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书评论 》 国学智慧与当下生活:百家讲坛 》
王利锁:感悟人生(9)
张晓杰 Zhang Xiaojie
再比如说,我们经常说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当干部是国家的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仆人。但他们是不是仆人?我们常看到一些电影、小品,春节联欢晚会,也有反映弘扬正气的小品,其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个镜头,那就是百姓给当官者下跪,最典型的是赵本山演的一个小品《三鞭子》。领导说要修路。一听要修路,老农民马上给领导跪下。本来修路是国家是一个地方官应尽的义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嘛,但为何会发生如此的场景呢?因为我们的观念。虽然我们说当官的是公仆,但是在固有的观念当中,我们往往把他放在主人的地位,本末倒置。这样一种观念就叫“成心”。典型的、定式的观念是无形的,我们每个人走到这个位置的时候,都会不假思索去这样做了。生活当中这样一种限制,这样一种受观念的限制,我们可以把它解释为“有我”。
所以庄子在解释这个观念的时候,讲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叫“混沌七窍”的故事:南海神和北海神两个人一块拜访中央神。中央神叫混沌,没有鼻子没有脸,但是中央神招待南海神、北海神招待得非常好。吃完饭了,南海神和北海神都感觉到人家这样对我,我们应该做点什么事帮帮人家。他们想我们每个人都有眼睛,有耳朵,有嘴巴,但是中央神混沌一片,没有鼻子,没有眼睛,没有嘴巴。好了,两个人就商量,没有鼻子闻不到味道,没有眼睛看不到东西,你多难受呀,于是他们决定给他造眼睛、鼻子。今天给他凿两个眼睛,明天做一个鼻子,后天挖一个嘴巴……结果七天之后,混沌的鼻子、嘴巴、耳朵、眼睛都凿好了,但把混沌给凿死了。庄子在讲什么?在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带着“有我”的眼光看事情。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他又讲了一个宋国(今河南商丘)人的故事。说宋国有一个做帽子做得非常好的人,就想凭卖帽子发财。按一般的拓展经营渠道的想法,他就想到越国去发展,就是现在福建、浙江一代,结果到了越国,他发现人家越国人从来就不戴帽子,没戴帽子的习惯。为什么?这个宋国人就是以“成心”来揣度别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固有的一种文化观念。
庄子说,上述四个方面,自然之限——生死,谁也超越不了。第二,社会之限——时命,我们每个人都不能选择自己的生存社会环境,也左右不了社会力量。谁不想选择一个好时代,但你左右得了吗?你左右不了。另外就是自我之限——情欲。哪一个人见到可欲的东西不动心哪,哪一个人不喜欢听别人讲你这个人多么有能力,你多么漂亮之类的话?再一点就是成心之限——文化观念,而文化观念是无形的,我们每个人都受这个东西左右。庄子说这四个方面形成一种综合的合力,限制了我们每个人的自由,所以我们处在一种困境当中,超越不了。自然和人为构筑的这样一种困境,甚至会让我们为这个东西丧命,那么怎么办?
庄子说,如果我们每一个人能够打破这些困境,超越这些困境,我们就可以进入到一种自由的、全新的境界,进入到一种精神极度自由放松的状态,庄子说这种境界状态就是“逍遥游”。但这里我特别需要强调,庄子的“逍遥游”不是像孙悟空一样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庄子不是指的身体,庄子指的是人的心灵,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可以说在座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不自由的,种种的限制构成了一种困境,面对这样一个困境,我们活得不潇洒,我们很痛苦。我们怎么样能够潇洒、自由呢?我们既要关照社会,但更重要的是选择人生。什么样的人生?庄子说:“与道合一。”大千世界的变化是无欲的,自然的变化、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是无情的,我们要追求这样一种合自然的最高的境界。
但仅仅有一个目标还不行。一个人怎么样能够超越自我呢?庄子还提供了实现目标的途径。庄子提出了两个非常具体的修养方法。第一个就叫“心斋坐忘”。什么叫“心斋坐忘”?“心斋坐忘”可能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做气功差不多。气功入定后,身体不动,思维专一,有人从旁边过,他也没有反应,脑子里边空空如也,那样一种状态可能就是“心斋”。这种“心斋”就叫“坐忘”,还叫“吾丧我”,就是把我自己都忘了,忘了我自己是谁了,达到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如果练到这样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你可以“超人无我”,与道合一。“道”就是大千世界的自然规律,庄子把这个世界规律的承担者称为“得道之人”。“得道之人”是庄子的理想人格,他们“悟道”、“体道”、“得道”——“悟”就是感悟,感悟大千世界之道;“得”就是得到的东西;“体”就是体会、体验的东西,庄子认为他们都是“与道合一”的人。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百家讲坛 |
|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1)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2)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3)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4)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5)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6)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7)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8) | 于丹: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9)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1)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2)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3)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4)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5)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6)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7)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8)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9)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10) | 钱逊:儒学的当代价值(11) | 姚淦铭: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1) | 姚淦铭: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2) | 姚淦铭: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3) | 姚淦铭:老子智慧与人生成功(4)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