,臨事乖方,《明史》頗采之。
獨史謂陳文猥鄙無所建白,而禮稱其政體多達,勳德未昭。文,廬陵人,與禮同鄉。蓋麯徇桑梓之私,非公論矣。
△《內閣行實》·二捲(兩淮馬裕傢藏本)不著撰人名氏,亦無序跋。所載僅解縉、黃淮、鬍廣、鬍儼、楊士奇、楊榮、金幼孜、張英、陳山、楊溥、陳循、高穀、苗衷、馬愉、曹鼐十五人。今核其文,與雷禮《列卿紀》中《內閣行實》並同。蓋書賈取不完之本,改其《目錄》以售欺。並削去禮名,使若別一人所著者。其作偽頗巧。然禮原本具在,何可誣也。
△《善行錄》·八捲、《續錄》·二捲(內府藏本)明張時徹編。時徹字維靜,鄞縣人,嘉靖癸未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明史》附見《張邦奇傳》。此書獵采史傳,取先哲行誼之高者萃次成編。《正編》起春秋至明代,凡二百九十人。《續編》起漢迄宋,凡一百四十五人。
△《義烏人物志》·二捲(浙江範懋柱傢天一閣藏本)明金江撰。江字孔殷,義烏人。是書成於嘉靖乙未。取史傳地志及諸傢文集中所載義烏名人各為之傳贊。所載凡四十七人,分《忠義》、《孝友》、《政事》、《文學》四類。蓋全仿宋濂《浦陽人物記》例。而敘述過於簡略,不及濂書博贍也。
△《濟美錄》·四捲(兵部侍郎紀昀傢藏本)明鄭燭編。燭,歙縣人。是編成於嘉靖乙未,搜錄其祖元歙縣令鄭安、休寧令鄭千齡、徵授翰林待製鄭玉、歙縣令鄭璉國史郡志諸《傳》,及製誥、公牒、志狀之屬,人為一捲。千齡,安之子。玉、璉皆千齡之子也。前有《黃訓序》,稱玉之死節,由守徽之將見之不以其禮。使見之以禮,可以無死。前乎先生有箕子焉雲雲。其說至謬。民生於三,事之如一,臣不二心,天之經也。豈敵國謬為恭敬,遂可叛君父而從之乎?如訓所云,是玉非爭名節而死,乃爭禮貌而死也。
蓋自講學風熾,儒者類以傳道為重,但能註《太極圖解》、《近思錄》,即為有功於世道,而綱常大義視若末務焉。訓之此說,其亦浸淫於習俗而不自覺歟。
△《逸民傳》·二捲(浙江巡撫采進本)舊本題明少元山人皇甫涍撰。考《明史·藝文志》載皇甫濂《逸民傳》二捲,《江南通志》亦同,則舊本傳寫誤也。濂字子約,一字道隆,長洲人,嘉靖甲辰進士,除工部主事,謫河南布政司理問,稍遷興化同知,《明史·文苑傳》附見其兄《涍傳》中。是編采歷代逸民事跡,人各為傳。起晉孫登,迄宋林逋,凡百人。其去取義例,不甚可解。如《鄧鬱》一傳,乃純述白日衝舉之事,則葛洪《神仙傳》以下何可勝收。其他表表在耳目者,乃或不載。殆偶然寄意,不求詳備,如皇甫謐《高士傳》例歟。即其托始於晉,亦似續謐書也。中庾易、明僧紹二人,有錄無書。其為傳寫者佚之,為當時失於檢校,則均不可知矣。
△《元祐黨人碑考》·一捲(編修程晉芳傢藏本)明海瑞撰。瑞字汝賢,號剛峰,瓊山人,由舉人官至南京右都御史,謚忠介,事跡具《明史》本傳。案《元祐黨人碑》載於李心傳《道命錄》、馬純《陶朱新錄》者互有異同。茲則專以《道命錄》為主,其闕者則以他書補之,故所錄人數較他書為多。如曾任執政之黃履、張商英、蔣之奇,曾任待製之張畏、岑象求、周鼎以下十餘人,皆他本所未載者,搜羅可謂博矣。至所附《慶元偽學黨籍》,與他書無所同異,固不及《永樂大典》所載《慶元黨禁》之詳備也。
