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徹底破解二十篇謀局之謎:隱藏的論語   》 子思無師自通?(4)      新燕頓旺 Xin Yandunwang

  其二,《禮記·坊記》為子思所作,篇中直接引用了“《論語》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如果《論語》是由子思獨自編輯的,豈不是有幫自己做廣告的嫌疑?他何不直接用“子曰”?而如果子思是曾子的學生,他率先引用老師耗費巨大心血編輯而成的《論語》就非常自然了,也足見子思對《論語》的肯定和尊敬!那時《論語》尚未廣泛流傳,甚至連《論語》的名稱都未必確定。所以,子思一直都在關註《論語》的結集,非常瞭解《論語》編輯的進展,瞭解《論語》有哪些內容。
  其三,後來從孔子傢中的夾壁找到《古論語》,此《論語》當是孔子後人所珍視、為日後流傳而予以私藏的,也更接近是《論語》的定本。所以曾子既歿,就以孔子嫡孫、曾子門生身份的子思來最後完稿最為理所當然。面對這樣一本凝聚了曾子、自己巨大心血的《論語》,子思(或其他孔子後人)將之與《尚書》等珍貴書籍一道放入夾壁加以珍藏就非常合情合理了。《齊論語》的出現,是不是子思在齊期間帶去的尚未精減、定本的初期編輯版本呢?否則何以《齊論語》較《古論語》、《魯論語》內容為多?
  近代有學者指出《論語》前十篇與後十篇的內容有分別,懷疑是兩個人作主導來編輯的,他們提出的論據之一便是前文所說的季康子問政在前十篇用“子曰”,後十篇卻是“孔子對曰”,他們認為後來的編輯者更尊重季康子,恐怕是孔子的再傳弟子在補充編輯。這點我不能同意。
  首先,“子曰”和“孔子對曰”的不同前文已述,以純屬巧合的成分居大。因為即便是兩個人編輯《論語》,後一人想拍季康子馬屁的話,也會將前邊的“對曰”改過來纔是。他難道想故意讓上半部《論語》不拍馬屁,而下半部拍馬屁?毫無道理嘛!此外《為政第二》篇孔子說:“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此“對曰”緣何用在孟懿子身上?《陽貨第十七》篇: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遊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此“對曰”又是子遊對孔子的回話,可見“對曰”一詞的用法並沒有特別的含義。那麽,除此之外,有沒有其他證據證明上、下部《論語》風格不一呢?沒有。相反,倒是有很多證據證明上、下部《論語》的編輯風格相當一致。比如篇首章通常揭示了本篇中心思想;篇尾的結論章通常能覆蓋全篇而又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各章說理邏輯嚴密,一環扣一環等。下半部《論語》同樣有多篇貫穿禮、忠恕的綱目,如《先進第十一》、《顔淵第十二》、《陽貨第十七》就是這樣,這些都表明《論語》上、下部分的編輯風格非常統一,井然有序。
  其次,王充《論衡·正論》中載:“夫《論語》者,弟子共紀孔子之言行。敕(chì 整理)記之時甚多,數十百篇。”表明一開始的時候,所收集到的素材是相當多的,編輯者必定經過長時間的精心思考去歸納、總結而成今天的二十篇《論語》。編輯者不太可能從“數十百篇”裏衹編輯上半部的十篇,那樣不利於完整保留孔子思想的原貌。所以二十篇《論語》分上、下部內容而又各有側重的思路,很可能是從一開始就設計好的。上半部側重闡述孔子思想的基本內容,下半部則側重運用中的註意要點,恰恰反映了《論語》的一體性。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同心出版社
作者簡介序:《論語》是生活中的一面鏡子《論語》今註逐個捉(1)《論語》今註逐個捉(2)
《論語》今註逐個捉(3)《論語》今註逐個捉(4)《論語》今註逐個捉(5)《論語》今註逐個捉(6)
《論語》今註逐個捉(7)目錄(1)目錄(2)目錄(3)
學以致用(1)學以致用(2)本立而道生(1)本立而道生(2)
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1)真抓實幹才有真纔實學(2)態度决定一切(1)態度决定一切(2)
態度决定一切(3)態度决定一切(4)知人識禮(1)知人識禮(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