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61節:多難興邦,霸權轉移常在晉(3)      劉緒義 Liu Xuyi

  接到葵丘論劍的英雄貼,晉獻公肯定是非常高興,就好比今天的一些人接到什麽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邀請函一樣,絲毫不敢怠慢,竟然不顧自己重病在身,急忙收拾行裝起程出發。走到半路上,碰到了剛從葵丘大會返回的周公宰孔。人們要問,這邊晉獻公纔出發,為什麽周公宰孔卻已經回來了呢?原來,葵丘論劍,得到了新即位的周襄王的格外重視。本來嘛,這位周天子就是齊桓公一手扶上馬的,如今恩公要開會,作為周天子的本來發一個祝賀電就行了,可他為了表示慎重,特意派了周公宰孔前去賞賜齊桓公一些祭祀的肉,還特別稱齊桓公為"伯舅",聲明他年紀大了,又有功於王室,可以不用行下階跪拜禮。
  《左傳》說,齊桓公本來打算下階行禮,聽到天子要求他免禮時,齊桓公不同意,說,我小白豈敢不下階跪拜?於是下階跪拜,復又登上臺階接受祭肉。但《史記》的記載卻不一樣,《齊太公世傢》說,這時的齊桓公霸業正隆,聽說天子特別允許他站着受賜,便伸手過去拿。站在旁邊的管仲馬上住桓公,示意他不可。齊桓公這纔馬上反映了過來,回答說:"天威近在咫尺,我如果不行下拜之禮,那就是侮辱了天子。"於是下拜受賜。
  而且《左傳》和《史記》都記載了兩次葵丘之會,周天子賜祭肉是在夏天,同年秋,齊桓公復會諸侯於葵丘,這時,周天子派了宰孔與會,桓公"益有驕色"。
  兩種記載有這麽大的差別,到底是哪一次葵丘論劍引起了宰孔的不滿,導致他在回程途中碰到晉獻公,就勸晉獻公不要去參加葵丘之盟呢?據《左傳》的記載,夏天那次的葵丘之會,周公也參加了,但沒有晉國,衹有齊、宋、衛、鄭、許、曹這麽幾個國傢。晉國為什麽沒有參加呢,是不是就是這一次晉獻公被宰孔說服不去赴會呢?而《史記》卻明確說明是秋天這次會盟,因桓公"益有驕色"而引起了周公的不滿。據我分析,太史公的記載很有可能有誤,至少如果那年秋天真有第二次葵丘之會的話,晉獻公也不可能參加了,因為魯僖公九年的九月,也就是秋天晉獻公就已死了。獻公死後,晉國國內隨即發生了驪姬之亂。
  那麽,晉獻公究竟是出於什麽原因而膽敢忽悠起東方霸主來,不去會盟呢?原因可能就出在周公宰孔對晉獻公所說的一番話。
  宰孔與晉獻公究竟說了些什麽?《史記》、《左傳》、《國語》,都有記載。
  《史記》關於宰孔的話記有兩種版本,其中《齊太公世傢》是這麽寫的,宰孔說:"齊侯驕矣,弟無行。"而《晉世傢》是這麽寫的,宰孔說:"齊桓公益驕,不務德而務遠略,諸侯弗平。君弟毋會,毋如晉何。"後面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齊桓公越發驕橫了,不盡力修德而圖謀侵略遠方,諸侯們都憤憤不。老弟您就不要去湊這個熱鬧了,他能把晉國怎麽樣。晉獻公就聽從了宰孔的話,打道回府了。
  《左傳》僖公九年的記載是:"可無會也。齊侯不務德而勤遠略,故北伐山戎,南伐楚,西為此會也。東略之不知,西則否矣。其在亂乎。君務靖亂,無勤於行。"所記與《史記》大同小異。《國語》的記載就要詳細得多,而且其中似乎還話裏有話。
  《國語》的記載是,宰孔說:"君可無會也。夫齊侯好示,務施與力而不務德,故輕緻諸侯而重遣之,使至者勸而叛者慕。懷之以典言,薄其要結而厚德之,以示之信。三屬諸侯,存亡國三,以示之施。是以北伐山戎,南伐楚,西為此會也。譬之如室,既鎮其甍矣,又何加焉?吾聞之,惠難遍也,施難報也。不遍不報,卒於怨讎。夫齊侯將施惠如出責,是以不果奉,而暇晉是皇,雖後之會,將在東矣。君無懼矣,其有勤也。"
  翻譯過來就是:我看你沒必要去參加那個會盟了,齊侯好大喜功,喜歡施些小恩小惠,卻好武功而不修德。諸侯到他那裏衹獻一些薄禮卻能換來滿載而歸,其目的就是想讓諸侯受到感動,又使那些背叛他的諸侯心懷羨慕。而他每次盟會也就是重申一遍原來那些誓言,多給諸侯些好處,以此攏他們。他先後主持過三次盟會保住過三個國傢,用以顯示他的熱心助人。他北伐山戎,南攻楚國,現在為了經略西方又發起了這次盟會。打個比方,一間房子,已經在棟梁上加了屋頂,還能再往上加瓦嗎?我聽說,施恩的人難以遍施天下,受恩的人又難以報答。施恩不普遍、有恩不報答,最終都會結下怨仇。齊桓公施恩就好比放高利貸,目的就是想要別人報答他,這種方法是行不通的。我看他根本沒功夫來和你們晉國打交道,東方已經夠他忙活了。你也不用害怕他。而且我看你們晉國的危機應該是在國內。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