△《續吳先賢贊》·十五捲(浙江吳玉墀傢藏本)明劉鳳撰。鳳字子威,長洲人,嘉靖甲辰進士,官至河南按察使僉事。鳳所撰述,刻意奧僻。或至於餖飣堆積,晦昧詰屈,不可句讀。是編論贊,亦復如是。
所錄皆明人,自六捲以前不分門目。七捲以下分《節義》、《死事》、《孝友》、《儒林》、《文學》、《闢命》、《隱逸》、《藝事》、《道術》、《寄寓》十門。《自序》謂自《節義》以上不為題目者,所以效於用,亦各因時或未可以概之也。然開捲即為高啓,概以《文學》,有何不可。總之,好怪而已矣。
△《群忠備遺錄》·二捲(江蘇巡撫采進本)明羅汝鑒撰。汝鑒字明夫,新喻人。是書記建文殉節諸臣事跡,大致本張芹《備遺錄》、鄭禧《群忠事略》而稍附益之,遂合兩書以為名。所錄凡八十有四人。每傳後附尹直、謝鐸、何孟春、敖英、陳建諸論。其稱“外史氏”者,則汝鑒所自作也。其書初刻於楚雄,前有嘉靖辛亥《自序》。後十年庚申,以校讎未精,復增入數人而重刊之,見捲末《自識》中。
△《宋五先生郡邑政績》·一捲(浙江範懋柱傢天一閣藏本)明李貴撰。貴字廷良,豐城人,嘉靖癸醜進士,改庶吉士。貴先嘗編次《程明道郡邑政績》一捲。此復增入周、張、朱、陸四子莅民之事,合為一書。然皆史傳文集所已載,無庸貴之表章也。
△《碩輔寶鑒要覽》·四捲(浙江巡撫采進本)明耿定嚮撰。定嚮字在倫,麻城人,嘉靖丙辰進士,官至戶部尚書,總督倉場,謚恭簡,事跡具《明史》本傳。定嚮以講學著,論史本非所長。此書乃其為南直隸督學御史時所作。上述虞、夏,下逮唐、宋,得輔相之賢者七十九人,各為贊述。議論亦多膚淺。其捲首《論臯陶》一條,引陸九淵之言,則其生平宗旨所在也。
△《守令懿範》·四捲(直隸總督采進本)明蔡國熙撰。國熙,永年人,嘉靖己未進士,官至山西提學副使。是編乃其官蘇州府知府時,輯古來守令事跡,自周至元,分《儒牧》、《循牧》二類。
《儒牧》自子遊而下三十人。《循牧》自公孫僑而下一百一十人。前有《皇甫汸序》,稱儒可以包乎循,而循未必皆合於儒。體用之間,蓋有辨焉雲雲。夫儒者之學,明體達用。道德事業,本無二源。岐而兩之,殊為偏見。且唐韓愈、宋歐陽修所學不甚相遠,而列愈於《儒牧》,列修於《循牧》,亦不知其以何而分。楊簡傳陸氏之學,黃震傳朱子之學,所著之書,釐然具在。乃升簡於《儒牧》以繼陸氏,而不升震於《儒牧》以繼朱子,豈非未見《日鈔》耶?循名失實,尊儒而不知所以尊,徒成其門戶標榜而已。
△《槜李往哲前編》·一捲(浙江巡撫采進本)明戚元佐撰。元佐字希仲,嘉興人,嘉靖壬戌進士,官至尚寶司卿。是編取
洪武至萬歷初年嘉興前哲自程本立以下共十四人,各為一傳。王世貞為之序。其稱《前編》者,則以國朝項玉筍有《續編》之刻,追題此名也。
△《古今廉鑒》·八捲(江蘇巡撫采進本)明喬懋敬撰。懋敬字允德,上海人,嘉靖乙醜進士,官至湖廣右布政使。是書所載,自春秋季文子至明楊繼盛,皆以清操傳於世者。亦宋人《廉吏傳》之類,而抄撮大略,挂漏尚多。前有萬歷戊寅《自序》,自稱其官為閩封人,乃其宦閩時所輯也。
△《莆陽科第錄》·二捲(浙江巡撫采進本)明吳爵編。爵,湖南寧鄉人,嘉靖中官福建興化府訓導。因錄興化一郡科第,自洪武庚戌至嘉靖己酉,其爵裏亦皆縷載。前有郡人鄭嶽《序》,後有爵《自跋》。
