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书评论 》 國學智慧與當下生活:百傢講壇 》
王利鎖:感悟人生(9)
張曉傑 Zhang Xiaojie
再比如說,我們經常說我們是國傢的主人,當幹部是國傢的公務員,是人民的公僕、僕人。但他們是不是僕人?我們常看到一些電影、小品,春節聯歡晚會,也有反映弘揚正氣的小品,其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一個鏡頭,那就是百姓給當官者下跪,最典型的是趙本山演的一個小品《三鞭子》。領導說要修路。一聽要修路,老農民馬上給領導跪下。本來修路是國傢是一個地方官應盡的義務,“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嘛,但為何會發生如此的場景呢?因為我們的觀念。雖然我們說當官的是公僕,但是在固有的觀念當中,我們往往把他放在主人的地位,本末倒置。這樣一種觀念就叫“成心”。典型的、定式的觀念是無形的,我們每個人走到這個位置的時候,都會不假思索去這樣做了。生活當中這樣一種限製,這樣一種受觀念的限製,我們可以把它解釋為“有我”。
所以莊子在解釋這個觀念的時候,講了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叫“混沌七竅”的故事:南海神和北海神兩個人一塊拜訪中央神。中央神叫混沌,沒有鼻子沒有臉,但是中央神招待南海神、北海神招待得非常好。吃完飯了,南海神和北海神都感覺到人傢這樣對我,我們應該做點什麽事幫幫人傢。他們想我們每個人都有眼睛,有耳朵,有嘴巴,但是中央神混沌一片,沒有鼻子,沒有眼睛,沒有嘴巴。好了,兩個人就商量,沒有鼻子聞不到味道,沒有眼睛看不到東西,你多難受呀,於是他們决定給他造眼睛、鼻子。今天給他鑿兩個眼睛,明天做一個鼻子,後天挖一個嘴巴……結果七天之後,混沌的鼻子、嘴巴、耳朵、眼睛都鑿好了,但把混沌給鑿死了。莊子在講什麽?在講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帶着“有我”的眼光看事情。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他又講了一個宋國(今河南商丘)人的故事。說宋國有一個做帽子做得非常好的人,就想憑賣帽子發財。按一般的拓展經營渠道的想法,他就想到越國去發展,就是現在福建、浙江一代,結果到了越國,他發現人傢越國人從來就不戴帽子,沒戴帽子的習慣。為什麽?這個宋國人就是以“成心”來揣度別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固有的一種文化觀念。
莊子說,上述四個方面,自然之限——生死,誰也超越不了。第二,社會之限——時命,我們每個人都不能選擇自己的生存社會環境,也左右不了社會力量。誰不想選擇一個好時代,但你左右得了嗎?你左右不了。另外就是自我之限——情欲。哪一個人見到可欲的東西不動心哪,哪一個人不喜歡聽別人講你這個人多麽有能力,你多麽漂亮之類的話?再一點就是成心之限——文化觀念,而文化觀念是無形的,我們每個人都受這個東西左右。莊子說這四個方面形成一種綜合的合力,限製了我們每個人的自由,所以我們處在一種睏境當中,超越不了。自然和人為構築的這樣一種睏境,甚至會讓我們為這個東西喪命,那麽怎麽辦?
莊子說,如果我們每一個人能夠打破這些睏境,超越這些睏境,我們就可以進入到一種自由的、全新的境界,進入到一種精神極度自由放鬆的狀態,莊子說這種境界狀態就是“逍遙遊”。但這裏我特別需要強調,莊子的“逍遙遊”不是像孫悟空一樣一個筋鬥雲十萬八千裏,莊子不是指的身體,莊子指的是人的心靈,我們一定要註意這一點。可以說在座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不自由的,種種的限製構成了一種睏境,面對這樣一個睏境,我們活得不瀟灑,我們很痛苦。我們怎麽樣能夠瀟灑、自由呢?我們既要關照社會,但更重要的是選擇人生。什麽樣的人生?莊子說:“與道合一。”大千世界的變化是無欲的,自然的變化、春夏秋鼕四季變化是無情的,我們要追求這樣一種合自然的最高的境界。
但僅僅有一個目標還不行。一個人怎麽樣能夠超越自我呢?莊子還提供了實現目標的途徑。莊子提出了兩個非常具體的修養方法。第一個就叫“心齋坐忘”。什麽叫“心齋坐忘”?“心齋坐忘”可能和我們現在所說的做氣功差不多。氣功入定後,身體不動,思維專一,有人從旁邊過,他也沒有反應,腦子裏邊空空如也,那樣一種狀態可能就是“心齋”。這種“心齋”就叫“坐忘”,還叫“吾喪我”,就是把我自己都忘了,忘了我自己是誰了,達到一種虛靜的精神狀態。如果練到這樣一種虛靜的精神狀態,你可以“超人無我”,與道合一。“道”就是大千世界的自然規律,莊子把這個世界規律的承擔者稱為“得道之人”。“得道之人”是莊子的理想人格,他們“悟道”、“體道”、“得道”——“悟”就是感悟,感悟大千世界之道;“得”就是得到的東西;“體”就是體會、體驗的東西,莊子認為他們都是“與道合一”的人。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百傢講壇 |
|
|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1)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2) |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3)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4) |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5)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6) |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7)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8) | |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9)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1) |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2)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3) |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4)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5) |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6)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7) |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8)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9) |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10) |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11) | | 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1) | 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2) | | 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3) | 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4)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