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讀論語心得全集   》 第61節:論語心得(61)      劉廣宇 Liu Anyu

  如果不註意這一點,漠視別人的感受,犯了凌上衊下的錯誤,那麽我們的聰明與才幹就會失去作用。因為一個人的聰明與能力是有限的,而衹有謙和的德品的感召纔是最有力量的。良好的德品能夠以最小的成本讓我們獲得成功,因為好的德品能夠獲得公衆力量的支持,達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相反,如果一個人衹是憑靠自己的聰明與能力,卻沒有良好的內在品德作為依據的話,那麽他的奮鬥就會變得猶為艱難,很多情況下甚至會落得個付出了卻得不到回報的不公正對待。究其原因,就在於衹註重自己的能力卻不重視德品修養的人沒有認識到德品的價值,忽略了人生的根本,衹抓到了細節枝末,其人生的事業自然也就無從談起。
  反省是成功之母
  吾日三省吾身,這已經成為了我們世代做人處世的經典,如果說孔子的弟子有子提出了君子務本的基本原則的話,那麽,曾子則是確定了人生根本的三大基本要素,為後來者提供一個起步的基點。
  曾子名曾參,從小由父親曾點帶着拜伏於孔子的門墻之內,他在孔子的弟子之中算得上另類人物,孔子認為他的性格有點“魯”,“魯”不是笨,而是直,不知道變通,不曉得通權達變。
  曾子殺豬的故事傢喻戶曉。說的是曾子的孩子哭鬧,母親就隨口哄了孩子一句:“不要哭了,等你爸爸回來殺豬給你吃。”不料等曾子回來之後,果然就將傢中的豬綁起來殺掉,因為他認為做人要守誠信,尤其是對孩子來說,更不能夠以說謊的方式來教育他,言出必踐,說到做到,這就是曾子的做人原則。
  還有一個典故,更能夠說明曾子的性格。他曾經跟隨父親曾點在田裏耕作鋤草,因為年齡幼小,不辨良莠,誤將禾苗當做雜草鋤掉了。父親曾點說了他幾句,年幼的曾子強辯道:“鋤掉了有什麽要緊的?再插回地面上不就沒事了嗎?”沒想到曾點是個火爆性子,聽了兒子的狡辯勃然大怒。駡道:“如果把你的腦袋砍下來,再按上去,能說跟沒事一樣嗎?”吼叫聲中,輪起鋤頭,沒頭沒腦的照小曾子頭上打去。小曾子卻不知躲閃,笑眯眯的站在那裏等挨打,結果父親一鋤頭砸下,小曾子頓時被打得昏死了過去。
  看到兒子被自己打得昏死過去,曾點嚇壞了,急忙上前扶起兒子,喊着小曾子的名字。小曾子醒來,勉強對父親笑了一下,說了句:“父親,您現在打兒子的力氣明顯不如以前了,莫非是父親的身體已經衰老了嗎?”說完這句話,他退回室內彈琴,以此嚮父親表明自己的身體無恙。
  但是孔子知道了這件事後,卻很不高興,他把曾點曾參父子兩人叫去,分別訓斥了一番。訓斥曾點,是說他身為父親,在教育兒子上卻態度粗暴,管理方法缺乏文明與平等。而對於曾子,孔子斥責他在父親暴怒的時候不懂得回避風頭,而如果他自己受了重傷,則意味着陷其父親於不義,並非是真正的孝道之體現。
  孔子用舜帝的故事來教育曾子,舜帝姚重華的父親瞽瞍娶了後母,後母不喜歡舜而虐待他,經常唆使舜的父親瞽瞍體罰他,而舜的態度是:如果打他的時候用小木棍,他就恭敬的領受,如果父親瞽瞍拿起大木棍打來,那麽對不起,舜就不陪你們玩了,掉頭跑掉。
  舜的小杖則受,大杖則走,代表的是一種變通的為人處事風格,通權達變,不拘泥於教條而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選擇,這也恰恰是孔子所開創的儒學的最基本思想之一。這一觀點也恰恰解釋了孔子一生為何述而不著,他所留下來的都是弟子門人記述下來的隻言片語,這是因為孔子所開創的儒學是以教導人做人處世、如何與他人合作的基本理論,這一理論的核心是仁,但具體的做法,會依據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況下做出不同的選擇。
  而曾子傳承了孔子的衣鉢,發展了孔子的理論,他認為:人生在世,有三件根本大事,一是做事,二是做人,三是做學問。
  做事講的是一個忠字,凡做事多是“為人謀”,付出我們自己的勞動而讓別人得到有益的幫助,如我們在社會上謀職工作,以我們的付出換得適當的報酬。這時候我們要註意我們對工作的效果,因為我們所做的工作的好壞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別人對我們評價的决定性依據。所以忠於職守就意味着忠於我們自己,就意味着對我們自己的人生負責。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論語心得(1)第2節:論語心得(2)第3節:論語心得(3)第4節:論語心得(4)
第5節:論語心得(5)第6節:論語心得(6)第7節:論語心得(7)第8節:論語心得(8)
第9節:論語心得(9)第10節:論語心得(10)第11節:論語心得(11)第12節:論語心得(12)
第13節:論語心得(13)第14節:論語心得(14)第15節:論語心得(15)第16節:論語心得(16)
第17節:論語心得(17)第18節:論語心得(18)第19節:論語心得(19)第20節:論語心得(20)
第21節:論語心得(21)第22節:論語心得(22)第23節:論語心得(23)第24節:論語心得(24)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