△《懷忠錄》·(無捲數,浙江範懋柱傢天一閣藏本)明鄭應旂撰。應旂,莆田人,嘉靖中貢生。是編前七捲皆應旂詠靖難諸人詩賦騷詞。後為《革朝遺忠列傳》,不分捲數。每傳後附引諸傢記載詩文以證之,略似《名臣言行錄》之體。凡四十篇。而以《外錄》、《補錄》終焉。大致與黃佐《革朝遺事》相仿。
△《吳興名賢續錄》·六捲(江蘇巡撫采進本)明王道隆撰。道隆字客山,烏程人。其書分《道學》、《儒行》、《文藝》、《勳業》、《宦績》、《孝友》、《節義》、《流寓》、《隱逸》、《名宦》十門。各敘其事實,係以論贊。其《名宦》一門,采摭最廣,頗足補志乘之闕。然烏程潘季馴以治河功績為明代名臣,應列《勳業》。錢鎮經史皆有著述,應列《儒行》。今具錄其同時同邑之人,而二人獨不見收,未免疏漏。至如敘蔣瑤而不載其《陳時弊七事》,敘張永明而於永明改左都御史後一切整飭臺綱諸政績悉置不錄,亦為脫漏雲。
△《桐彝》·三捲(浙江巡撫采進本)明方學漸撰。學漸字達卿,號本菴,桐城人。以子大鎮貴,贈大理寺少卿。
是編取其鄉忠孝義烈之行凡耳目所及者,各為立傳。《自序》謂風世莫如彝,充彝莫如學,故以《桐彝》為名。凡五十人,為傳二十三篇。
△《靖難功臣錄》·一捲(左都御史張若溎傢藏本)不著撰人名氏。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有此書,而闕其捲數。此本為明嘉靖中魯藩宗人當氵眄編入《明朝典故》者。衹此一捲,未知為完書否也。所載姚廣孝、李友直、譚淵、朱能、張玉、武勝、顧成、李彬、孫岩、陳珪、劉中孚、徐忠、薛錄、陳賢、陳瑄、吳中、金忠、徐增壽凡十八人。後又附以封爵名數凡三十四人。敘述簡略,不足以資考證也。
△《貧士傳》·二捲(內府藏本)明黃姬水撰。姬水字淳父,吳縣人,黃省曾之侄也。是編載自周至明初貧士
七十五人,各為之贊。漏略殊甚。至如莊周貸粟監河侯一事,亦列之貧士中,尤不倫也。
△《昆山人物傳》·十捲、《名宦傳》·一捲(浙江鮑士恭傢藏本)明張大復撰。大復字元長,昆山人,與歸有光同時。是書舊本題曰《梅花草堂集》。而以《昆山人物傳》、《昆山名宦傳》為子目,蓋皆編入集中。故總以集名,實則各一書也。先是,方鵬有《昆山人物志》六捲。此則斷自明代,起洪武至萬歷,得三百餘人。其間父子祖孫以類附傳,略如史體。又於官是土者取十五人,為《名宦傳》附之。敘述尚為雅潔,而詞多揚詡,亦不免標榜之習。其《名宦傳》別有鈔本,題曰《玉峰名宦傳》,析為二捲。佚其中《王南昌傳》一篇,僅有十四人,又佚其論尾數行。蓋傳鈔脫漏,不及集本之完整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捲一 經部一 | 捲二 經部二 | 捲三 經部三 | 捲四 經部四 | 捲五 經部五 | 捲六 經部六 | 捲七 經部七 | 捲八 經部八 | 捲九 經部九 | 捲十 經部十 | 捲十一 經部十一 | 捲十二 經部十二 | 捲十三 經部十三 | 捲十四 經部十四 | 捲十五 經部十五 | 捲十六 經部十六 | 捲十七 經部十七 | 捲十八 經部十八 | 捲十九 經部十九 | 捲二十 經部二十 | 捲二十一 經部二十一 | 捲二十二 經部二十二 | 捲二十三 經部二十三 | 捲二十四 經部二十四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